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科学哲学 [0]
Copyright © Samir Okasha 2002
Philosophy of Scienc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2.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excluding Hong Kong SAR,Macau SAR and Taiwan,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13by Yilin Press,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07-046号
书名 科学哲学(中文版)
作者 【英】萨米尔·奥卡沙
译者 韩广忠
责任编辑 何本国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32765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致谢
第一章 何为科学?
第二章 科学推理
第三章 科学中的解释
第四章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第五章 科学变迁和科学革命
第六章 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
第七章 科学和科学批评者
注释
序言
李醒民
从1978年读研究生算起,我接触、关注、研究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已有三十个年头了。文章和著作没有少撰写,译文和译著没有少迻译,阅读的科学哲学书籍当然不会太少。但是,像手头这本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语句流畅的《科学哲学》一书,我着实是第一次谋面。
这自然是我浏览了译者译稿之后才有的感受。不过,从作者为本书所取的名字——直译则为《科学哲学:非常简明导论》(PHILOSOPHY OF SCIENCE: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就可一眼看出,这个副标题可谓名副其实:该书仅有短短的七章,篇幅至多十万余字;作者萨米尔·奥卡沙(Samir Okasha)教授论述深入浅出、行文平实,把相当深奥的哲学道理讲得条理分明、头头是道——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因而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我佩服作者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化奥旨为直白的写作风格。作为“牛津通识读本”之一出版,这本小书是当之无愧的。对于中国广大科学哲学爱好者来说,它的确是一本别开生面的速成入门读物。读者借以曲径通幽,也许能够对科学哲学的良辰美景略窥一二。说不定由此生发开来,养成浓厚的兴趣,还会进一步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呢。
读者切不要产生错觉,以为书小内容就少,通俗就意味着浅薄。绝非如此!几年前,我在为《中国科学哲学论丛》(李醒民程承斌主编)所写的新序中指明:科学哲学的研究范围和边界虽然难以精确划定,但是依然可以大致勾勒它的四个论域或内涵。PS1即科学哲学元论。它涉及科学哲学的根本性论题,是科学哲学的“形而上学”层次,与科学知识本身相距较远。例如,科学的目的、目标、对象、价值、范围、限度、划界、方法、预设、信念等等。PS2即科学哲学通论。它涉及科学哲学的普遍性论题,与科学知识整体的关系密切。例如,科学的问题、事实、概念、定律、原理、理论结构,科学的发现和发明、证明和辩护、说明和诠释、语言和隐喻,科学的发展、进步、革命,科学中的机械论和有机论、还原论和活力论、进化论和目的论、因果性和几率性、连续性和分立性,对科学的经验论、理性论、实在论、反实在论、现象论、工具论、整体论、操作论、约定论、物理主义、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解读等等。PS3即科学哲学个论。它是科学各门分支学科中的哲学问题。例如物理学、生物学、系统论、信息论、复杂性科学等中的哲学问题。如果说以上三个论域大体属于科学哲学内论的话,那么PS4则可以称为科学哲学外论。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科学活动和科学建制的本性以及科学与外部世界——自然界、社会、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科学的规范结构和精神气质,科学的起源,科学的社会文化功能,科学与人生和人的价值,科学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哲学、伦理宗教的内在关联和外在互动等等。(李醒民:《科学哲学的论域沿革和未来》)打开这本《科学哲学》,我们看到它涉及的论题相当广泛:什么是科学,科学推理,科学中的说明,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科学变化和科学革命,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科学和科学非难者。两相对照,读者不难窥见,这本小书或多或少涵盖了科学哲学的四个论域。如果仔细阅读一下它的具体内容,读者不难对此有更为切身的体察。作者善于将大义寓于微言,苟非工夫积久,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焉能成竹在胸、举重若轻?
