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明朝那些事儿(第5部)帝国飘摇 [41]

By Root 5098 0
来救我。

垛子神却告诉他:你不用谢我,我只是来报恩的。

武将大惊:我何曾有恩于尊神?

垛子神答道:当然有恩,平日我在训练场,你从来没有射中过我一箭(从不曾一箭伤我)。

真是晕死。

就这么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职业前景也不光明,干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的人,基本上算是绝迹了。具体说来,此后只有两种人干这行。

第一种是当兵的。明代当兵的,无非是为混口饭吃,平时给长官种田,战时为国家打仗,每月领点儿死工资,不知哪天被打死。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明朝的士兵不想当将军,但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混个百户、千户还是要的——至少到时可以大喊一声:兄弟们上!

为了实现从冲锋到叫别人冲锋的转变,许多小兵都十分努力,开始了士兵突击,苦练杀敌保命本领。一般说来,这种出身的武将都比较厉害,有上进心和战斗力。李成梁本人也是这么混出来的。

第二种就是身不由己了。一般都是世家子弟,打从爷爷辈起,就干这行,一家人吃饭的时候,经常讨论的也是上次你杀多少、这次我干掉几个之类的话题。家教就是拳头棍棒,传统就是不喜读书,从小锦衣玉食,自然也不想拼命,啥也干不了,基本属于废品。嘉靖年间的那位遇到蒙古人就签合同送钱的仇钺大将军,就是这类人的光荣代表。

总体看来,第一类人比第二类人要强,但特例也是有的,比如李如松。

用一帆风顺来形容李如松的前半生,那是极其贴切的。由于他爹年年杀人,年年提干,他还没到三十岁时,就被授予都指挥同知的职务,这是一个从二品的高级官职,实在是有点儿耸人听闻。想当年,戚继光继承的,也就是个四品官而已,而且还得熬到老爹退休,才能顺利接班。

李如松自然不同,他不是袭职,而是荫职。简单说来,是他不用把老爹等死或是等退休,直接就能干。

明代的武将升官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的职务,另一种是子孙后代的职务(荫职)。因为干武将这行,基本都是家族产业,所谓人才难得,而且万一哪天你不行了,你的后代又不读书(很有可能),找不到出路,也还能混口饭吃,安置好后路,你才能死心塌地去给国家卖命。

前面是老子的饭碗,后面是儿子的饭碗,所以更难升,也更难得。比如抗倭名将俞大猷,先辈也还混得不错,留下的职务也只是百户(世袭)。李如松的这个职务虽说不能世袭,也相当不错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老子李成梁太猛,万历三年的时候,就已经是左都督兼太子太保,朝廷的一品大员,说李如松是高干子弟,那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而这位高干子弟后来的日子更是一帆风顺,并历任神机营副将等职。万历十一年(1583),他被任命为山西总兵。

山西总兵,大致相当于山西省军区司令员,握有重兵,位高权重,而这一年,李如松刚满三十四岁。

这是一个破纪录的任命,要知道,一般人三十多岁混到个千户,就已经算是很快了。所以不久之后,给事中黄道瞻就向皇帝上书,说李如松年纪轻轻,身居高位,而且和他爹都手握兵权,实在不应该。

客观地说,这是一个很有理的弹劾理由,但事实证明,有理比不上有后台。内阁首辅申时行立刻站了出来,保了李如松,最后此事也不了了之。

李如松的好运似乎没有尽头,万历十五年(1587),他又被任命为宣府总兵,镇守明朝四大要地之一,成为了朝廷的实权派。

一般说来,像李如松这类的高干子弟,表现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特低调、特谦虚,比普通人还能装孙子;另一种是特狂妄、特嚣张,好像天地之间都容不下。不幸的是,李如松正好是后一种。

根据各种史料记载,这人从小就狂得没边,很有点儿武将之风——打人从来不找借口,就没见他瞧得上谁。因为这人太狂,还曾闹出过一件大事。

他在镇守宣府的时候,有一次外出参加操练,正碰上了巡抚许守谦,见面也不打招呼,二话不说,自发自觉地坐到了许巡抚的身边。

大家都傻了眼。

因为李如松虽然是总兵,这位许巡抚却也是当地最高地方长官,而按照明朝的规矩,以文制武,文官的身份要高于武将,李公子却仗势欺人,看巡抚大人不顺眼,非要搞特殊化。

许守谦脸色大变,青一阵、白一阵,又不好太发作。他的下属,参政王学书却看不过去了,上前就劝,希望这位李总兵给点儿面子,坐到一边去,让巡抚好下台。

李总兵估计是嚣张惯了,坐着不动窝,看着王学书也不说话,那意思是老子就不走,你能把我怎么样?

王参政倒也是个直人,看着也有点儿火,上前一步,就准备拉他起来。

这下子可是惹了大祸,李如松岂肯吃亏,看着对方上来,把凳子踢开就准备上去干仗,好歹是被人拉住了。

许巡抚是个老实人,受了侮辱倒也没说啥,御史王之栋却想走胡宗宪的老路,投机一把,便连夜上书,弹劾李如松骄横无度,应予惩戒。

事实证明,干御史告状这行,除了胆大手黑,还得看后台。

奏疏上去之后,没多久命令就下来了——王之栋无事生非,罚俸一年。

但在这个世界上,大致就没有明代言官不敢干的事情。王之栋倒下来,千千万万个王之栋站起来,大家一拥而上,纷纷弹劾李如松。说什么的都有,舆论压力甚大。

这么多人,这么多告状信,就不是内阁能保得住的了,但耐人寻味的是,李如松却还是安然无恙、毫发无伤。大家就奇了怪了,内阁的人都是你家亲戚不成?

