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剑桥中国史 [1051]

By Root 70484 0
1921—1949年》。

② 《红旗飘飘》,第6集,第15页。

① 党内分歧以前从未达到这个方面。见《告全党党员书》,《红色文献》,第96页。 关于瞿秋白的背景和文学爱好,见史景迁:《天安门:中国人及其革命, 1895—1980年》第145—148页和各处;夏济安:《黑暗之门:中国左翼文学 运动研究》,第3—54页;和本书第9章。

② 刊载在1925年2月3日《真理报》上并收入博伊德·康普顿:《毛泽东的中 国:整风文献,1942—1944年》,第269—271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80页和哈里森:《通往权力的长征》,第124页。

① 散见各处的中共党员数字都是有疑问的。我引用官方统计数字作为粗略导 向。例如,《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62页上的党员数字。一般认为,在所 有这些报告中,城市党员的数量是夸大的。反之,许多中共党员离开城市去 到农村,也可能夸大了农村党员的数量。许多在农村苏维埃工作的人员显然 是城市出身的。

② 1929年2月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给中共中央的信;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 的报告,《毛泽东集》(竹内实编),第2卷,第25、 28页;《星火燎原》,第 1集下册,第603—614页。

①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底决议案》,《红色文献》,第169—191页。

② 王明:《〈两条路线〉跋》,《王明选集》第3卷,第140—141页。

③ 理查德·C.桑顿:《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1928—1931年》,第34页。

④ 康拉德·布兰特等:《中国共产主义文献史》,第172—173页。

⑤ 金一平(音):《中国共产主义政治:苏维埃统治下的江西》,第183—184页。

① 《中共(六届)二中全会决议案》,载郭华伦:《中共史论》,第2卷,第43— 44页。这种趋势在1929年11月开除陈独秀、彭述之及其他许多人党籍时达 到顶点。见王凡西:《双山回忆录》。

② 萧作梁:《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权力关系,1930—1934年》,第55—56页。

③ 考虑了所有的事情后,可以认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对李立三的组织成就的 赞扬表现出普遍的乐观,但不是真实的记述。常注明日期为1930年7月23日 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秘书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见《红色文献》 第354页)是在4月至5月起草而在6月通过的。

① 王明:《两条路线》,《王明选集》,第3卷,第70、100、108、140—141和143—144 页;郭华伦:《中共史论》,第2卷,第334页。我举出这些人名是为了纠正 一种认为李立三在1929—1930年几乎完全没有支持者的印象。

② 王明:《两条路线》,《王明选集》,第3卷,第68—71页。

③ 《星火燎原》,第1集上册,第16页;北平社会调查所:《第二次中国劳动年 鉴》,前言,第2页。

① 《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何孟雄同志问题决议案》(1930年 12月 16日),载于 《党的改造》第1期(1931年1月25日)。见萧作梁:《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内 部的权力关系》,第95页。又《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开除罗章龙中央委员及 党籍的决议》(1931年1月 20日),载于《党的改造》第3期 (1931年2月 15 日)。全文收入郭华伦:《中共史论》第 2卷,第 218—221页。又见萧作梁: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权力关系》,第135页。

② 王明:《中国现状与中共任务》(1934年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第78页。关于中央集权主义,见王明著名的《两 条路线》小册子的末尾,载《王明选集》第3卷,第111页。

③ 1939年我有机会在成都基督教青年会网球场听王明的公开讲演,当时王明同 吴玉章和林祖涵一起在出席国民参政会的会议后首途回延安。我以前和以后 从未听到比王明更有口才的中国人讲演。

① 郭华伦:《中共史论》,第2卷,第250—259页。

② 萧作梁:《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权力关系》,第151页;《社会新闻》,第 6卷第19—20期(1934年2月27日),第264页;郭华伦:《中共史论》,第 2卷,第183—184页。

③ 王健民:《中国共产党史稿》,第2卷,第503页。

④ 《红旗》,第29期(1932年1月25日);郭华伦:《中共史论》,第2卷,第335 和367—368页。

① 曹伯一:《江西苏维埃之建立及其崩溃》,第464页。

② 《红色文献》,第194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44页。

① 郭华伦:《中共史论》,第2卷,第312页。

② 萧作梁:《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权力关系》,第165页;郭华伦:《中共史 论》,第2卷,第306页。

③ 《斗争》,第47期(1930年2月16日)。

① 《红色中华》, 1934年6月28日。

② 同上书,1934年5月25日。

③ 《毛泽东集》,第2卷,第82页。

④ 1931年9月1日中央给苏区的指示,收入郭华伦:《中共史论》第2卷,第 302—304页。

⑤ 《毛泽东集》,第2卷,第82页。

⑥ 同上书,第3卷,第168页。

① 《古田决议》,《毛泽东集》,第2卷,第123页。

② 王观澜向斯诺提供的情况,见斯诺:《红色中国杂记》,第38页;《红色中 华》,1934年7月26日;曹伯一:《江西苏维埃之建立及其崩溃》,第152— 154页;斯诺:《西行漫记》,第183和253页。

