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亚里士多德的世界 [7]

By Root 1214 0
是因果关系条件。“原因”这个词必须以一种宽泛的意义来理解:它译自希腊语单词aitia,一些学者更倾向于把它译做“解释”。引证某物的“原因”就是在解释该物为何如此。

因果关系的条件与其他多种要求相关联,这些要求是任何一个学科的公理都必须满足的。

如果认识是我们已规定的东西,那么结论性的知识必须建立在那些真实的、第一位的、直接的、比推论更为人所知更优先并成为推论的原因的事物之上;因为这样一来,原理才适用于要证明的事物。也可能没有这些条件而产生一个推论,但没有这些条件就不会有证明;因为它不会产生知识。

结论性知识的原理或出发点是该学科所赖以建立的那些公理;亚里士多德的总体观点是:如果原理和公理所基于的系统想要成为一门学科、一个知识系统,这些原理和公理就必须满足某些必要条件。

很显然,这些公理必须是正确的。否则它们就既不能为人所知,也不能为我们对定律的了解提供基础。同样显然的是,公理必须是“直接的和第一位的”。否则就会有比它们还居先、能推导出它们的真理——这样,它们就全然不能成为公理或原始原理。还有,就我们的定理要依赖公理而言,说公理必然比定律“更为人知”是合理的。

亚里士多德列举的最后一个条件是,公理必须“比推论更优先并成为推论的原因”,正是这一点与他对知识本质的描述最直接相关。我们关于定律的知识建立在这些公理之上,并且知识涉及对原因的理解:因此,公理必须陈述终极原因,为定律所表达的事实提供解释。一个读公理化学科的人,如果由公理开始,然后逐步读后来的定理,他实际上就是在阅读一大串因果相连的事实。

乍一看,因果关系条件显得很古怪。为何我们认为认识某物需要认识其原因?我们真的知道很多事实却对其原因一无所知?(我们知道通货膨胀发生了,但是经济学家却不能告诉我们为何会发生通货膨胀。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39年爆发,但是历史学家却对战争的原因争论不已。)而且,因果关系条件似乎有往回无限寻找原因的危险。假定我知道X;那么,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我必然知道X的原因,称之为Y。接下来,似乎可以推论我必然也知道Y的原因;如此向前,没有止境。

亚里士多德对这些问题中的第二个进行了明确讨论。他认为,有些事实从原因上来讲是原始的,或者说除了其自身之外没有别的原因;他有时这样表述:这些事实是自为因果关系或不需解释的。奶牛为何有角?因为它们牙齿上有缺陷(这样,构成牙齿的物质用于长角了)。它们为何在牙齿上有缺陷?因为它们有四个胃(这样它们就可以消化未咀嚼的食物)。它们为何有四个胃呢?因为它们是反刍动物。那么,奶牛为何是反刍动物?仅仅因为它们是奶牛——除了它们是奶牛之外,没有进一步的特征可以解释为何奶牛是反刍动物;一头奶牛是一个反刍动物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头奶牛。

奶牛是反刍动物的事实是无须解释的。亚里士多德常说这种无须解释的事实是定义或定义的组成部分;所以学科的公理大部分都是由定义构成的。定义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是对某个词意义的陈述。(奶牛是反刍动物不是单词“奶牛”的释义部分;因为我们知道“奶牛”这个词的意义远早于我们知道奶牛是反刍动物。)相反,定义陈述一个事物的本质,即那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特征。(奶牛是反刍动物这一点是奶牛的基本特征的一部分;成为奶牛就是成为某种反刍动物。)一些当代哲学家已拒绝了——还嘲讽——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论。但是亚里士多德证明了自己是更优秀的科学家;因为科学努力的一个内容就在于用物质和事物的基本特性——换句话说,用它们的本质——来解释它们的不同特征和反常表现。亚里士多德的公理化学科由本质开始,然后逐次地解释衍生特征。比如,动物生物学定律要表述动物的衍生特征,由公理演绎定律的过程会展示这些特征是如何依赖相关本质的。

但是所有的知识都必然具有这样的因果或解释关系吗?尽管亚里士多德正式的观点是“我们只有认识其原因时才算认识事物”,他经常和我们一样,在原因没有被注意到的时候,使用“认识”这个词。并且,亚里士多德在声称知识总有因果关系时肯定是错误的。但是,若仅仅痛惜其错误、然后又把错误传递下去,无疑是短视之举。亚里士多德与之前的柏拉图一样,主要关注一种特殊的知识——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理解的知识;声称科学理解要求对事物的因有所认识,这一主张是可以接受的。尽管我们可能说不出为何发生通货膨胀同时又十分清楚地知道发生了通货膨胀,但我们只有理解其原因才能声称理解了通货膨胀现象;经济学在能够提供这样一种因果理解之前是不完善的。从词素学上理解,亚里士多德对“知识”的定义是错误的;但若理解为对科学研究之性质的评论,该定义则表达了一个重要的真理。

