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社会学的意识 [0]
Copyright © Steve Bruce 1999
Sociology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1999.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excluding Hong Kong SAR,Macau SAR and Taiwan,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13by Yilin Press,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07-046号
书名 社会学的意识(中文版)
作者 【英】史蒂夫·布鲁斯
译者 蒋虹
责任编辑 何本国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29727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前言
致谢
序言
第一章 社会学的地位
第二章 社会结构
第三章 原因与结果
第四章 现代世界
第五章 江湖骗子
注释
前言
社会学影响力的一个表现是,它既受人欢迎也遭人谩骂。确立已久的学科笑它是一位笨拙的新来者,却又采纳它的观点。普通人嘲弄那些以此为职业的人,却又将社会学的某些假设视为理所当然。政府指责这一学科危害道德和社会秩序,却又聘用社会学家来评估其政策法规。
我们对这门学科深感尴尬,君不见有如此多的笑话都以社会学为靶子?或许我是因为从事这个职业而过分多疑,但是,这种关于社会学家的玩笑似乎不会发生在历史学家身上。鉴于这类幽默无法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到位,我只讲一则。这个经典的段子出自一部叫《守护人》的英国电视连续剧,这是1980年代一部关于小混混与伦敦底层生活的优秀喜剧。剧中两个可爱的无赖正谈论着他们的一个熟人,此人刚从监狱出来。其中一位宣称他们的朋友在里面通过学习已洗心革面:“是啊,他现在有了开放大学的学位。社会学的。”另一位问道:“那他不再行窃了?”先前那位回答说:“不是!但他现在明白自己为什么行窃了!”
这番嘲讽微言大义:社会学受到坏人的欢迎(大概因为它的着眼点是社会问题);社会学通过展示个人行为的社会原因,解除了人们的责任;社会学天真幼稚,并且会被老于世故者操纵。这一学科是否犯有这些控告中的随便哪项或所有罪状,到这本小书的结尾就该一清二楚了。
由于下述显而易见的原因,社会科学家发现他们比自然科学家更难达成一致。譬如,物理学的前沿学者之间或许会有激烈的争论,但他们对于一部权威性地阐述学科基础知识的初级物理教材,却能达成充分的一致意见。相反,社会科学的入门教材常常将它们的研究对象描述成一系列对立的观点。强调不同观点是有益的。在我们要对外部社会的这个或那个方面进行解释的时候,通过将具体的重点代入逻辑结论,我们很容易理解那些需要解决的争议。与竞选中的政客一样,不同学派的支持者竭力在自身与对手之间划出清楚的界线。然而,又跟掌权的政客一样,当这些支持者转过身来搞社会学研究(而不是仅仅宣传主张)时,他们往往会退回到某个共同的中间立场上来。
本书的这种“简明导论”形式的限制性使我不必对这一学科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相反,我将试图阐明社会学视野中的特质。这将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首先,我将思考把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意味着什么,从而说明这门学科的地位。在第二、三、四章中,我将试图解释社会学的某些基本假设。在最后一章里,我将通过剔除一些江湖骗子(不幸的是,他们目前颇受欢迎)来清理社会学的门户。
致谢
我要感谢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的戈登·马歇尔教授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乔治·米勒建议我撰写此书。感谢马歇尔教授、约克大学的史蒂文·耶里教授和阿伯丁大学社会学系的大卫·英格利斯博士,他们极为友善地对前面几稿提出建议。还要感谢编辑希拉里·沃尔福德,她一如既往的编辑工作确保我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表达了我的本意。
序言
秦晖
在这套“牛津通识读本”中,英国社会学家S.布鲁斯写的这本《社会学简介》(Sociolog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本书译为《社会学的意识》)是很有特色的一本。它没有像一些入门书那样介绍本学科的简要发展史和主要学术分支、学派及代表人物等等,而是集中地谈了一个问题,即社会学是什么,不是什么。作者强调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一门实证性学科,它属于“社会科学”而不属于“人文学科”。而且从全书开篇就强调这一点,直到最后一段要求把“江湖骗子”从社会学界排除出去,看来这“清理门户”的工作是全书的主要关注点所在。这的确很有意思。
通常人们认为,“社会科学”只解决实然的问题或“是如何”的问题,而“人文学科”则往往与应然的问题即“应该如何”的问题相关。后者无可避免地会把学者自己的价值观与文化偏好带进来,而前者则相反,它应该尽量排除这些主观因素的干扰。就像一个物理学家可能是基督徒,另一个物理学家可能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们都不能把基督教或马克思主义带进物理学研究中,物理学也不可能有什么基督教学派或马克思主义学派。物理学只讨论客观事实,而且物理学家不管个人信仰有多少差异,在讨论物理学时都只能用公认的学术概念、在公认的学术范式下进行。
