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168]
①《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47页。
②我已在我的论文《马克思主义者》中探讨这个问题,这篇论文收在迪克·威尔逊编:《毛泽东在历史天平上》,第60-64页。又见魏菲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之哲学观点》,第297-299、310、323-326等页。
③《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24页。
④王若水于1982年5月7日在北京同我的谈话中提到这点,虽然王若水不同意毛泽东强调对立的统一和斗争反映传统影响的说法。金思恺已把毛泽东的强调对立统一理解为超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个新的理论发展。(金思恺:《毛泽东思想》,第60-64页。)《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1946年大连版的前言指出其他两个法则的提纲“散失”。《毛泽东集补卷》第5卷,第279页。又请注意毛泽东不同意艾思奇所持仅仅差别不一定形成矛盾的见解:《中国哲学》第1期,第29页。
⑤《毛泽东集》第6卷,第300页。
①《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45页。
②《黑格尔一书摘要》,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8卷,第239页。
①西洛可夫等着,李达等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第295页。
②《辩证唯物论》,第93页;《毛泽东集补卷》第5卷,第264页。在这一段中,有若干变异,但是,除以“主要”代替“主导”外,1952年毛泽东并未在我在此引述的那些部分上作过根本性的改变。毛泽东的批评可能是针对前注提出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虽然他在1941年曾建议以西洛可夫的这部着作供干部学习之用(《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89页)。
①《毛泽东集补卷》第5卷,第264页。
②《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7页。
③《辩证唯物论》,第86页;《毛泽东集补卷》第5卷,第258页。这里讨论的这段话出自苏东坡的名着《前赤壁赋》,原文是这样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④《毛泽东集》第6卷,第275页。
①原载于1936年2月3-5日上海《大美晚报》;据收入《毛泽东的政治思想》第419页上的斯诺手稿。
①《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上卷,第332-337页。
①《毛泽东集》第6卷,第260-261页。
①《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毛泽东集》第6卷,第259页。
②《毛泽东集》第8卷,第75页。
①《毛泽东集》第6卷,第260页。雷蒙德·怀利从相似而有些不同的观点论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问题,他更强调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这一哲学问题及其对“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的意义,雷蒙德·怀利:《毛泽东主义的出现:毛泽东、陈伯达和对中国理论的探索,1935-1945年》,第55-58、88-95页和各处。
①关于这个传统,见《剑桥中国史》第11卷,第2章。
①《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15页;《毛泽东集》第6卷,第250-251页有增补。
②《致张闻天》(1939年2月20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44-148页。
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18页;《毛泽东集》第7卷,第100-101页。
②虽然在这一点上一直有学术上的争论,但是,直到1973-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中才成为一个议论纷纷的政治问题。当时提出的那些观点,是与毛泽东在1939年采取的观点绝对矛盾的。
①1952年,毛泽东大概为了更符合民族自尊心,在《毛泽东选集》中加入这样的论点,即使没有外国资本主义在侵入,已起作用的变化也会导致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18-620页,《毛泽东集》第7卷,第100-103页)。
②《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17页;《毛泽东集》第7卷,第99页。
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19-620页;《毛泽东集》第7卷,第102页。在《毛泽东选集》此处和他处,毛泽东在文字中用“起义”代替“暴动”。当然,这个细微变异在于“暴动”意味着更为偶然的事件,而较少作为一种先兆和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直接联系起来。
①《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0页;《毛泽东集》第7卷,第153页。
①《毛泽东集》第7卷,第153-154页(加着重点的文字,已在《毛泽东选集》中被除去。)
②《毛泽东集》第7卷,第162页。
③《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39页。《毛泽东集》第7卷,第126页。
④《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84页;《毛泽东集》第10卷,第305页。
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1页;《毛泽东集》第7卷,第104-105页。
①《论新阶段》,《毛泽东集》第6卷,第198页。
①《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集》第6卷,第243-244页。
②关于这段情节,见本书第12章(莱曼·范斯莱克着)和宣道华:《毛泽东》,第170-171页。关于毛泽东的建议,见《毛泽东集》第6卷,第228-229页。
③《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集》第7卷,第129页。
①《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97-598页;《毛泽东集》第7卷,第74-75页。第三段对买办资产阶级持稍微更乐观的见解,是在《毛泽东选集》加上的,不见于1939年文本。
①《毛泽东集》第7卷,第196页。在毛泽东1925年11月填写的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的调查表中,有这种三个阶级分析的令人感兴趣的原型(《毛泽东集补卷》第2卷,第127页)。在调查表上的“对于目前内忧外患交迫的中国究抱何种主义”一栏中,毛泽东填写:“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
②《毛泽东集》第7卷,第197-198页。
①《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95-596页;《毛泽东集》第7卷,第72页。
②《毛泽东集》第7卷,第129页。
①《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02页;《毛泽东集》第7卷,第79-80页。
毛泽东思想的胜利,1941-1949年
毛泽东思想的胜利,1941-1949年
当毛泽东第一次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情况的时候,正如我已谈过的,他主要关心的是使中国共产党的措施适应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环境。毛泽东关于这一主题的思想发展的第二个主要方面,在1941-1943年与他同党内对手的斗争更加直接地联系在一起,他所宣传的观点明显地是要服务于他在这一斗争中的利益。
毛泽东思想的其他方面也莫不如此。如果说他的思想的哲学核心,早在1937年就以矛盾论形成了,那么在范围广大的一系列其他领域,从经济工作到文学,从行政原则到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解释,毛泽东1949年以前的各种意见的明确阐述,均出现在40年代初期。而在所有这些领域,思想方式与政治的暗中斗争之间的联系,都是显而易见的、直接的。
当然,本章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思想方面,而不在于历史事实。不过,下面的简明的年表可让我们看清楚某些理论表述的具体意义。
1941年5月5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大会上作报告,批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他们“只会背诵马、恩、列、斯的成语,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强调纪律和各级干部绝对服从上级领导的重要性。
1941年7月13日。孙冶方(用笔名宋亮)写信给刘少奇,谈到轻视理论研究和强调经院式研究的两种对立倾向,并希望举出几个把理论与实践正确结合起来的“中国例子”。同一天刘少奇给了答复,强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难,并部分地把这方面进展如此不大的原因归咎于很少党员能读马列原着。
1942年1月23日。毛泽东指示军队干部学习他的1929年12月写的《古田决议》,要求熟读。
1942年2月1日和8日。毛泽东发表两次关于整风的基调演说。在第二次演说中,他抱怨他1938年号召“中国化”的问题没有引起注意。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两次讲话,但是将近一年半以后才发表。
1942年12月。毛泽东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
1943年3月20日。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三人书记处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
1943年4月。审干运动在延安极力进行--实际上,审干运动是在康生的控制下对党内持异议的或反毛泽东的分子进行严厉清洗。
1943年5月26日。毛泽东评论共产国际的解散,宣称虽然莫斯科自1935年8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以来已不干预中国共产党的内部问题,但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是做得很好的。
1943年6月1日。毛泽东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对“群众路线”作出最好的说明。
1943年7月6日。刘少奇发表《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赞扬毛泽东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并谴责“国际派别”为隐蔽的孟什维克。
1943年10月19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终于在《解放日报》上发表。
1945年4月。顶峰--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同时刘少奇为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民族化”事业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向毛泽东欢呼。①
当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