因果关系条件就讲到这里。亚里士多德在对知识的描述里提出的第二个条件是,已知的事物必定是必然的事实:如果你知道某物,那么该物不可能是其他事物。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里阐述了这一点。他将这一点与以下论点联系起来:只有普遍命题才能为人所知。他推论说,“从这样一个证据得出的结论必定是永久性的——关于事物的证据或知识是不会被破坏掉的”。

必然性条件和它的两个推论似乎比因果条件还要怪异。我们肯定知道一些只在一定条件下正确的事实(比如,世界人口在增长),并知道一些特定事实(比如,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而且,许多学科似乎认同这样的知识。比如,天文学研究的是特定对象——太阳、月亮和星星;这与亚里士多德在《气象学》里所研究的地理学相类似,并且尤为明显的是,与历史学相类似。亚里士多德的确认为,天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不会毁灭的、永恒的。他同时认为,“诗歌比历史更具哲学色彩、更严密,因为诗歌倾向于描写普遍的事物,历史则关注特定事物”。(换言之,历史不具有完全的科学地位。)但是,这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一些科学明确地研究特定事物。

此外,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不久将会看到)世界的基本实体是可毁灭的特定物质;如果他被迫得出观点,认为不存在关于这些基本物质的基本知识,那就自相矛盾了。不管怎样,亚里士多德从必然性条件推断出知识必定是关乎永恒物质的,这样的推断是错误的。一个普遍的也许还是必然的真理是:人类的父母本身也是人(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生育人”)。你也许会说这是个永恒真理——至少一直是对的。但那不是一个关于永恒物质的真理:这是一个关于终有一死的、可毁灭的人的真理。而且,亚里士多德本人在一段复杂的论述的结尾总结道:“说所有知识都是普遍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又不对……很明显,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普遍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又不是普遍的。”因此,他承认“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关于特定事物的知识;因而我们必须把必然性条件的第二个推论作为一种错误而摒弃。

至于第一个推论,我已说过,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科学定律并不总是普遍而又必然地正确:有些定律只是“大部分”正确;“大部分”正确和一直正确之间的区别很明显。“所有的知识或者是关于一直正确的事物的,或者是关于大部分正确的事物的(若非如此,人们又如何能学习知识或向他人教授知识呢?);因为知识必然取决于一直正确的或者大部分正确的事物或原理——比如,蜂蜜水大部分对发烧的人有好处。”亚里士多德关于科学命题必然是普遍的这一断言,据他自己承认,是夸大其词。必然性条件本身也是这样。

科学追求普遍适用性;为了理解特定的事件,我们必须把它们看做某种普遍事物的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知识只关乎那些不可能成为他物的事物,就是这种重要事实的反映。但是这是一个被歪曲的反映,并且《后分析篇》里所规定的必然性条件过于严格了。

第九章 理想与成就

亚里士多德是作为一个系统的思想家为人所知的。不同的科学既是独立的,又是系统地相互关联的。每一个单个学科都是以公理体系的形式——就像后来的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以几何的方式”提出和表述的。而且,亚里士多德的学科概念赖以栖身的那组观念本身就得到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也许这没有什么令人惊讶的。毕竟,哲学的本质就在于系统性;并且亚里士多德的系统——他的世界“图景”——许多世纪以来一直被人赞赏和称道。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观点持有异议。他们否认他是个系统的构造者。由于不相信系统哲学的宏伟断言,他们认为亚里士多德的优点在其他方面。在他们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实质上是“难题解答式的”:它的精髓在于提出特定的困惑或难题(aporiai),并提出特定的解决方法。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试探性的、可变通的、不断变化的。他没有设计一个宏大的方案,然后往里面填写细节;他也没有向着单一的目标使用单一的方法。相反,细节就是全部;并且论证方法和模式也随着所解释主题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是逐项完成的。

这种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非系统性解释现在被广泛接受。有很多证据可用以支持这一解释。比如,《形而上学》第三卷就有一长串的难题目录,并且该书的其他内容大都用于解答这些难题。或者考虑一下这段引文:“此处,像别处一样,我们必须记下各种现象,首先仔细检查这些难题,然后我们必须验证关于这些问题的著名观点——可能的话就验证所有的观点,否则就验证大多数和最重要的观点。”首先记下关于该问题的主流观点(“各种现象”,或“似乎如此的事物”,是指关于该主题的可信观点);然后仔细阅读这些观点所提出的难题(因为这些难题也许很模糊,或者因为它们相互不一致);最后证明所有或者大部分观点是正确的。这不是系统构建的处方;不过,这是亚里士多德推荐并有时遵循的方法。

此外,这种难题解答式说法似乎恰当解释了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一个方面,该方面如果按照传统方法来解释肯定会令人困惑。亚里士多德关于学科的专题论述从来不是以公理化形式呈现的。《后分析篇》中所给出的解答并没有在后来的著述,比如《气象学》和《动物结构》中得到遵循。这些专题论述没有先确定公理,然后接着推导定律;相反,它们提出并试图回答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按照传统观点,这些专题论述看起来一定——说句自相矛盾的话——完全不是亚里士多德式的了:所鼓吹的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