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佛学概论 [2]

By Root 1156 0

社会性和组织性

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将宗教定义为“人在孤独中的所作所为”,但宗教所包含的远较个人的内心体验为多(以这里所引用的框架而论,这一定义过于强调宗教的体验性了)。宗教信仰者通常将自己看作集体中的一个成员,认为这种态度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宗教意义,如同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观念一样。伊斯兰教的情形与此大抵相同,它认为宗教律法须涵盖公共和私人生活的所有方面。

佛教社会的核心就是由佛陀亲自创立的僧尼教阶制度(僧伽)。虽说僧尼教阶制度是佛教的主要社会组织制度,不过佛教并非仅为僧尼而设。佛教的早期经藏将佛教的社会基础分成“四部众”,亦即僧尼和男女居士(优婆塞和优婆夷)。这里所强调的是男女和僧俗之间的包容性和相互依赖性。佛教世界中大多数情况下存在着明确的僧俗界限,与此同时,佛教世界又竭力模糊或者消除两者之间的分隔,这一尝试在日本已经大获成功。


佛教部众宗派

几个世纪以来,佛教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部众宗派,主要的分别在于偏向保守的南传佛教(主要在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地传播)和较为敢于进行制度创新的北传佛教(主要在中亚、中国和日本等地传播)之间。南亚以上座部为主。这个教派的名称是“追随教诫”或者“追随原始教诫”的意思,尽管通常被译作“上座长老的教诫”。这一教派的信徒认定自己是守护者,守护着佛陀本人的教义。北传者则属于所谓“大乘”佛教运动,“大乘”意为普渡众生的“大车”。僧众往往自认归属于两派中的某派,其情形相当于穆斯林认为自己属于逊尼派或什叶派,亦如西方基督徒常常认为自己或是新教徒或是天主教徒一样。

一种宗教的社会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从由个别导师领导的小组到成员数以百万计而且组织严密的大型机构。在佛教中可以发现很多序列。佛陀本来只是一位云游四方的导师,以其自身魅力吸引追随者。随着信众人数的增多,出现了由戒条律令规范的僧伽社团。但是佛陀声言自己并非社团领袖,也拒绝在临终之际指定接班人。他倒是鼓励追随者按照他的教义(“法”)和“律”来生活,使之成为“明灯(或岛屿)接引自己”(D.ii.100)。时下各国都有各自的教会组织,唯佛教从未有过独一无二的首脑,也从未有过中央机构,这一点跟基督教的教皇制度大不相同。既然不存在中央机构,一旦对教义和修行制度出现理解上的分歧,则出现分裂自然不可避免。佛教编年史称,自佛陀圆寂之后的数百年间存在过十八个部众宗派,自此之后出现的更是不计其数。

说到社会组织,佛陀似乎倾向于在信众之间实行一种共和制度。他曾要求僧众“精诚合作亲密无间”(D.ii.76),故此任何决定都要在意见一致的基础上作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佛教的社会组织结构也就不会完全相同,从而显示出佛教的巨大可塑性可以适应与之共处的当地文化传统。随着佛教在西方的传播,人们正在期待佛教社团应需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在期待社会组织的民主形式不断发展。

物质性

宗教的第七个也是最后一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源自社会层面。物质层面所包括的内容可以使宗教精神借此具象化,例如教堂、庙宇、画像、雕塑、圣迹所在之地、朝拜圣地等等。在印度,许多跟佛陀生平有关的地方都成为朝圣的中心,诸如佛陀的诞生地、证悟得道之处以及法轮初转之地等等。在亚洲的其他地方,也有无数个类似的佛教圣地具有考古学、历史学或者传奇的意义,其中包括巨型的石雕佛像,如在斯里兰卡波隆纳鲁瓦、阿富汗巴米扬和中国云冈石窟的佛像。但在亚洲,佛教最为令人注目的却是无处不在的浮屠。在东亚建筑风格的影响下,这种圆顶的纪念碑已经演化成人们常见的宝塔。

佛教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工制品是佛教经文。佛经保存着佛陀的教诫,体现了他的智慧,所以受到普遍敬重。抄录、诵读或记忆佛经被认为是虔敬行为,将其译述为其他语言自然也是功德无量。

小结

综上所述可见,宗教现象如此复杂,没有一个字典式的定义可以一言以蔽之,更不是那种从西方宗教体验过滤出来的概念可以加以概括的。一旦把宗教看成是一个具有多维度的有机体,就很容易明白——除了那些非同寻常和别具特色的地方——佛教何以能在世界宗教体系当中立足存身。回到我们原先的问题上来,我们也能明白何以不能将佛教简单定义为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一套伦理制度等等。其实它包括了所有这些方面,有时则会突出地显现为其中的某一种形式。但这大半取决于人们的视角,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忽略了其中的某些维度。某人若是想把佛教看作毫无宗教迷信成分的理性哲学,只要集中注意其教义和哲学层面就可以了。如果又有人想将其视作寻求神秘体验的途径,只要注意其体验的层面也是可以办得到的。最后若是有人视其为一套人性化的道德价值,也只要首先注意佛教的伦理和律法部分就够了。

我之所以提到上述这些佛教阐释是因为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人已经对此耳熟能详。其中的任一阐释都不能说全无根据,但却仍然失之于片面,反映出当时西方社会对于宗教的认识并不充分。只如此这般将注意力放在佛教的某个侧面无异于盲人摸象,单凭部分了解就妄下结论,也就难免错误百出。