③ 《红色中华》,1934年6月30日;曹伯一:《江西苏维埃之建立及其崩溃》,第 152—154页;《星火燎原》,第2集,第100页;《红旗飘飘》,第13集,第65 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3页;钱塘:《革命的女性》,第13—15页; 《红旗飘飘》,第11集,第166、171和210页。

① 《红旗飘飘》,第1集,第74页;第7集,第79—108页;第9集,第176— 178页;第11集,第151、200—208页;《星火燎原》,第4集,第266—268 页。

② 苏维埃法典在1933年10月15日颁布。见陈诚档案第16卷;特吕格弗·勒特 菲特:《中国共产主义,1931—1934年:民政经验》,第5章B节;曹伯一: 《江西苏维埃之建立及其崩溃》,第404—406页。

③ 曹伯一:《江西苏维埃之建立及其崩溃》,第413—414页。

④ 王健民:《中国共产党史稿》,第2卷,第353页。

⑤ 《星火燎原》,第2集,第462页和第6集,第379—380页;王健民:《中国共 产党史稿》,第2卷,第192页。

① 《剿匪战史》,第4卷,第685页。

② 《星火燎原》,第2集,第100—102页;贺龙文,《星火燎原》第1集下册,第 617页。

③ 陈学昭:《漫走解放区》,第94—95页;《星火燎原》,第2卷,第510—522页。

④ 根据1991年7月31日《文汇报》,冯增敏为红色分遣队第二任连长——译者。

⑤ 关于理论上的处理,见黎安友:《中共政治的宗派主义模式》,《中国季刊》第 53期(1973年1—3月),第59页;又哈里森:《通往权力的长征》,第149— 151页。

① 哈里森:《通往权力的长征》,第149页;埃兹拉·沃格尔:《从朋友关系到同 志关系》,《中国季刊》第21期(1965年1—3月),第46—59页。

② 陈独秀:《告全党同志书》,1929年12月10日,第7—8页。关于陈独秀分裂 主义的其他原因,见林进的文章:《社会新闻》,第9卷第8期(1934年12月 11日),第296—300页;和托马斯·C.郭:《陈独秀(1879—1942年)与中 国共产主义运动》,第8章。

① 彭述之:《让历史的文件作证》,《明报月刊》第30期,第18—19页。

② 正是这个原因,中国分裂主义文献应当受到与中国叛徒文献不同的看待。在 这方面中共的学者没有分享他们的俄国同事所拥有的方便,后者可利用大批 翔实的叛徒文献。

③ 李昂:《红色舞台》,第189、192页。李昂甚至自称是中共一大的参加者:同 上书,第75—76页。李昂这部书大概是这类著作中最不可信的之一。

④ 龚楚:《我与红军》,第2—10、445页。

① 《星火燎原》,第4集,第117—118页;《红旗飘飘》,第3集,第229—233页。

② 《明报月刊》,第57期,第95页;第61期,第83—84页。见载在《明报月 刊》第62期上的《张国焘敬告国人书》(1938年5月20日);一种较早的版 本发表在张国焘、柳宁等:《一个工人的供状及其他》,第4页。

① 《明报月刊》,第56期,第86和93页;第59期,第85—86页;第60期,第 85页;第61期,第93—94页;第62期,第85—88页。又见张国焘为龚楚 《我与红军》所作的序(第Ⅲ、Ⅳ页)。

农村苏维埃的创建

自第一次统一战线在1927年7月崩溃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一直是在中国农村建立避难所,在那里有可能继续进行革命,并有希望引导革命走向最后胜利。对一个被查禁和受迫害的党来说,似乎没有其他途径可供选择。这些避难所实际上是国中之国。它们的创建需要一支军队,这就是1927年4月在汉口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儿戏般地提出三点意见的原因。这三点意见是:从华中向东推进,击败蒋介石;向南进军,夺取广州;或者加强湖北和湖南的革命力量。没有武装力量,这些目标都无法实现。②后来,到1927年5月底,共产国际执委会才指示中国共产党为武装革命而策动兵变和组织工农武装。③这一思路发展成为共产国际7月举行起义的号召。

1927年的起义

在这一年余下的时间里,为响应共产国际的号召,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的起义:8月1日江西南昌起义,8月到10月主要在湖北和湖南的秋收暴动,12月广州公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起义都是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