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纪录片 [0]
Copyright © Patricia Aufderheide, 2007
Documentary Film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7.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SAR, Macau SAR and Taiwan, 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18 by Yilin Press, 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10-2012-485号
书 名 纪录片
作 者 【美】帕特里夏 · 奥夫德海德 (Patricia Aufderheide)
译 者 刘露
责任编辑 於梅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6910-5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纪录片的定义
命名
形式
奠基人
真实电影
第二章 子类目
公共事务纪录片
政府宣传纪录片
倡导纪录片
历史纪录片
民族志纪录片
自然纪录片
第三章 结论
关于历史和学术资料
一百部知名纪录片
注释
序言
甘露
过去,现在,将来,我们都将带着朝圣的心情,面对这样一种影像的表达方式——纪录片,它天生具有一种姿态,在人海中,在时间中不断追寻生命的真相。
我知道,时间是留不住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时间,分解了人对时间的感受。这种感受存在于镜头里他的表情、他的外部活动、他的内心、他与其他众生的关系。镜头常常静静地观望着,不惊扰地拍摄对象,但它总能在观者心里架构出多重的感受。我们相信,我们怀疑,我们对生命个体和群体产生这样那样的认识。也许是因为记录了一段历史,也许是一个生命体,也许是一个现象,也许就是一个建筑,它会在你心里挥之不去。你明了这个世界有了一种证明的方式。证明我们活过。
想问问,正在书店的某个空间,有缘翻开此书的你们:
记录着吗?
你享受过镜头与心同步的快感吗?
你会在不停的取舍中迷失吗?
你会在面对拍摄对象时不知所措,想临阵脱逃吗?
你会在长久的等待中焦虑不安吗?
你会被事实的表象暂时迷惑吗?
你矛盾吗?
你会在拍摄时被一些细节感动吗?
你会在面对喧嚣时沉默冷静吗?
你会在没有得到拍摄对象的理解时一去不回头吗?
你会在举起机器时保持沉默,内心却汹涌澎湃吗?
你会在举起机器的瞬间变得比平时勇敢一百倍吗?
你会在某时某刻内心波涛起伏却还不时提醒自己处变不惊吗?
你会在结束一段长期拍摄后产生莫名的孤独吗?
你会在拍摄对方时不停地观照和审视自己的心吗?
你会在拍摄中怀疑自己和对方吗?
你还会想念镜头那边陌生人刹那的微笑吗?
你会在记录中感受时间分分秒秒地流逝吗?
你会纵容自己去享受拍摄的那一刻吗?
你能控制自己敏感的神经吗?
你会在举起机器时冷眼旁观,放下机器时多愁善感吗?
你想过为谁而拍吗?
摄像机后的你够勇敢,够倔强,够清醒,够自由吗?够从容,够坚强,够善良吗?你能不自恋吗?
在某段生命的时间经历中,你遇上了谁?谁又遇上了你?你们共同为时间写下了证明。
我们明白,纪录片冷静但不是无情。纵然你已经看到最为残酷的真相,你也会在那一瞬间生起最强烈的感动。这是一份可贵的感动,是人生一次最五味杂陈的体验。你记录的不是你的生活,但是,当你随着那些一开始与你毫不相干的人们,慢慢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时,那种微妙、复杂的感觉,是难以言传的。一开始你没有那么坦然,毕竟是闯入了别人的生活,他们在你的镜头下越真实,越坦荡,你就会在内心升起强烈的想保护他们的欲望。你会数年间从一个简单的人变得很“复杂”,这种“复杂”是因为你承载了太多的感情。
但是纪录片常常是直面现实的。创作者、观众和片子里的对象一起面对,不能逃避。好的纪录片会让你思考,让你感动,跟你一起分享看问题的方式,也会是有趣的。但是再美好的现实后面都有一面镜子。人一反观,就沉重了。这恐怕是另一种完美,是一种被质问的完美,也或者说一直在质问完美。所以,它注定孤独。
终其一生,我们或许才能真正理解记录的意义,即使这样,你还是会一起加入记录的行列吗?