后来个把太监透风出来,你们的奏疏,皇帝都是看过的。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最大的后台在这里。

说来也怪,万历对戚继光、谭纶这种名将似乎兴趣不大,却单单喜欢李如松,把他看做帝国的武力支柱,对他十分欣赏,且刻意提拔。有他老人家做后台,那自然是谁也告不动的了。

简单说来,李如松是一个身居高位,却不知谦逊,且嚣张至极,到哪里都讨人嫌,碰谁得罪谁的狂妄家伙。

但我们也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有狂妄资本的家伙。

李如松的实力

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发生叛乱。万历虽然已经休养五年,且一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而叛乱逐渐扩大,眼看不管是不行了,万历下令出兵平叛。

戚继光已经死了,李成梁又退了休,指挥官自然是李如松。于是万历下令,任命李如松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前去平叛。

这也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任命,所谓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并非是陕西一省的军事长官,事实上,他带领的,是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各省的援军。也就是说,只要是平叛的部队,统统都归他管,不受地域限制,权力极大,类似于后来的督师,即所谓的平叛军总司令。

而在以往,这种大军团指挥官都由文官担任,以武将身份就任提督的,李如松是第一个。

得到这一殊荣的李如松着实名不虚传,到地方后一分钟也不消停,就跟当地总督干了起来,不服管,合理化建议也不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兵部尚书石星看不下去,先去信劝他收敛点儿,结果李如松连部长的面子也不给,理都不理。石星气得不行,就告到了皇帝那里。

可是皇帝也没多大反应,下了个命令,让李如松注意影响,提督还是照做,跟没说没两样。石星丢尽了面子,索性也不管了,只是放话出来:纨绔子弟,看他如何平叛!

然而,石星大人明显忽略了一个问题:纨绔子弟,就一定没有能力吗?

纨绔子弟李如松去宁夏了,在那里,他遇到了叛军,还有麻贵。

麻贵,大同人,时任宁夏总兵。和李如松一样,他也是将门出身,但要论职业发展,这两人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早在嘉靖年间,这位仁兄就已经拿刀上阵拼命了,打了若干年、若干仗,到了隆庆时期,才混到个参将,然后又是若干年、若干仗,到万历年间,终于当上了大同副总兵,万历十年(1582)修成正果,当上了宁夏总兵。这一路走来,可谓是一步一个坑,吃尽了苦,受够了累。

人比人,那真是气死人。看人家李如松随便晃晃,三十四岁就当上了山西总兵,现在更是摇身一变,当了讨逆总司令,跑来当了自己的上司,麻贵的心里很不服气。

可还没等他老人家发作,李如松就发火了,刚来没几天,就把他叫去骂了一顿,还送了他一个特定评价:无能。

这句话倒不是没有来由的。李如松到来的时候,叛军首领哮拜已收缩防线,退守坚城,麻贵也已将城团团围住,并日夜不停攻打。但这帮叛军很有点儿硬气,小打小守,大打大守,明军在城下晃悠了半个多月,却毫无进展。

麻贵打了多年仗,是军队的老油条,且为人高傲,动辄问候人家父母,平时只有他骂人,没有人骂他。

但这次挨了骂,他却不敢出声,因为他清楚眼前这个人的背景,那是万万得罪不起的,而且他确实攻城不利,一口恶气只能咽肚子里,苦着脸报告李司令员:敌军坚守不出,城池高大,十分坚固,实在很难打。最后还毕恭毕敬地向新上司请教:我不行,您看怎么办?

虽然麻贵识相,但李公子脾气却着实不小,一点儿不消停,接着往下骂。麻贵一咬牙,就当是狗叫吧,骂死也不出声。等到李如松不骂了,这才行个礼准备往外走,却听到了李如松的最后一句话:

你马上去准备三万口布袋,装上土,过几天我要用。

攻城要布袋作甚?麻贵不知道为什么,也不敢问为什么,但有一点他是知道的,如果几天后没有这些布袋,他还要挨第二次骂。

几天之后,李如松站在三万口土袋的面前,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下达了简洁的命令——堆。

麻贵这才恍然大悟。

李如松的方法并不神秘,既然敌城高大,难以攻打,那就找土袋打底,就好比爬墙时找两块砖头垫脚,够得差不离了就能翻墙,简单,却实在是个好办法。

就这么一路往高堆,眼看差不多了,当兵的就踩在布袋堆上往城头射箭,架云梯,准备登城。

但城内的叛军首领哮拜实在有两下子,也不是吃素的,在城头架起火炮投石机,直接轰击布袋堆上的士兵,打退了明军的进攻。

敌人如此顽强,实在出乎李如松的意料,于是他派出了自己的弟弟李如樟,在深夜发动进攻。李如樟也没给哥哥丢脸,领导带头爬云梯。无奈叛军十分强悍,掀翻云梯,打退了明军。李如樟同志自由落体摔伤,好在并无大碍。

进攻再次受阻,李如松却毫不气馁。他叫来了游击将军龚子敬,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组建敢死队。

所谓敢死队,就是在关键时刻敢拼命的。龚子敬思虑再三,感觉一般士兵没有这个觉悟(客观事实),便召集了军中的苗军,先请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