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亚里士多德的世界 [17]
第十九章 艺术观
有人指责亚里士多德对于良善生活的理解是一种狭隘的知识观:似乎荷马、菲迪亚斯[1]、伦布兰特[2]和巴赫不会被视为成功的典范或eudaimonia的例证。这样的指责很可能是不公正的;因为《伦理学》中所提出的“沉思”理念是个很大的概念——大得也许足以包含一个艺术天才或文学天才的生活。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实际上很羡慕这样的天才:在他幸存的艺术论著中,每一页都洋溢着这种羡慕之情。
《诗学》很短,而且只有一半幸存下来。它含有一篇论述语言和语言学的论文,《修辞学》第三卷中对文体风格的论述可看做对该论文的补充。《诗学》也论及情感问题,而在《修辞学》第二卷里亚里士多德对之作了详尽而细致地讨论。但《诗学》的主要内容是评论家们所认为的文学理论或文学评论——尤其是关于悲剧的理论和评论。但那不是亚里士多德对其作品的确切看法;因为《诗学》是对“生产性”科学的一个贡献。换言之,《诗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告诉我们如何评判一件艺术作品,而是如何生产出一件艺术作品。
图21这是一个希腊花瓶上的彩绘,展现的是一个主人和一个仆人出门旅行的戏剧场景。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艺术都是表现或“模仿”的问题。“史诗、悲剧诗歌、喜剧、祭酒神赞歌以及大多数长笛和竖琴音乐,总体上都是模仿。”艺术模仿或表现人类的生活,尤其表现人类的行为。人的行为在特征上各有不同,“正是这方面的差异才将悲剧和喜剧区分开来;因为喜剧被认为是模仿那些境况比当今的人更糟糕的人,悲剧则模仿那些境况比当今的人更好的人”。《诗学》大部分内容都致力于对悲剧的阐述。讨论是由一个定义展开的。“悲剧是对严肃而完整的、并有重大意义的行为进行的一种模仿。其语言得到很好的趣味加工,不同的部分使用不同的加工方式。它是以戏剧而不是叙述的形式展开的。它通过同情和恐惧达到一种情感的净化。”
在亚里士多德后来所区分的悲剧六要素,即情节、人物、语言、思想、表演场景、歌曲中,情节是最重要的:正是借助于情节悲剧才是“完整的”或者是统一的;也正是通过情节,悲剧才会实现它的净化功能。尤其是,“悲剧影响情感的主要手段就是情节的某些部分,即发现和逆转”。情节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悲剧英雄”而展开,他必须是这样一个人,“在优点和美德上并不是十分突出,也不是因为自己的恶劣和恶行,而是由于某些阴差阳错陷入不幸——是个有很高声誉和很好运气的人,就像俄狄浦斯或梯厄斯忒斯,或者出身这类家庭的名人”。悲剧的主角享有极大的成功(比如俄狄浦斯就成为底比斯国王)。他也犯下某种“错误”(俄狄浦斯不知情地杀死了父亲,并娶了母亲为妻)。这个错误被发现了,于是发生了“逆转”(俄狄浦斯的母亲自杀,他自己则自刺双目,遭到放逐而离开底比斯)。通过有机的统一和暗含的普遍性,这个悲剧故事对观众的感情产生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点对后来的欧洲戏剧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目光却存在局限。他对悲剧的定义很难适用于莎士比亚的悲剧,更别说现代剧作家的作品了——现代作品的主角或非正统主角既没有俄狄浦斯那样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他那样的辉煌历史。不过,亚里士多德并非想提出一个永远都正确的悲剧理论。他只是在告诉那些在希腊的舞台传统下工作的同代人,如何写一个剧本。(他的建议建立在对希腊戏剧史进行的大量经验研究之上。)此外,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目标的理解也很古怪:悲剧永远或作为一个规则要净化观众的同情和恐惧吗?如果是这样,是否就可以认为这种情感净化是悲剧的首要功能呢?(说到这一点的话,为何要假设悲剧有任何功能呢?)不管怎样,如果悲剧有情感的一面,也就有审美和理性的一面。
亚里士多德没有在他的悲剧定义里突出这些方面,但他是知道的。事实上,《诗学》的很多内容都隐约地讨论了审美的问题,因为他讨论了“经过趣味加工的语言”和悲剧所要求的节奏。关于艺术的理性方面,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说的:
每个人都喜欢模仿。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情形表明了这一点,因为我们喜欢观察某些事物之间准确的相像之处——单就这些事物本身来说很难看出——比如最污秽的动物和尸体的形式。个中原因在于,学习不仅对哲学家来说是最快乐的事,而且对其他人来说也是如此,即使他们只是短暂地享受这种快乐。这就是我们为何喜欢寻求相似点的原因——我们在看的时候意识到、推断到每个事物是什么,并说“这就是他”。
学习的乐趣是生产性学科的一个重要因素。沉思或认识的完成是eudaimonia的首要组成部分,eudaimonia则是实践学科的目标。真理和知识是理论学科的直接目标。对知识的渴望——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每个人本性的一部分,也是他自己个性的主要方面——影响着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体。
第二十章 死后的影响
