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亚里士多德的世界 [0]
Copyright © Jonathan Barnes 2000
Aristot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0.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excluding Hong Kong SAR,Macau SAR and Taiwan,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13by Yilin Press,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07-046号
书名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
作者 【英】乔纳森·巴恩斯
译者 史正永 韩守利
责任编辑 何本国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29741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第一章 其人其著
第二章 一位公众人物
第三章 动物学研究
第四章 收集论据
第五章 哲学背景
第六章 学科的结构
第七章 逻辑学
第八章 知识
第九章 理想与成就
第十章 实在
第十一章 变化
第十二章 因
第十三章 经验论
第十四章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图景
第十五章 心理学
第十六章 证据与理论
第十七章 目的论
第十八章 实践哲学
第十九章 艺术观
第二十章 死后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年表
注释
序言
顾肃
人类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累起了各种各样的智慧,各个国家、地区和时代的人们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其中,古代希腊的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就相当辉煌灿烂,一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可以看到其重要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正是古代希腊科学和哲学的集大成者,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在自然哲学、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可以说,不了解亚里士多德,就无法了解古代希腊人的智慧成果。今天,人们在讨论各种哲学和伦理的问题时,也会一再地引用到亚里士多德。正是因为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浩如烟海的著述提出并且总结了许多问题,他为后来西方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所以,有西方哲学家说,整个今天的西方哲学都不过是古代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注释。此言虽然概括得有点过分,有些厚古薄今的味道,但从一个角度告诉人们,古代希腊这两位哲学大师伟大的思想贡献。
英国哲学家巴恩斯所写的这本《亚里士多德的世界》,篇幅虽然不大,却用简洁明快、凝练概括的语言,全面地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以及在科学和哲学各个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让我们读后对于亚里士多德其人其著其思想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而且,作者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理解,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与我们传统的看法有所不同的亚里士多德。
的确,亚里士多德的众多作品并不容易阅读,因为其中的大部分是其个人的讲稿,并不是精心修改成的系统阐述的著作。本书作者在此建议我们一个好的阅读方法:“拿起一本专题论文时把它看做一组讲稿,设想自己要用它们讲课。你必须扩展和阐述其中的论点,必须使过渡显得清晰;你可能会决定把一些段落转换成脚注或留做下次讲课用。”用这种身临其境的解读方法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发展脉络,理解他的研究成果何以用如此这般的方式来阐述。而这样的解读和理解恰恰可以让我们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汲取灵感,为研究和解决今天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庸之道,这不仅是他所信奉的伦理原则之核心,也是他思想方法的一大特色。他在提出和阐述一种思想和原则时,通常先众采各家之长,表述几方面的看法以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许多时候,他把前人和同时代哲学家的成果加以综合,提出全面系统的理论,比如他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实在本身或实体,而这实体首先是指独立存在着的个别事物。他在实体学说的基础上探讨了事物生灭变化的原因,把它们归结为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即所谓“四因说”)。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把四因归结为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指出所有事物都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但二者在事物形成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这些论述是对前人和同时代哲学家思想的总结,但又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有机的综合和统一。