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记忆 [0]

By Root 1073 0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Jonathan K. Foster, 2009

Memory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9.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SAR, Macau SAR and Taiwan, 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16 by Yilin Press, 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 10-2011-272 号


书名 记忆(中文版)


作者 【澳】乔纳森·福斯特


译者 刘嘉


责任编辑 何本国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59625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第一章 你就是你的记忆

记忆力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的记忆

记忆形成的模型和机制

艾宾浩斯的研究

巴特利特的研究

构建记忆

鬼的战争

记忆研究的新方法

观察与推理:现代的记忆研究

小结

第二章 记忆的图景

记忆的逻辑:编码、存储和提取

不同类型的记忆:记忆的功能结构

感官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

语音回路

视空画板

中央执行系统

情景缓冲区

记忆的隐喻

语义、情景和程序记忆

外显和内隐记忆

不同类型的记忆任务

记忆的体验

记忆处理的层次

第三章 出其不意,使出绝招

通过行为推断记忆

提取:回忆与再认

情境提取

熟悉

语境对回忆与再认的影响

记忆的无意识影响

是不同的类别,还是连续的统一体?

相关的研究和测试

第四章 记忆的偏差

遗忘

闪光灯记忆和回忆高峰

记忆的组织与错误

已有知识的影响

基模:我们已经拥有的知识

知识如何促进记忆?

知识如何导致错误?

真实和假想的记忆

现实监控

目击者证词

误导信息效应

虚假记忆

丹尼尔· 沙克特提出的“记忆的七宗罪”

第五章 记忆障碍

记忆与大脑

脑部损伤后的记忆丧失——“遗忘综合征”

关于记忆与大脑的推论

测试失忆

记忆障碍的评估

心因性失忆症

第六章 七幕人生

记忆的发展

记忆与衰老

第七章 增强记忆力

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记忆力吗?

“硬件”

“软件”

复述

扩展型提取

间隔学习的益处

意义与记忆

外部辅助

记忆术

轨迹记忆法

关键词记忆法

言语记忆法

如何记住人名

反思我们自己的记忆

拥有完美记忆力的人

复习迎考时的学习建议

最后的一些想法

注释

序言

李量

心理学走进大众当中,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能不断地认识自己的意识和大脑,科普读物功不可没。

不论是对于作为个体的人还是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生活,记忆的重要性和神秘性都不言而喻。如眼前的这本《记忆》(Mem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开篇所言,没有记忆,“我们就会无法说话、阅读、识别物体、辨别方向或是维系人际关系”。事实上,除了这些,还会有其他更严重的后果:若没有记忆,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们便无法确认自我;也就是说,我们就有可能不知道自己是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一章的标题堪为点睛之笔——“你就是你的记忆”。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科学与哲学在山顶上相会时所踏登的石阶,就是记忆!

对于一般人来说,记忆是一件难以捉摸的事。而对专业人员来讲,谈清楚记忆的本质也绝非易事。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告诉读者,当你信心满满地自以为牢记了某个物体和事件时,真要细加回忆,往往只有支离破碎的印象。比如书中提到的硬币的例子,平日里几乎每日接触、看过了千万遍,大多数人依然难以回想出硬币的准确细节。古代哲人更是以从鸟舍里寻找特定的一只鸟来比喻追忆的难度。因此,记忆绝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字迹,而更像大平原中的滚滚长河。

在介绍感官记忆时,作者特别提到了“鸡尾酒会”现象。在鸡尾酒会这样嘈杂的室内环境中,虽然同时存在着人的交谈、餐具碰撞、器乐之声等许多不同的声源,一般具有正常听力的人还是能够从所接收到的混合声波中注意到自己所关注的信息,听懂目标语句。这种现象令人惊讶。事实上,自从科林· 谢里(Colin Cherry)在上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鸡尾酒会”问题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进行解答,但目前为止,尚无令人满意的答案。在我看来,认识“鸡尾酒会”问题之本质还在于认识信息掩蔽和利用知觉线索去掩蔽的本质,而听者利用不同的知觉线索来减少和消除信息掩蔽作用的认知操作又是一个脑科学最为核心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感官记忆本身也有其复杂的时间结构。尽管作者没有就这个问题展开,但从字里行间中读者不难得到有趣的启发。