在亚里士多德死后,他的朋友和学生泰奥弗拉斯多继承了他的衣钵;在后者的带领下,吕克昂依然是科学和哲学研究的一个中心。但到了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学派逐渐暗淡下来。其他思想流派——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论学派——主导了哲学的舞台,各门学科也都脱离哲学而独立发展,成为专门学者的研究领域。
不过,亚里士多德从未被人们忘记过,他的著作不止一次地复兴。从公元1世纪到6世纪,一系列学术评论家保存其著作、重振其思想。对亚里士多德的再次关注是在公元8世纪的拜占庭城。后来,到了公元12世纪,亚里士多德著作传到西欧,有学识的人得以阅读,并将其翻译成拉丁文,译本得到广泛传播、广泛阅读。亚里士多德被权威地尊称为“哲学家”。他的思想全面扩散开来,教会有意无意地想对其作品加以抑制,然而这种努力只不过巩固了这些作品的权威地位。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几乎毫不动摇地统治西欧大约四个世纪。
要叙述亚里士多德死后的思想影响几乎就等于要描述欧洲的思想史。部分地说,他的影响根本而直接:亚里士多德的许多学说和信念被作为既定真理来传播;他的观点或对观点的思考在哲学家和科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诗人和剧作家的作品里随处可见。但这种影响还有更细微之处。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内容和结构都给后代留下深刻的印象。吕克昂里所使用的概念和术语提供了哲学和科学赖以发展的媒介,所以,即使那些决心反驳亚里士多德的激进思想家,最后也发现自己在用亚里士多德的语言进行反驳。当我们今天谈论物质和形式、种和属、能量和潜能、实体和质量、偶然性和本质时,我们就不经意地在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语言,在使用两千年前希腊所形成的术语和概念进行思考。
值得补充的是,现代所说的科学方法的概念完全是亚里士多德式的。科学经验主义——抽象论证必须服从于事实根据、理论要经过严格的观察后方能定论好坏——现在看起来是一种常识了;但是过去可不是这样,主要是因为亚里士多德我们才把科学理解为一种经验追求。即便只是因为亚里士多德最著名的英国评论家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都是坚定的经验主义者,并自认为自己的经验主义摆脱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我们就需要强调这一点。有人指责亚里士多德,说他更喜欢的是浅薄的理论和贫瘠的三段论演绎法,而不喜欢坚实的、丰富的事实数据。这样的指责令人不可容忍;它们来自那些没有足够仔细阅读亚里士多德本人著作的人,这些人把亚里士多德的继承者所犯的错误归咎到他本人身上来批评他。
亚里士多德影响巨大。但影响和伟大之处不是一回事,我们也许仍然要问是什么使得亚里士多德成为一位大师——正如但丁称呼他的,“是那些有知识的人的老师”——而且为何他现在仍然值得我们读呢?他最伟大的单个成就当然是生物学。通过那些记载在《动物研究》、《动物结构》和《动物的生殖》中的研究工作,他创立了生物学,并把它建立在可靠的经验基础和哲学基础之上;他所赋予该学科的结构轮廓一直保留到19世纪才被打破。仅次于生物学的是他的逻辑学。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也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直到上世纪[1]末一直充当着欧洲思想中的逻辑学。只有极少数人创立了一门学科;而除了亚里士多德,还没有人创立过两门学科。
图22位于阿富汗阿伊·哈努姆的健身室。该城由亚历山大大帝麾下士兵所建,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克利尔库斯曾到此。本书102页插图中的抽象碎片正是在此健身室附近发现的。
不过,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和逻辑学现在都已过时了。如果想学生物学或逻辑学,我们不会再去学亚里士多德的专题论著:它们现在只具有历史价值了。亚里士多德那些哲学味更浓厚的作品却不是这样。《物理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中的文章还没有他的逻辑学和生物学那么可信、那么完善、那么科学;不过吊诡的是,它们却更有生命力。因为,在这方面亚里士多德仍然无人能及。比如,《伦理学》当然能作为历史文献来阅读——作为公元前4世纪实践哲学发展状态的证据来阅读。但它又可作为对当代辩论,甚至所有时代的辩论的一种贡献来阅读。当今的哲学家就是以这种方式来阅读亚里士多德的,他们把他看做一个杰出的同事。
最后一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里明确地、同时在他的生活里也隐约地向我们树立了一个优秀之人的典范。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优秀之人也许不是唯一的典范或独一无二的理想模型;但他无疑是一个值得赞美的典型,要效仿他可是个不小的志向。我以《动物结构》里的一篇短文来结束本书,这段文字表述了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优秀之人的一些最优秀之处。
就自然实体而言,我们认为一些实体永远都没有生和灭,其他的则存在生和灭。前者是可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