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生活中的心理学 [10]
对在不利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的观察说明,缺乏锻炼和运动的机会,会造成认知发展和动作发展的迟缓:就好像玩耍能帮助孩子思考似的。这些发现促使发展心理学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加大刺激和训练量,会不会加速在良好环境里长大的孩子的发展?有实验对这一提法进行了检测,专栏6.3是其中的一个实验。
专栏6.3 额外的练习能帮助婴儿发育吗?
让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做大量的早期练习来学习一种技能,如爬行。后来,让另一个做一段短时间的练习,然后来比较两人的表现。一般说来,双胞胎的表现总是差不多的,只要练得少的那一个有少量的练习就行。就运动技能而言,以后(当孩子的身体更成熟时)的少量练习同早期的大量练习的效果可以同样好。
人格与社会发展
如果生理发展既受经历的控制也受肉体成熟过程的控制,那么其他方面的发展,如人格与社会发展,是否也是这样呢?实际上,婴儿很早就出现社交反应了: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两个月大的婴儿,即便是盲婴,也会向母亲微笑——微笑可以增强母婴联系。微笑的普遍性说明了成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三四个月大时,婴儿会认出和喜欢熟悉的人,但他们仍会对陌生人表示出友善的态度。直到八到十二个月大时,婴儿才开始害怕陌生人。分离时感到的痛苦和对陌生人的害怕,到两三岁时就减弱了,那时候,孩子已经更有能力顾及自己的某些需要了。这些变化有进化上的意义:对陌生人的害怕随行走能力的增强而加强,然后随能力的增强而减弱。
有人说孩子同首要护理者(照料孩子最多的那个人)的联系在决定他以后的心理发展方面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1951年,约翰·鲍尔比曾说过:“在婴儿期和童年,母爱对于精神健康就像维生素和蛋白质对于身体健康一样重要。”最近,他又指出,有精神错乱的人都表现出一种社会关系上的失调,这种失调可能源自童年时母子关系不好。发展心理学家进行了调查,来研究早期关系的质量和/或数量是不是真的会决定以后功能的发挥,以及什么因素会影响早期的关系。
图12 一个孩子显示对父亲的依恋
孩子的早期关系常被称为依恋——和某个人(依恋对象)相对长久的情感联结。依恋的紧密与否可从两个方面来测量:婴儿或幼儿想接近依恋对象到什么程度;一般是否总向着他们(他们一走开就不开心,他们一回来就高兴)。依恋能使孩子在新环境中感到安全,于是他们就会在身体和心理上不断探索,逐渐增强自己的独立性并逐渐脱离依恋对象。依恋通常在一岁到一岁半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弱,但其效果可能会持续下去。
表6.1描述了发展心理学家是怎么在一个固定环境(称为陌生情境)中观察孩子的行为并以此来给孩子的依恋程度分类的。在这个陌生情境中,孩子和妈妈待在一间放满玩具的屋子里。过了一会儿,孩子不认识的一个人来了,然后妈妈走开,很快又回来。通过一面单向的镜子可以观察到孩子在各阶段的行为。
表6.1 依恋的类型
尽管开始大家认为孩子表现出的是所谓的有意图的亲热——他们跟母亲黏得紧主要是因为母亲是他们的食物来源,但是专栏6.4中所描述的关于猴子的实验说明情况并非如此。
专栏6.4 猴子的依恋
图13
小猴子刚出世不久,就跟自己的母亲分开了,它们有两个替代的“母亲”。这两个母亲都是用金属丝网做的,分别有一个木头脑袋。一个身上有毛圈织物和泡沫,看起来更“可爱”。另一个只有裸露的金属丝,不过胸前有个奶瓶。猴子还是和“可爱”的母亲更亲热些,尽管另一个母亲会给它们奶喝。
影响人类依恋最重要的因素好像是孩子的气质(他的“天性”)和依恋对象的应答性(对孩子需要的理解和敏感)。如果依恋对象的反应主要建立在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信号之上,那么他就没法让孩子感到安全。例如,自己觉得方便就和孩子玩玩,而不是在看到孩子有想玩的迹象的时候。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孩子最依恋的不一定是那个在身体上照料他们最多的人。在孩子决定依恋谁时,关爱的质量似乎比数量更重要。
早期经历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设法确定早期经历(如父母养育得不好)是否影响以后的发展,以及匮乏的早期生活造成的后果能否得以改善。专栏6.5中的实验调查的就是这个问题。
专栏6.5 对早期剥夺造成的后果的调查
在全部隔离和部分隔离(可以看见但不能互相触摸)的条件下饲养猴子的结果表明,这种条件会引起极度适应不良的行为——这些猴子的社交能力减弱,爱对它们的同类寻衅,择偶有困难,而且后来常会变成虐待小猴的母亲。然而,假如不再隔离这些猴子,或只给它们一个玩伴,三个月后它们就会正常发展。其他实验包括用“虐待型母亲”(就是穿衣服的假猴子,它们会用冷气吹小猴)来饲养猴子。这些研究发现“受到虐待的”小猴对它们的“母亲”的依恋反而更强。
尽管对婴儿进行这类实验是不道德的,但是像珍妮(专栏6.1中所描述的)这样的个案研究确实揭示了早期剥夺所造成的部分后果。专栏6.6中描述了一项研究,说明了婴儿同父母分离对以后发展的影响。
专栏6.6 婴儿同其父母分离的后果
