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151]

By Root 12151 0
华的新旧方法》,《向导周报》,22(1923年4月25日),第158—160页。

⑤ 蔡和森:《反对“敦清一友邦”干涉中国内政》,《向导周报》,19(1923年2月7日),第150页。(这是蔡和森引用的商界的话——译者。)

⑥ 《和平统一宣言》,载张其昀编:《国父全书》,第755页。

① 胡适:《我们的政治主张》,《努力周报》,2(1922年5月14日)。杰罗姆·B.格里德英译,见其《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第191页。

② 《全国商教联席会议始末记》。

① 丁文江:《少数人的责任》,《努力周报》,67(1923年8月26日)。武堉干:《联省自治与职业主义》,《太平洋》,3.7(1922年9月)。

① 《北华捷报》,1920年10月28日,第223页。

② (邓)峙冰:《时局杂感》,《上海总商会月报》,3.2(1923年2月),《言论》栏。

③ 谢瀛洲:《中国的联邦主义,对部分省宪法的研究》,第83、204页。

④ 孔飞力:《民国时期的地方自治:控制、自主和动员问题》,载魏斐德、卡罗林·格兰特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冲突与控制》,第257—298页。

⑤ 《“清合呈政府特许全国商会自练商团案”:四川成都总商会代表提议》,《上海总商会月报》,3.4(1923年4月)。

⑥ 14—15世纪北欧商业城市的政治和商业同盟——译者。

⑦ 《“保护商埠安全议案”:汉口总商会提议》,《上海总商会月报》,3.5(1923年5月)。

① 《北华捷报》,1923年1月6日,第8页。

② 茹玄:《关于国是会议之片言》,《上海总商会月报》,1.5(1921年11月),《言论》栏。

① 《上海总商会月报》,3.7(1923年7月),《会务记载》栏;美国国家档案馆,驻上海总领事克宁翰电,1923年6月26日,89300/5095。

① 《“商人政府”的批评》,《东方杂志》,20.11(1923年6月20日)。

② 毛泽东:《北京政变与商人》,《向导周报》,1923年7月11日,第31—32页。

③ 《字林西报》,1923年6月26日。

④ 蔼庐:《金融界今后之觉悟如何》,《银行月刊》,2.5(1922年5月),《评谈》栏。

① 参看本书第5章;并参看安德鲁·J.内森:《北京1918至1923年的政治斗争:派别活动和宪政的失败》,第74—90页。

② 《全国银行公会之建议案》,《东方杂志》,18.3(1921年2月10日);英译文载《密勒氏评论报》,1921年1月22日,第412—414页。

① 《密勒氏评论报》,1921年1月29日,第470页。

② 厄普顿·克洛斯(约瑟夫·W.霍尔的笔名):《中国银行家坚持自己的权利》,《密勒氏评论报》,1921年2月19日。

③ 希腊神话人物,塞普路斯国王,他迷恋上自己雕刻的美女像——译者。

④ 《京津时报》,1923年4月19日。

⑤ 《密勒氏评论报》,1921年10月8日,社论。

① 《“请维持全国商会联合会通过议案力争实行案”:湖北宜都商会提议》,《上海总商会月报》,3.4(1923年4月)。

② 《请分呈各巡阅使各督军息争保民力谋统一案》,《上海总商会月报》,3.6(1923年6月)。

③ (邓)峙冰:《时局杂感》,《上海总商会月报》,3.2(1923年2月)。

从经济危机到政治上的退位,1923—1927年

从经济危机到政治上的退位,1923—1927年

1923年以后,经济奇迹的结束和革命运动的勃兴使资产阶级越来越孤立。和外国人的合作在瓜分利润时本来就已经很困难,到经济危机袭来时更变成了殊死竞争。但是资产阶级退到反对帝国主义的立场却不足以使它和激进的知识界或无产阶级结成同盟,他们的革命民族主义所固有的社会要求对于雇主阶级来说,和外国的竞争一样危险。资产阶级一方面不肯在其外国伙伴甚至已不再装出合作样子的合作中妥协,另一方面又不会走上直接威胁其切身利益的革命道路。它宁愿鼓励传统类型的国家权力的复辟,也就是官僚主义和军事独裁的复辟,希望这样能够既保证民族解放,又保证社会秩序。

经济危机和帝国主义恢复侵略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失败以后,经济危机又打破了和外国进行合作的迷梦。华盛顿会议的精神消失了,1923年,西方列强在谴责日本在中国的扩张政策的同时,仍然重申和日本保持团结。帝国主义侵略的恢复粉碎了中国资产阶级建立在外国人“明智”和“善意”之上的希望。

民族工业的危机

在1920年以后影响西方和日本经济的复苏危机中,中国的情况比较良好。丝茶出口商由于外贸受到阻碍而受到打击,出口总值由1919年的关银6.3亿两降到了1920年的5.4亿两。但是巨大国内市场的活力阻止了危机的扩大和价格下降:“本来供出口的货物,外国人不能购买,都在国内消费了”。①进口商也经历了同样的困难,他们无力提取已经订购的货物(灾难性的银价下跌导致银两相应贬值),但和19世纪以来的多次投机风潮一样,条约口岸的市场受到震动却并没有引起崩溃。基本情况仍然是,中国工业还在蓬勃发展并继续获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在1923年正当西方和日本市场开始出现转机的时候,中国却受到了打击。

