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福柯 [0]
Copyright © Gary Gutting 2005
Foucault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5.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excluding Hong Kong SAR,Macau SAR and Taiwan,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13by Yilin Press,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07-046号
书名 福柯
作者 【美】加里·古廷
译者 王育平
责任编辑 何本国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32697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致谢
缩略语
第一章 生平和作品
第二章 文学
第三章 政治学
第四章 考古学
第五章 系谱学
第六章 戴面具的哲学家
第七章 疯癫
第八章 罪与罚
第九章 现代性经验
第十章 古代性经验
注释
献给我永远深爱的阿纳斯塔西娅
序言
刘北成
谁是福柯?
这里说的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全名:米歇尔·福柯,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1984年死于艾滋病,享年不到五十八岁。
本书作者加里·古廷告诉我们,关于福柯,除了一些简单的生平事实外,可以讲出不同版本的故事。为什么会没有一个统一的真理版本?这是福柯自己掩饰的结果吗?又是,又不全然如此。不仅仅关于福柯可以讲出不同的故事,而且关于其他人和事也可以讲出不同的故事。只是现在人们已经正视一个故事的众多不同版本,而不是简单地把不同版本拼成一个版本,或者从中筛选出一个版本当做真故事。造成这种结果,正是福柯所乐见的,也是福柯参与促成的。
福柯的多数著作都是在讲故事,但每一次都在讲另外一个与众不同的版本。他讲疯癫,不是把疯癫当做认识对象、当做一种疾病,而是把疯癫当做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意识,考察其在现代化中的遭遇。他讲刑罚,不是把酷刑到监狱简单地视为是一种文明进步,而是讲监狱体现了现代社会阴暗的一面:现代社会的基石乃是监视和操练人的肉体的“反法律”的规训(纪律)。他讲性史,质疑流行的近代“性压抑”假说,揭示近代以来性话题的“话语爆炸”以及制造和监管各种性态的体制的形成……
这样的故事是对现代进步历史观的挑战。那么,这样的叙事有什么正当的知识论基础吗?福柯质疑了传统“求真意志”主导的知识论哲学,提出了命名为“知识考古学”、“谱系学”的话语分析方法和权力─知识理论。
福柯的著作是在颠覆“常识”,耸动听闻。那么,这是一种什么学术策略?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说,福柯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主将。后现代主义是对启蒙宏大叙事的挑战,体现了西方现代社会边缘群体的不满和诉求,促成了新的知识转型和社会进步。也有人说,福柯是20世纪60、70年代西方极左思潮的一个代表,其激进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需要大加挞伐。
按照福柯的观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都成了“有争议的知识”;那么,请君入瓮,福柯本人及其著作当然也是一个开放的话题。
有人说,福柯是萨特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有意思的是,萨特去世前,其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已日渐消退,而福柯去世后,其思想影响反而日益扩展。这样一个“反文化”的思想家如今甚至成为许多人文社会科学“通识读本”的一个选目。而这又有何种意谓呢?
福柯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多种文字。他的主要著作已经有了中文译本。他的一些概念也已被广泛使用。但是,不论中外,对福柯著作的理解依然不是一件易事。于是就有了解说的需求加里·古廷用这样小的篇幅做出了一个精彩的解说。无论读者是否熟悉福柯,大概都能从中受益。
本书附有英文原文。有能力的读者如果只读中文部分,那就太可惜了。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即有时直接阅读原文,反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另外,福柯的一些术语如何翻译,也是有争议的。譬如sexuality,目前国内有多种译名:性欲、性征、性经验、性状态、性态等。再如,知识考古学,有人主张译成知识的考掘。这些也涉及到对福柯思想的理解和中文的知识建构。