而在布鲁斯看来,社会学作为社会“科学”应该和自然科学类似,具有价值中立、客观性、可验证和可证伪等特点,而不同于像文、史、哲那样指向价值关怀的“人文学科”。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与各种以批判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理论”完全不同。按布鲁斯的看法,如果某人赋予社会研究太过强烈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以至于以某种正义的激情冲淡了作为社会学生命的科学性,那他就成了“江湖骗子”而应当被从社会学学术圣殿中革除教门。应该说,这种强调客观性的实证主义传统在西方社会学中源远流长,从学术渊源上讲,布鲁斯的这些观点可以上溯到他所谓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中的涂尔干的观点,而涂尔干的观点又来自发明了“社会学”一词、并在科学至上的理念下把它解释为“社会物理学”的实证主义者孔德。
但另一方面,布鲁斯也指出包括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要完全做到这一点比较难。因为如果说自然科学都有可能出现类似于生物学中的“李森科现象”这类主观政治偏好扭曲科学研究的弊病,那么以研究者自己也置身其中的人类社会为目的的“社会科学”就更难做到价值中立,而不受研究者价值关怀先入之见的影响。
尤其是他指出,近代社会学在其创立的时期,对现存社会不满并希望变革和改造现存社会的主观意图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正是在这类意图推动下产生了现代社会学继承下来的第一批学术成果。而布鲁斯列举的近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即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无不是以其鲜明的价值偏好作为研究动力的人。马克思对现存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抗议和建立新社会的热情、韦伯对新教的虔诚信仰,都使他们的研究打下了明显的价值烙印。如果严格按照布鲁斯的定义,他们恐怕都难逃“江湖骗子”之讥。即便是三人中最鲜明地继承孔德实证主义、明确强调要把社会作为“自然现象”来研究、持“绝对客观”立场的涂尔干,也不能不先后受到圣西门主义、迈斯特尔保守主义和天主教伦理的影响,诚如后人评论的:“他的社会学研究实践是否与他(关于绝对客观)的论述相符,则是另外一个问题。”(见《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涂尔干条)
而布鲁斯所在的英国社会学传统,如他所说,则与韦布夫妇(B.&S.Webb,通译韦伯夫妇,本书译为韦布大概是为免于与马克斯·韦伯即M.Weber相混淆)创立的费边社有极大的关系。费边社的思想库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也向来是英国社会学的重镇。这个传统下的社会学也是以倾向社会平等的强烈社会关怀著称,对于他们而言,保持价值中立,把社会当作一个物理对象那样予以纯粹客观、实证的研究,也绝非易事。
但实际上,上述这些怀有强烈价值偏好的人自己也从未放弃“客观”、“科学”这类诉求而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某种信仰的布道者甚至是某种政治派别的宣传家。就以价值取向最为强烈的马克思而言,他也是以“科学”自许而自傲于此前所谓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因此如何在价值偏好难以免除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客观、科学地研究社会问题,就成了现代社会学研究能否具有生命力、能否给人类提供有效知识增量并具有学术公信力的关键。
关于这一点,布鲁斯指出研究者把客观性作为一个目标来追求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事实上主观偏好的影响难以完全排除,但是那总比放弃此种追求、任意以主观价值偏好来剪裁客观现实的做法强得多。用布鲁斯的话说:“尽管绝对无菌的环境无法实现,但我们总还是愿意在手术室里、而不是在下水道里做手术。”在许多情况下,也许价值偏好更多地决定了一个人选择什么问题来研究,但对于这个问题本身他还是必须追求客观的、科学的认知。例如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也许对研究劳资、主佃这类“阶级关系”特别感兴趣,这是其价值偏好使然,但是对于“阶级关系”本身他仍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地去考察,比如说要进行大样本的统计调查,而不是仅凭“三条石”之类的例子得出“政治正确”的结论;比如说要搞无压力下的入户访谈,而不是仅凭动员式的“大会控诉”;比如说要计算一般性的基尼系数而不是仅凭若干典型故事甚至是创作出来的故事来渲染“两极分化”;等等。
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布鲁斯把马克思列为近代社会学的创立者之一,我国社会学界却公认这门学科是改革后才建立或“恢复”的,而在改革前尽管马克思的名声在我国如雷贯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