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休谟 [17]

By Root 1284 0
主题时,问题永远不在于神的存在,而仅在于神的本性。”(D 142)但考虑到他的一般论证,这种说法就显得有讽刺意味了。在《自然宗教对话录》的安排中,斐罗讲得最多,这是我们认为他在为休谟代言的一个理由。

第美亚的论证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必有原因,无穷追溯原因的观念是荒谬的,只有存在着一个必然存在的最终原因,这种无穷追溯才能停止。那就是神,“他自身之中包含着存在的理由;如果假定他不存在,必定会蕴含一个明显的矛盾”(D 189)。克里安提斯对这一论证的反驳是,神的存在据信是一个事实,而任何事实都不能先验地证明。不仅如此,如果我们有资格谈论一个必然存在,它也许就是宇宙自身。第美亚并未尝试去回应这个斐罗也认可的反驳,他在《自然宗教对话录》其余部分中的角色仅限于偶尔发出一个虔诚的抗议,指责克里安提斯未在人的性质和能力与其造物主的性质和能力之间做出足够大的区分。

虽然克里安提斯举了自然之中适应目的的许多例子(斐罗接受这些例子),但他的立场在一则关于设计论证的有力陈述中得到了概括:

[他说]看一看周围的世界,沉思整个世界和它的每一个部分,你就会发现世界只是一部大机器,被分成无数较小的机器,这些较小的机器又可再分,一直分到人的感官和官能所不能追究与解释的程度。所有这些各式各样的机器,甚至它们最细微的部分,都彼此精确地配合着。凡对于这些机器及其各部分沉思过的人们,都会为这种准确性而赞叹。这种遍及整个自然的手段对于目的的巧妙运用,虽然远远超过了人的机巧,以及人的设计、思维、智慧和智能等等的产物,却与它们精确相似。因此,既然结果彼此相似,根据一切类比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出原因也是彼此相似的;而且可以推出造物主与人心有些相似,虽然与他所执行工作的伟大相比,他比人拥有大得多的能力。根据这个后天的论证,并且仅仅根据这个论证,我们的确立即可以证明神的存在以及他与人的心灵和理智的相似性。(D 143)

斐罗对这个论证的回答是整个《自然宗教对话录》的主题,但他对它的主要反驳可以简要地概括如下:

1. 因果论证基于经验到的规律性。由于我们并不熟悉多个世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规律性可用。克里安提斯只能诉诸类比,这是一种较弱的推理形式。

2. 如果我们基于相似的结果有相似的原因这一假设来坚持作这个类比,我们还是没有理由得出结论说,宇宙是由一个无限的、永恒的和无形的存在设计出来的。我们没有经验到任何这类东西。机器是由终有一死的人建造的,这些人有身体,有性别,共同协作,会试错,会犯错和纠正,会改进其设计。因此,我们有什么权利剥夺宇宙设计者的身体和性别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得出结论说,世界是许多神共同努力的结果呢?为什么世界不能是“某个幼稚的神初次尝试的简陋作品,后来又抛弃了它”,或者“某个老迈的神在年老昏聩时的产物”(D 169),他死后任宇宙自行运转呢?为什么不会是多个世界“在永恒的时间中被笨拙地创造出来和修补之后,这个世界才被开创出来”(D 167)呢?

3. 即使这种类比对于克里安提斯来说太强了,那么事实上它也是太弱了。世界的确包含着许多人工物,也包含着许多自然物,这些自然物至少就它们或者它们的某些部分服务于某种功能而言是与这些人工物相似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宇宙是一部机器或某种类似的东西;也不意味着宇宙有什么目的要服从。说它像一部机器,还不如说它像一个动物或植物有机体。“说世界是由另一个世界所播下的种子长成的,和说世界源于一种神的理性或设计,是同样明智的,同样符合经验的。”(D 178)

4. 如果我们正在从物体的宇宙追溯到“一个相似的观念的宇宙”(D 162),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停留在那里呢?如果观念的秩序不需要作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物质中发现的秩序就需要呢?