既然将佛教归入宗教,我们在下面几章的任务就是要深入探索各个维度,尤其是佛陀教诫、体验以及伦理等几个方面。其余部分也会有所涉及,但首先要了解的是佛教的创建者悉达多·乔达摩的生平事迹。

第二章

佛陀

佛陀出生在喜马拉雅山麓附近的特莱低地,在今尼泊尔境内。其族人以“释迦”自称,故此佛陀得名“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信徒则称呼他为“薄伽梵”或者“世尊”。“佛陀”其实并非个人名字,而是“觉者”的尊称。严格说来这个称号必须在某人证悟得道之后方可使用,尽管如此,这里仍以此来称呼早年的佛陀,而他的本名其实是悉达多·乔达摩。

佛陀的生卒年份按照传统说法是公元前566年至公元前486年,近年研究则认为其卒年似应在公元前410年左右(这一时期编年史的误差当在十年之内),传统资料显示佛陀及其族人属于印度四大种姓之中的第二等级——被称为“刹帝利”的贵族武士阶级。但是没有别的迹象表明,种姓制度曾经在释迦族内广为流行。

有关佛陀的父亲“净饭王”的王者地位以及其宫廷生活如何骄奢淫逸的传言习见于后世典籍,大多为夸张虚饰之言。尽管如此,佛陀的尊贵出身和崇高地位在佛教文学艺术中是个常见主题。他的贵族身世背景——或许不如传言令我们相信的那般高贵,无疑可以帮助他在游历说法时给印度东北各诸侯国的宫廷留下良好印象。


早期经藏

佛陀的教诫都记载在卷帙浩繁的经藏之中,被称作“正典”。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佛经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佛陀的年代,当时集体记诵是保存经典的常用方法。唯一保存完好的早期佛经是巴利文正典,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经文以巴利文记载,巴利文是跟梵文相似的地方语言,接近佛陀自己说法时的用语。巴利文正典据信在公元前1世纪中期的斯里兰卡写成,分为三部分或称“三藏”,即所谓:(一)经藏,佛之说法,又可细分为五部;(二)律藏,清规戒律的结集;(三)论藏,稍后结集而成的佛学论著。

有关佛陀的生平资料有相当部分保存在巴利文正典之中(可参考上列方框)。将散见各处的零星片断连缀成贯通流畅的长篇叙述要待佛陀圆寂五百年后方才开始。稍早时候,大约此前二三百年间,有关佛陀的生平事迹开始在各地流传,显示出人们对这位人杰的兴趣在逐年增长。有关佛陀生平的叙述最为著名也最为精致的是一首叙事诗《佛所行赞》,为公元1世纪时佛教著名文学家马鸣所撰。从此以后,早期的片断传记资料由想象的细节加以修饰,最终使得事实与传说难以分开。这些叙述激发了佛陀形象的创造,而这一现象在2世纪之前从未出现过。在此之前他的形象在艺术创作中只是以象征的方式出现,例如树木、车轮、华盖等等,或因为尊崇,或因为想要设法对他所获得的超验状态给出一个美好而感性的表达,却又很难找到别的方式。但也正是在此过程中,艺术家才开始以石材或其他材料创作佛陀形象,这些形象最终成为信众崇拜的对象。

佛陀的生平

有关佛陀生平的早期资料大抵零星琐碎。有时候讲到某个话题佛陀会回顾自己的早年经历,然后又接着说法。其中有些片断相当详尽,有些却又相当模糊;所有片断的编年顺序并非都是条理清晰的。出于这样的原因,要根据这种泛泛的资料写出一部佛陀传记远非易事。而且所谓传记,大体上也是西方文化近期的创造发明,而在古代印度,其实并不存在作为文体类型的传记。同样的困难也困扰着想撰写其他早期宗教人物(如耶稣)传记的人们,故此要想在勾画“历史上的佛陀”时取得更大成功是没什么可能的,甚至还有额外的麻烦:既然佛教徒相信“来生转世”,那么要写出完整的佛陀传记还必须包括他的前生后世!尽管不存在佛陀生平早期资料的连贯叙述,人们大体上也都同意他一生中某些关键事实的相对编年顺序。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出来的事实是:他十六岁娶妻耶输陀罗,得子罗睺罗(意为“覆障”)。稍后佛陀离家出走,开始上下求索寻觅宗教智慧,时年二十九岁。大约三十五岁时他证悟得道,余生之四十五年遍游各地传播佛法,直至八十岁圆寂。佛教徒在传统上往往关注佛陀生平的某些关键事件,认为其至关重要,并通过文献、神话和仪典甚至去圣地朝圣等各种方式表示纪念。其中四个最为重要的事件即降生、证悟得道、法轮初转以及涅槃圆寂。

佛陀的降生

佛陀的降生跟耶稣基督的降生差不多一样,都有神迹相伴。后来的经文记述说,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夜梦白色幼象入腹因而结孕成胎。本页上的图片所描绘的就是这一事件。这个梦释解出来就意味着摩耶夫人即将诞下麟儿,而且待他长大成人之后,必将成为伟大的君主或者伟大的教主。按照习俗,摩耶夫人将近足月临产时便从释迦国首都迦毗罗卫前往亲戚家(应为娘家)待产。王后和随从来到蓝毗尼一处可爱丛林时突然开始阵痛,于是扶着娑罗树站立着诞下佛陀。据说,是时诸天众神纷纷降临赞颂如此盛事,因为佛陀的降生是一桩快乐且重大的事件。地动天摇之间诸神将圣婴放在地上以神水施洗。圣婴旋即起身迈出七步,并且宣告这是他最后一次降临人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