在认识论上,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而感觉是外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强调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理性的作用,并承认有不死的理性灵魂。总之,他不是坚守一个极端,而是尽量全面地论述问题。当然,在某些方面,他带有折衷主义的倾向。这种思想方法,把亚里士多德与他的老师柏拉图区别了开来。柏拉图通常是持守一个理想化的理念模式,然后内在一致地进行论述。正因为如此,柏拉图成了西方思想中刚性哲学的代表,他是理想主义思想的典型,而亚里士多德则是所谓柔性哲学的祖师爷,是现实主义思想的大师。
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奠基者,第一次把形式逻辑变成系统的科学,他的众多论述都建立在三段论的基础之上,从而也为后来西方科学和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逻辑基石,严格的三段论的思维训练成了此后西方理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论的基础。亚里士多德也是伦理学大师,他在诸多著述中反复强调理性原则,主张中庸之道,提倡过有德性和静观的生活,甚至他的幸福观也建立在理性和智慧的基础之上,认为只有追求哲学智慧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他从多个角度阐述过度和不及都会败坏人的德性,唯有适度才能造就德性。一直到今天,西方伦理学中关于德性的学说,特别是近年社群主义者关于恢复和追寻德性的论述,也以“回到亚里士多德”为主旨,由此足见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远见和深远影响。在政治领域,亚里士多德也是政治学的开山祖,他强调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从主张少数贤人的政治转向赞成立宪共和政体,即一种介于三种正常政体之间并吸收其各自优点的混合政体。他提出最好的政治社会是由中等阶级的公民组成的,而法律的统治优于个人的专横统治,这些都被西方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所验证,让人不断地回忆起这位大师两千多年前所提出思想之睿智和远见卓识。
本书即从各个方面简明扼要地、全面地论述了作为公众人物和大科学家、思想家的亚里士多德的伟大贡献。把这样一本篇幅不大的书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实属不易,因为涉及的领域相当广阔,专业术语也很多。本书的中文译者作出了认真的努力,追踪亚里士多德所涉及的众多学科领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整个中译本表达准确,文句通顺,对于广大读者包括高校师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思想,大有益处。特此予以推荐。
2010年1月于南京
第一章 其人其著
亚里士多德逝于公元前322年秋,终年62岁,正是他事业的巅峰时期:作为一位学者,他的科学探索广泛、哲学思索深邃;作为一名教师,他令希腊最聪明的年轻人为之着迷,并激励着他们;作为一位公众人物,他在动荡的年代过着动荡的生活。他像一位智慧巨人,高居于其他古人之上:他之前的人,无人堪比其学识贡献;而后来者,无人敢比其成就。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性格和个性,人们知之甚少。他出身富贵人家,据说是个花花公子,手上戴着多枚戒指,留着时髦的短发。他消化系统不好,据说身材细长,像个纺锤。他是个优秀的演说家,演讲的时候观点明晰,谈话时的论述令人信服。同时,他还有一种讽刺才智。他树敌很多,他们指责他傲慢。但保存下来的亚里士多德遗嘱却表明,他是个有雅量的人。他的哲学著作是客观的、不带个人好恶的,但却表明他对友谊和自足的珍视,表明他在意识到自己在光荣传统中的地位时,对自己的成就又有一份恰当的自豪。也许他更多的是令人尊敬,而不是令人亲近。
对一个传记作家来说,这样的资料显得有些单薄;我们也不希望能像了解艾伯特·爱因斯坦和伯特兰·罗素那样多地了解亚里士多德,毕竟他生活的时代太久远了,岁月的深渊已吞噬了他生活的细节。然而,有一件事可以确信无疑:亚里士多德的一生都被一种灼热的渴望,即对知识的渴望驱动着。他的整个生涯和每一个已为人知的活动都证明了一个事实:他先于其他人关注如何促进对真理的探索,如何提高人类知识的总和。
图1“亚里士多德是个花花公子,手上戴着多枚戒指,留着时髦的短发。”这个半身像的雕刻者——也许是亚历山大大帝命人制作的——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
尽管他以一种非凡的投入来追求自己的目标,可他并不认为自己拥有非凡的求知欲;因为他曾断言“所有人都有渴望认识(世界)的天性”,还声称:最恰当地说来,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是以思想来区分的,因此生命——一种完全人类的生命——就是“思想活动”。在其早期的著作《哲学训词》[1]中,亚里士多德宣称“智慧的获得是令人愉悦的;所有的人在哲学中都会感到安适,也希望把其他事放在一边,花些时间在哲学上”。“哲学”一词从词源学上讲,指的是对智慧的热爱。在亚里士多德的书中,哲学家不是一个隐居的大学老师,从事着遥远而抽象的思考;而是寻求“人类的和神圣的一切事物的知识”的人。在他后期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论述道:“幸福”——人们认识自己且感觉最旺盛活跃的一种思想状态——存在于一种充满智力活动的生命中。这种生命是不是过于神圣、人类无法企及?不是的,因为“我们不能听命于那些因为我们是人而督促我们思考人类思想,因为我们是凡人而督促我们思考凡人思想的人。相反,我们应尽可能地使自己不朽,尽可能地按我们身上最精细的元素生活——虽然这类元素在体积上很小,但在能量和价值上却比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