困难在1920年秋季开始,当时棉价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波动,原棉价格上涨,棉纱价格下跌。1920—1921年由于气候恶劣,棉花歉收,这时,正在全速生产中的中国纺纱厂的原棉消耗量,却从1918年的270万担增至1922年的630万担。②中国纱厂不得不进口越来越多的原棉(1922年达110万担,几乎占其总消耗量的1/3),因而感受到世界范围价格上涨的影响。1920—1922年华北各省的饥荒,1922年吉林、四川、福建的内战都减少了棉纱的销售量,1921年,纱厂每包棉纱尚可获利25两,到1923年每包要亏本15两。许多纱厂都减产。安装一两年前订购的纱锭增加了生产能力,但停工的机器数目也随之而增加。但是,与此同时,日本的纱厂却继续日夜开工,付给股东们30%的红利。大多数英国纱厂也避开了这次危机。

竞争与控制

中国的实业家们对这次危机作过各种各样的分析。他们责怪“市场不利”、“资金不足”、“固定资本比例太高”①、“长期负债”②、“经营缺乏远见”③、“红利过度膨胀”④。但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不同意英国商务参赞的意见,他认为“日本和英国的纱厂较好地经受住了这场风暴是由于管理较好和融资健全”。⑤中国企业家们说:即使我们的技术和管理和外国人的一样好,我们也无法避开他们的竞争。⑥

在他们看来,中国企业明显的弱点在于它的总的环境,即一种受人主宰的经济;而外国企业的优势则在于它们与世界各地的强有力的联系。根据这一论点,民族工业的危机主要该由日本负责,日本经济战略被认为是十足的殖民主义政策。

“我们的纺织业有一个敌人,也只有一个敌人:日本”。①这一指控不仅仅反映了日本在中国进行领土扩张和攫取政治权利的野心在中国资产阶级中所引起的敌意。日本商人对中国市场的非比寻常的进攻也引起了焦虑。自1918至1924年,日本在华纱厂纱锭增加了388%。②“他们(日本人)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中国。”③伴随这些工业投资的还有对中国纱厂的财政卷入。在1917至1922年间,中国纱厂所谈判的19项外国贷款中,有14项是由日本公司提供的。当1922年中国的实业家们不再能偿还债务时,日本的参与就变成了控制,例如1923年的华丰纱厂和1925年的宝成纱厂就是例子。④

使中国实业家们惊恐的还不只是这一经济攻势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这一攻势所采取的那种集中而系统的形式。他们从中觉察到一种不折不扣的“纺织政策”⑤,一种将“吾国棉业扑灭则已”的“阴谋”。⑥他们谴责日本主宰和独占中国的野心。

1923年春天实行的原棉禁运表明,这是中日实业家之间的一场力量较量。原棉价格上涨使中国纱厂主遇到了困难,致使他们要求完全禁止原棉出口。⑦那时,中国出口的全部棉花几乎全由日本纱厂主收买(1923年出口的974000担中的803000担)。①这些出口的原棉只占中国全部产量的10-13%,但这取自商品棉(约一半),其结果是中国纱厂失去了传统的纺线、絮衣剩下的通常供应它们的原棉的1/4。

虽然中国的分析家们并非不知道棉花生产不足、工业化加速进行和世界棉价演变在这次危机中所起的作用,他们仍然认为禁止出口是解决原棉价格上涨问题的关键。②毫无疑问他们是正确的。即令禁止出口不能解决保持农业发展与工业化之间的平衡问题;即令这并不能阻止日本设在中国的纱厂从本地市场购买棉花,它仍然能在短期内减轻纱厂主们的困难。中国人自己也说,这是“暂时解救燃眉之急”,但容易实施并可收速效。

华商纱厂主联合会在1922年底提出的禁止棉花出口的请求,得到了北京政府的批准,并正式颁布。③日本提出抗议,并得到外交团的支持。他们援引和中国所签订的条约。面对“受惠国”的一致反对,中国政府只得在1923年5月取消这一禁令。④

就这样,这次为解救中国工业的燃眉之急而禁止棉花出口的努力,导致了列强共同阵线的再度出现。当警报响起的时候,帝国主义国家的团结战胜了它们之间的分歧。美国也为日本保卫“条约权利”而帮腔。

危机加剧了经济竞争,使政治上的合作越来越不可能。在1923年,许多外国观察家和侨民感到他们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恶化——他们认为这种关系太弱也太死板——要求修改在华盛顿会议上制定的外交路线。除了其他的原因以外,有一次事件引起了这一政策的转变。

合作进入了死胡同:1923年的临城事件

1923年5月6日,一列快车在山东省临城被土匪拦截,并绑架了许多乘客,其中有24名外国人。这一事件引发了舆论并触怒了外侨,他们要求恢复武装干涉的老政策。对于那些一直都在谴责他们所谓的“华盛顿错觉”的老中国通,这次事件提供了一次大举报复的机会:他们觉得必须利用这一机会。外国政府应该提出尽可能严厉的要求。①

外交团1923年8月10日提出并由全体列强(包括那些并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