在福柯遗体告别仪式上,一位哲学家宣读了福柯的一段文字,其中说到:“如果对知识的热情仅仅导致某种程度的学识的增加,那么这种热情有什么价值呢?……今天的哲学如果不是思想的自我批判工作,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它不是致力于认识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思维,而是证明已经知道的东西,那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这是福柯给我们的一个启示,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福柯的一个理由。
致谢
这本小书的初稿完成于2003年夏,当时我正在法兰克福大学主持关于福柯的研讨班。衷心感谢阿克塞尔·霍耐特的邀请和友善,感谢福柯研讨班全体学生的兴趣和问题,以及文苑餐厅(Literaturhaus Restaurant)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奥利弗和弗朗兹),感谢他们的热忱、美食和美酒。
我的妻子阿纳斯塔西娅·弗里尔·古廷一直是我作品的最早、最好的读者。同时还要感谢杰里·布伦斯和托德·梅的建设性评论。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玛莎·菲利翁对本项目的建议和支持。
缩略语
本书中提到福柯作品时采用了下列缩略语[1]:
专著类
AK(DL) 《知识考古学》,艾伦·谢里登译(纽约:Vintage出版社,1972)。包括“论语言”(缩写为DL),即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就职演说《话语的秩序》的英译文。
BC 《临床医学的诞生》,艾伦·谢里登译(纽约:Vintage出版社,1973)。
CS 《自我的关怀》(《性经验史》第三卷),罗伯特·赫尔利译(纽约:Vintage出版社,1986)。
HF 《古典时代疯狂史》(巴黎:Gallimard出版社,1972)。
HS 《性经验史》第一卷:《概述》,罗伯特·赫尔利译(纽约:Vintage出版社,1978)。
DP 《规训与惩罚》,艾伦·谢里登译(纽约:Vintage出版社,1977)。
MC 《疯癫与文明》,理查德·霍华德译(纽约:Vintage出版社,1965),《古典时代疯狂史》的一个简译本。
OT 《事物的秩序》,艾伦·谢里登译(纽约:Vintage出版社,1970)。《词与物》译本。
RR 《死亡与迷宫:雷蒙·鲁塞尔的世界》,查尔斯·鲁阿斯译(加登城,纽约州:Doubleday and Co.出版社,1986)。《雷蒙·鲁塞尔》译本,包含查尔斯·鲁阿斯对福柯的一次访谈。
UP 《快感的运用》(《性经验史》第二卷),罗伯特·赫尔利译(纽约:Vintage出版社,1985)。
文集、演讲稿、访谈录集
DE 丹尼尔·德费尔、弗朗索瓦·埃瓦尔德(编),《言论与写作集:1954-1988》四卷本(巴黎:Gallimard出版社,1994)。含福柯所发表的专著之外的所有作品。
EW 《福柯主要作品集》,保罗·拉比诺主编,《言论与写作集》的三卷选译本。
EW I 《福柯主要作品集》(卷一),《伦理学:主体性和真理》,保罗·拉比诺编,罗伯特·赫尔利等译(纽约:New Press出版社,1997)。
EW II 《福柯主要作品集》(卷二),《美学:方法和认识论》,詹姆斯·富比昂编,罗伯特·赫尔利等译(纽约:New Press出版社,1998)。
EW III 《福柯主要作品集》(卷三),《权力》,詹姆斯·富比昂编,罗伯特·赫尔利等译(纽约:New Press出版社,2000)。
P/K 柯林·戈登(编),《权力/知识:访谈录及其他作品选集,1972-1977》(纽约:Pantheon出版社,1980)。
PPC 劳伦斯·克里兹曼(编),《米歇尔·福柯:哲学、政治学和文化》,艾伦·谢里登译(伦敦:Routledge出版社,1988)。
注:最后两本文集中收录了《米歇尔·福柯主要作品集》三卷本中没有见录的一些重要作品。
第一章
生平和作品
图1 福柯站得比同班同学高,1944年于普瓦捷
从一开始,福柯就酷爱独立,积极致力于追求自己和别人的自由。在他最复杂、最有学识的论著中充满了对压迫的憎恶;福柯甚至将自己最深奥难懂的学术著作视为提供给各种暴政反抗者们的“工具箱”。在这方面,福柯的目的达到了:在反精神病理治疗运动中,在狱政改革和同性恋解放运动中,福柯都被奉为英雄……
这些故事都不是假的,但它们共同的真实性使我们无法以任何确定的图画来描绘福柯的一生,而这正是福柯所希望的。帕特里夏·东克尔的小说名为《幻象福柯》,莫里斯·布朗肖所写的讣告题为“我想象中的福柯”,这些标题里都暗藏着智慧。至少就目前而言,我们对福柯的私生活知之甚少,对于他的生活和作品之间的联系最多也只能臆测。詹姆斯·米勒那本《福柯的生死爱欲》正表明了此种臆测有限的可能性以及明显的危险所在。
但是,既然我们可以从福柯的作品中解读福柯的生活,又为何执意要将福柯的生活融入他的作品呢?福柯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的写作,想要了解福柯,这些作品远比那些侥幸逃出了记忆歪曲的琐闻轶事和福柯保持自己私人生活空间的努力更有参考价值。
图2 18岁时的雷蒙·鲁塞尔,1895年
解读福柯,最好的出发点是《雷蒙·鲁塞尔》——这是福柯此生唯一的一本文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