记忆似水的另一个含义是,记忆也是会出现偏差的,这是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司空见惯。但在某些特别情形下,记忆的偏差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比如犯罪调查中“目击者证词”的不真实性。事发现场的很多因素会对目击者造成影响,扭曲其记忆。此外,诱导性的提问方式也会加重这种扭曲,让人分不清真实的记忆与后期增添的虚假记忆。对于警察以及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来说,对虚假记忆的重视、考察和研究无疑有重大的意义。显然,记忆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功能。

将记忆划分成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主要过程,这是由古典时期的柏拉图提出,并一直沿用传袭,为当今的许多研究者所接受的划分方式。在这样的认识下,记忆变成了多重功能、多种组分的集合,而不再是混沌而固化的一团。本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贯穿始终强调记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实体。它既是“自上而下的”系统,受到人的偏见、印象、信仰、态度的左右;又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系统,受到人的感官输入的影响。记忆从来不是人们对信息被动的接收和存放,而是被我们赋予意义,进而被我们的知识和偏见所改写!

捷克著名作家米兰· 昆德拉在一本小说中有句名言,大意是说我们经历一件事情的速度与遗忘它的强度成正比。今天,我们身处一个信息高速传输的互联网时代,不仅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接受到的信息也变得海量而又碎片化。对当代人而言,太快的遗忘是一件令人颇感无奈的事。如何增强记忆力?如何忘掉垃圾信息?作者在最后一章专门探究了这一问题。就“硬件”方面来说,目前我们似乎尚无可作为,而在“软件”方面,书中提到了一些颇具借鉴价值的记忆方式,如轨迹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言语记忆法,尤其是具有针对性的“复习迎考时的学习建议”。另一方面,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就一定完全是好事吗?书中通过著名记忆大师、俄罗斯记者舍列舍夫斯基的故事,说明了“无法忘却”的痛苦。史怀哲说“幸福无非就是身体健康、记性不佳”,这是以俏皮的方式表达的生活智慧。好在舍列舍夫斯基的痛苦是一种“奢侈”的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到的,我们倒是可以先不去管它。

作者乔纳森· 福斯特长年致力于记忆和记忆障碍领域的研究。这部作品基于数年积淀,堪为佳作,少有一本书能在如此短的篇幅内把记忆讲得如此透彻、有趣。我愿将这部杰作推荐给所有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人,不论是专业人士,还是一般读者。

第一章 你就是你的记忆

人的记忆力有强有弱,发展不均衡,似乎比人的其他才智更加高深莫测。

——简· 奥斯汀


事实上,无论我们做什么事,记忆都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章将就此进行重点阐述。没有记忆,我们就会无法说话、阅读、识别物体、辨别方向或是维系人际关系。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会提供一些有关记忆的常识性观察和思考,以及文学、哲学等领域内重要思想家的相关见解。之后,我们将探讨有关记忆的系统科学研究的简要历史:从19世纪晚期的艾宾浩斯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的巴特利特,再到近年来,在记忆信息处理模型的语境下所进行的控制实验。最后,我们将思考当前记忆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当代记忆研究设计的主要原则。

记忆力的重要性

为什么,这一上天赐予的能力对去年的事情记得模糊,对昨天的事情记得清楚,而记得最为清楚的是一小时前发生的事情?又是为什么,年老后对童年往事的记忆似乎最为深刻?为什么复述一段经历能强化我们对它的记忆?为什么药物、发热、窒息和兴奋会令遗忘已久的记忆复苏?记忆的这些特性显得相当不可思议;乍一看来,这些特性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那么很显然,记忆这一能力的存在并不是绝对的,它需要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弄清这些条件究竟是什么,则成了心理学家最有趣的任务。

——威廉· 詹姆斯,《心理学原理》


在上段引文中,威廉· 詹姆斯提到了记忆的某些有趣方面,本章也将涉及记忆的这些迷人特性。但是,由于篇幅所限,对这个在心理学领域被探索得相当彻底的课题,我们当然只能触及一些皮毛。

我们能记住什么?为什么能记住?又是如何记住的?人们已经对这些课题开展了大量研究,这样做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记忆是如此重要的心理过程。正如著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迈克尔· 加扎尼加所说:“除了薄薄的一层‘此刻’,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是记忆。”记忆能让我们回想起生日、

Return Main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