有一项研究是关于孩子的。四个月大的孩子被送往孤儿院里照料,经研究发现,四岁时被人领养的孩子后来发展得比那些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或留在孤儿院里的孩子都好得多。这可能是因为领养父母的社会地位较高,或因为“返回儿童”回去的家庭依然有许多问题。这些结果表明,早期分离的有害后果是可以得到改善的,而迟至四岁才形成的关系,也可以为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基础。另外,有的留在孤儿院里的孩子比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孩子发展得更好,这个发现和鲍尔比的观点有矛盾,他认为“母爱”总是最好的。
一般来说,研究表明,安全地同父母在一起的婴儿能较好地根据新经历和新关系做出调整。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婴儿时期父母若照料得不好,可能会引发以后的精神病。这类研究的发现给临床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可能有助于提出更好的办法来解决临床问题,并帮助家长成为更好的护理者。另外,许多研究说明了,早期经历的有害后果是可以得到矫正的,特别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改善条件的话。事实上,许多研究者都为孩子的恢复能力而感到意外,在任何情况(除去最不利的情况)下,都有一种朝正常发展靠拢的倾向。
毕生发展
在一生中,人都在身体上、心理上不断发展,青春期的变化至少部分源于身体上的成熟,其他的变化则反映了相当程度上的环境影响。比如,上了年纪的人倾向于采取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但是这可能只是对环境变化(如退休、社会活动的减少、身体健康状况变差)的一种反应。1968年,埃里克森提出了毕生发展的阶段理论,认为人类的发展遵循表6.2中所设定的样式。
表6.2 人类发展的阶段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毕生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每个阶段会包含一项具体的任务或心理社会危机,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得完成这些任务或经历这些危机。例如,青春期的主要任务被看作是寻找同一性[1]。开始,对小范围青少年的观察发现,青春期是动荡期,特点是对权威人物的反叛。然而,对更大范围的青少年的研究发现,许多青少年并不反叛权威,反而同家长和老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个例子说明,如果只从更大的人群中挑一小部分代表性不强的人来进行观察的话,往往就会出错。后来的研究调查了各种背景之下的青少年,碰到了青少年时期的大量角色演变。处在青春期的人获得了许多新的角色(如工作上的角色、男朋友/女朋友的角色),还获得了成人间的相互影响模式。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最重要的任务是习惯于这些新的角色:尽管不得不按照新的角色来行动,也要找到单一的、完整的同一性。正像每个阶段都为下一个阶段奠定了基础那样,人们认为,这种同一性的连贯也为以后成人期的社会关系和生产能力奠定了基础。埃里克森认为,没有完整的同一性,人会经历同一性混淆,并且会在组建关系、计划未来、达到目标方面遇到困难。如果对我们是谁没有清晰的感觉,就很难决定我们未来想要什么。
关于认知功能随年龄增长而趋弱的研究表明,只看人口中的子样本是会出问题的。有多项研究比较过年纪较大的人和年纪较轻的人的智力测验成绩,研究显示,年纪较轻的人有更高的智商,即智力随年龄增长而衰减。然而,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同质效应——智商测验表现出的社会性决定因素——以及全体人口的智力因更好的教育和营养而得到了提高。重复地对同一批人进行智力测量,并没有证据显示智力随年龄增长而衰减;相反,那些不断使用大脑的人,其智力还略有提高。类似的情况是,所谓记忆随年龄增长而衰减的说法,在科学的调查面前也站不住脚,而只能说明系统根据你的要求做出了反应而已。对日常事件记忆的比较显示,老年人比青年人表现得略好一点,这恐怕是因为老年人更关注他们的记忆,因而在测验时会更为专心、更为投入。记忆随年龄增长而衰减的神话,看来一部分要归咎于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人们期望自己会变得健忘,所以他们就不努力去记忆了,于是发现忘记的多记得的少。看来,人们只要不断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就不必担心心理能力会出现明显衰退,除非到了生命晚期(如缺乏医疗条件情况下的痴呆)。
尽管智力随年龄增长而衰减的说法没有多少科学根据,但是,确实有一些行为变化同年龄增长有关。例如,在西方社会里,老人往往不如其他年龄的人表现得那么突出。解脱理论提出,当人们年纪大起来时,一种生理机制就会启动,这种机制鼓励他们从社会中逐渐退出来,就像动物一旦完成它的进化功能(保证其后代的生存)就偷偷离开,找个地方等死一样。然而,这个类比并不太合适,因为人类的这个解脱过程并不和孩子抚养阶段的终结连在一起,也不和身体健康状况差连在一起。相反,活动理论把老年人的解脱解释为一种社会过程:老人在社会上充当的角色少了,而退休可能更减少了在日常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机会。尽管有人用其他有价值的活动替代了原先工作中的角色,但有人却做不到,他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