众所周知,当今之世,往往被称为科学时代。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由此略见一斑。单说科学,它以技术——科学的副产品和衍生物——为中介可以转化为无与伦比的物质力量,使我们的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类带来史无前例的福利。这一点有目共睹,毋庸赘言。不仅如此,科学本身作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创造和文化成就,也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说,科学具有深邃幽远的精神价值(李醒民:《论科学的精神价值》)或精神功能(李醒民:《论科学的精神功能》)。例如,破除迷信和教条的批判功能,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民主、自由的政治功能,塑造世界观和智力氛围的文化功能,认识自然界和人本身的认知功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方法功能,给人以美感和美的愉悦的审美功能,训练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的教育功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遗憾的是,人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实无异于有眼不识泰山。
在现代社会,凡是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人,都多少具有一些普通的科学知识。随着大学教育的扩大和普及,具有专门科学知识的人越来越多。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人们了解和把握的只是科学知识,人们窥见和注重的只是科学的物质成就。他们既不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的丰富内涵(作为知识体系、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的科学),也不把握科学的精神底蕴和文化意义,当然就更不知道如何以公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正确看待科学了。这种无知状况不仅遍布于普通人,而且在知识分子社会精英、政府官员中也不乏其人,乃至科学共同体的诸多成员亦“不识庐山真面目”[1]。科学哲学作为对科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哲学学科,正是探讨这些问题的。因此,为了了解和把握科学,有必要学点科学哲学。要知道,在现时代,科学已经成为社会的中轴,科学文化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特采,而且正在铸造世界的未来。在这样的科学时代,不懂一点科学知识,肯定不能算是现代人;而一点不懂科学哲学,恐怕也难以步入现代人的行列吧?由此看来,奥卡沙教授的小书不啻雪中送炭。对于需要进一步深究的读者,不妨找一些西方科学哲学和科学文化的经典著作读读。在这方面,拙作《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和《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2],也许能起点锦上添花的效用。
作为一本科学哲学普及书籍,《科学哲学》得以翻译、出版是很有意义的。我希望它能惠及中国的广大读者,对于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起到促进作用。当读者洞悉玄奥于涣然冰释之时,指点迷津于山重水复之处,何尝不是一件快事和雅趣?是为序。
致谢
比尔·牛顿-史密斯、彼得·利普顿、伊丽莎白·奥卡沙、利兹·理查森、谢莉·考克斯诸君阅读本书初稿并提出了意见,谨致谢意。
萨米尔·奥卡沙
第一章 何为科学?
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回答:每个人都知道科学包含诸如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而不包括艺术、音乐和神学之类的学科。但是当我们以哲学家的身份询问科学是什么的时候,上述回答就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回答了。此时我们所寻求的不是一个通常被称为“科学”的那些活动的清单,而是清单上所列学科的共同特征,换言之,使科学得以成为科学的东西是什么。这样一来,我们的问题就不再显得那么平凡了。
但是,也许你仍然认为这个问题有些简单化。科学真的只是在试图理解、解释和预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吗?这当然是一种合理的答案。但是仅仅如此吗?毕竟,各种宗教也同样在试图去理解和解释世界,可是通常并不被看做科学的一个分支。同样地,虽然占星术和算命也在试图预言未来,但大多数人并不将这些活动称为科学。再来考虑一下历史。虽然历史学家的目的是理解和解释过去发生的事件,但是历史通常被归为人文学科而不是科学学科。和许多哲学问题一样,“何为科学?”这个问题实际上比初看上去难解得多。
许多人认为科学的显著特征在于科学家探索世界的特殊方法。这种观点似乎相当有理。因为许多科学的确使用了在其他非科学的学科中找不到的特殊方法。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实验方法的运用,它是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都运用实验方法——天文学家显然不能在天上做实验,有时必须代之以仔细的观察。在许多社会科学领域,情形也是如此。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科学理论的建构。科学家并不是仅仅在记录簿上记下他们实验和观察的结果——他们通常希望用一个一般的理论来解释那些结果。虽然这并不是总能很轻易地做到,但已经获得了一些重大的成果。科学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去弄明白实验、观察和理论建构等方法是如何帮助科学家揭开那么多自然之谜的。
现代科学之起源
在今天的中小学和大学里,基本是以非历史的方式来教授科学的。教科书采用尽可能方便的形式来表述科学学科的关键思想,很少涉及促成这些科学发现的漫长而又经常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作为教学方法,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但是对于科学思想发展史的适当关注会对理解科学哲学家感兴趣的那些论题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