2017年的秋天,我有幸遇到这本书并为它写序,也是因为一句诺言。
其实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书,当然前提是他对纪录片感兴趣。还记得我们人生中拥有的第一本字典吗?刚拿在手里时,我们随意地翻开它的任意一页,有了那些关于母语初步的认知。而对于对纪录片感兴趣的你来说,这本书或许也开启了你对纪录片的向往和追随。它探究了纪录片的概念,让我们更明晰世界纪录片发展经历的种种过程,以及看到很多优秀的纪录片制作者因为承诺投身于纪录片,为纪录片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了解到他们的初心。而诸多对纪录片概念模糊而心生困惑的朋友,或许可以在字里行间的阐述中得以释然。
当然,看完它,我更希望你也快乐地投身于纪录片中。或许,这个世界少了一份无情,是因为多了一个记录的你。
前言
这一关于纪录片的简明读本是为以下读者准备的:喜欢看纪录片、想对这一影片形式有更多了解的人,希望制作纪录片、想了解这一领域及其前景的人,想知道更多关于纪录片的知识并将学到的内容传授给他人的师生们。
《纪录片》这本书采取了如下的结构:先对有关纪录片的核心问题进行概述,再讨论纪录片的子类目。我特别想通过选择某些类别的纪录片,来探讨人们关心的客观性、倡导性和偏见问题,这些问题在纪录片中一直存在,但随着《华氏9·11》的空前热映,它们又改头换面,更加突出。读者可以很容易地为本书选择或者添加其他的类别,如音乐纪录片、体育纪录片、劳动纪录片、日记纪录片、饮食纪录片等。我之所以选择本书中的这几种纪录片,是因为它们是纪录片市场上最常见的类型,也是因为它们提出了与真相和再现现实相关的重要问题。
这种依据主题进行分类的结构,可以让你从最初吸引你的影片类型入手,较容易地接触纪录片这一话题;这样的结构也可以让我联系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有关纪录片的核心争议——这样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如果有读者喜欢更加直接明了的时间顺序,你们可以注意到,每一篇关于子类目的讨论都是依据时间顺序来组织的(宣传纪录片这一节是个例外,叙述的时间重点集中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所以,最开始的四节阐明了纪录片的核心问题和纪录片的早期历史,读完这四节之后,你可以阅读各个子类目的第一部分,再回头阅读每章的下一个部分。
这本书中的材料不仅仅来源于学术资料,也来自我40年影评人生涯中的素材积累,因此,它会反映我的喜好和不足。比如,我参考的大部分学术资料来源于用英语写作的文章,而我本人也偏爱长篇纪录片和独立制片人的作品。
纪录片吸引我的最初原因是它的一个承诺,这一诺言让无数的制作人投身于这一艺术形式。著名的影片编辑兼评论家戴·沃恩曾写过一篇有关数字化制作会给纪录片带来威胁的文章,文中他将这一诺言描述为“一种直觉,只要允许人们自由地观看,他们就会看到真实的一切,会认为这个世界可以接受审视和评判,就像电影本身一样具有可塑性”。莱斯·布兰克、亨利·汉普顿、皮尔约·洪卡萨洛、芭芭拉·克普尔、金·隆吉诺托、马赛尔·欧菲斯、戈登·奎因以及阿涅丝·瓦尔达等纪录片制作人的作品都给过我启发。
我要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爱尔达·罗托找到我,建议我写作本书;感谢西贝勒·汤姆在罗托离开后担负起了编辑的职责;对我的文字编辑玛丽·萨瑟兰,我也深表感激。传媒、文学、电影研究学科的很多同事都毫不吝啬地提出他们的高明见解,我力求在本书中将这些见解与大家分享。非常感谢美利坚大学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特别是克里斯·刘易斯。同样感谢我在美利坚大学期间的导师罗恩·萨顿,还有美利坚大学传媒学院的院长拉里·柯克曼,他为我引见了埃里克·巴尔诺,我为此感到不胜荣幸。感谢纽约大学的芭芭拉·阿卜拉什给予我很多灵感和机会。感谢基金会理事会的项目(特别是与伊芙琳·吉布森的合作)和福特基金会的项目(特别是与奥兰多·巴格韦尔的合作)让我加深了我对纪录片这一领域的理解。对本书出版过程中戈登·奎因、妮娜·西维、史蒂芬·舒瓦兹曼、乔治·斯托尼和匿名审稿者的评论,我也表示感激。
第一章 纪录片的定义
命名
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最早的几部影片,也宣告了纪录片这一体裁的诞生。它的形式很多样:可以是对异域风景和生活的寻访,如《北方的纳努克》(1922);可以是一首视觉诗,如约里斯·伊文思的《雨》(1929)——一个关于雨天的故事,配上一曲古典的音乐,风暴的节奏与音乐的结构刚好吻合;也可以是一项艺术化的宣传。苏联纪录片制作人济加·韦尔托夫曾热烈地宣称,故事片是有害的,正在迈向死亡,而纪录片才是未来的趋势;他制作的《持摄像机的人》(1929),不仅仅宣传了一个政权,也宣传了纪录片这一电影形式。
什么是纪录片?一个简单而传统的回答是:它不是电影。至少不是《星球大战》那样的电影。但院线纪录片又是个例外,比如《华氏9·11》(2004),它打破了纪录片的票房纪录。另一个简单而常见的回答是:它是不好玩的电影,严肃的电影,想要教育你一些事情的电影——但斯泰西·佩拉尔塔的《巨浪骑士》(2004)又是个例外,因为它以一种惊险刺激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冲浪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