5.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表明,“物质能保持永恒的骚动(这似乎是物质的本质),也能保持它所产生的形式的恒常性”(D 183)。为什么我们不能满足于认为物质有一种力,使物质从一种原始混沌发展成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可以解释“宇宙中出现的所有智慧和设计”(D 184)呢?这种理论肯定比无法证实且几乎无用地假设一个超自然动因更为可取。

6.设计论证不仅面临着所有这些反驳,而且即使放弃这些反驳,它也得不到什么结果。接受这个论证的人最多只是有权说:“宇宙以前起源于某种类似于设计的东西,但超出了这一点,他就无法肯定任何一种情况,此后只能肆意进行幻想和假说去调整其神学的每一个论点了。”(D 169)

在休谟看来,也许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正如我试图表明的,他在许多方面都发动了反对宗教信念的战役,但他最希望使哲学不像神学那样陷入“放肆的幻想和假说”。我们已经看到,他并非一致性的典范,但至少在其自然主义方面是一致的,他坚持每一门科学都要扎根于经验。他的主要兴趣太广,无法用一段话来概括,但他的总体看法也许可以概括出来。我认为最好的做法莫过于引用他在《人类理解研究》结尾的一段名言:

我们如果相信这些原则,那么当我们在各个图书馆中浏览时,将有多大的破坏呢?当我们拿起一本书来,比如神学的书或者经院哲学的书,我们可以问,这其中包含着量和数方面的任何抽象推理吗?没有。其中包含着关于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推理吗?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扔到火里,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有诡辩和幻想。(E 165)

索 引


(条目后的数字为原文页码)

A

abstract ideas 抽象观念 28, 41—42

abstraction 抽象 28

abstract reasoning 抽象推理 74

accidental generalization 偶然概括 85

action, at a distance 超距作用 72

experience of 的经验 79

d'Alembert, J. 达朗贝尔 16, 18

analogy 类推 115—116

Annandale, Marquis of 安南达尔侯爵 8

approbation, sentiment of 赞许之情 99—100, 103

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 106

association, principles of 联想的原理 44

Averroes 阿威罗伊斯 31

B

Bayle, P. 培尔 28

belief 信念 40, 41, 47—48, 49, 70, 80

benevolence 仁慈 98, 100, 107

Bentham, J. 边沁 103

Berkeley, Bishop G. 贝克莱主教 21, 22, 24, 25, 28—29, 42, 46

Blacklock 布莱克劳克 12

bodily continuity 身体的持续性 67

body 物体 43, 46—47, 53, 66—67, 79, 93 and See参见 physical objects

Boswell, J. 鲍斯韦尔 15, 18, 20

Boufflers, Contesse de 布夫莱尔伯爵夫人 16

Boyle, R. 玻意耳 21, 33

bringing things about 产生事物 80

C

Calvinism 加尔文宗 1—2, 31

causality 因果性 9, 24, 45, 46, 68—91, 114—115

Hume's definitions of 休谟的定义 83

causal properties 因果性质 75, 85

central body 中心身体 62

chance 偶然 69, 87, 89, 95

Christianity 基督教 2, 30—31

Cicero 西塞罗 106

coherence 融贯 56—58, 61

common sense 常识 22, 25, 37, 45, 58

conceivability 可想象性 77

concepts 观念 36, 38, 41, 42, 76

constancy 恒常性 54—57, 58, 61

constant conjunction 恒常连接 82, 84, 93

contiguity 邻近关系 43—44, 60, 70,71—72, 74, 83

continuants, visual and visuotactual 视觉和视觉—触觉持续物 61—62

continued existence of objects 对象的持续存在 50, 53, 54—56

continuity, mathematical and spatio-temporal 数学的和时空的持续性 60—61

contract, original 原初契约 9, 113

contrariety 相反关系 43

of causes 原因的 84, 93

Conway, General 康威将军 20

Copernicus 哥白尼 33

Coutts, Provost J. 库茨市长 8

custom 习惯 82, 86

D

Davenport, R. 戴文波特 18

degrees in quality 性质程度 43

deism 自然神论 22, 113—116

demonstrative argument 证明性的论证 74

Descartes, R.笛卡尔 5, 30

desert 赏罚 96

design, argument from 设计论证 32, 113, 114—116

determinism 决定论 73, 92—93, 96

Diderot, D. 狄德罗 16

disapprobation, sentiment of 非难之情 99—100, 103

distinct existence of objects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