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生活中的心理学 [0]
Copyright © Gillian Butler and Freda McManus 1998
Psychology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1998.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SAR, Macau SAR and Taiwan, 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2013 by Yilin Press, 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07-046 号
书名 生活中的心理学
作者 【英】吉莉恩·巴特勒;弗雷达·麦克马纳斯
译者 韩邦凯
责任编辑 於梅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29796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学?怎样研究心理学?
第二章 什么进入到我们的头脑里?知觉
第三章 什么留在我们的头脑里?学习和记忆
第四章 我们如何利用头脑里的东西?思维、推理和沟通
第五章 为什么我们会做我们所做的事情?动机和情绪
第六章 有没有固定的样式?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 我们能不能把人分类?个体差异
第八章 在出问题时,发生了什么?变态心理学
第九章 我们如何相互影响?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心理学有什么用?
注释
序言
黄希庭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源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说心理学源自生活,是因为所有的心理学问题都可以追溯至人类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思考:人是怎样感知周围世界的?做梦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学过的东西会遗忘?怎样的决策最合理?“志当存高远”有道理吗?理智能够控制情绪吗?个人的脾气为什么难以改变?为什么说智商和情商是不同的?我们能够测量心理吗?人为什么会产生心理障碍?人们为什么会随大流?人在独处时与在群体中的行为为什么不一样?以上种种问题心理学家都在不断探索,寻找其科学答案。可以说,凡有人类活动的领域都有心理学的问题。当今时代,心理学家探讨的问题已遍及人们生活实践的许多领域,例如,家庭社区、教育教学、经济商贸、交通航天、医疗保健、军事宗教、人口环保、传媒广告等,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说心理学高于生活,是因为它不同于常识,而是力求以科学方法来寻找答案的一门学问。“常识”往往是片断的、相互矛盾的,人们常常用暗含矛盾意味的日常谚语来说明人的心理与行为。例如,“小别胜新婚”说的是人们的一种情绪反应,“眼不见心不烦”说的是另一种情绪反应。类似的日常谚语还有“欲速则不达”与“兵贵神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与“三个和尚没水吃”,“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穷志短”与“人穷志不穷”等等。这些日常谚语是需要用科学方法加以检验的,其中有一些已被心理学研究证明是错误的。例如,“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是指听到的不足为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其实,心理学中大量的视错觉研究表明,亲眼看到的也不是真实可靠的,而在“形重错觉”的实验中,即使手眼并用也难区分真实的重量。又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一谚语显然是很片面的。当代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健康与疾病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物因素包括基因、病毒、细菌和结构缺陷;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如对健康的期望)、情绪(如对治疗的恐惧)和行为(如吸烟、饮食、锻炼及酗酒);社会因素包括行为的社会规范(如吸烟或禁烟的社会准则)、行为改变的压力(如同伴群体的压力、父母的期望)、健康的社会价值(如对健康的重视程度)、社会阶层和职业。再例如,上个世纪80年代许多美国人相信高中生课余打工是件好事,其理由是:(1)打工挣钱可以贴补他们未来的教育费用和家庭开销;(2)可以发展他们的工作情操,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他们会承担更多的责任;(3)有助于他们形成对美国经济的正确看法,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却表明,高中生打工弊大于利;打工经验不仅没有使高中生形成对美国经济的正确观念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使他们更加厌恶学习和工作,甚至引发了青少年的一些失足行为。有人认为心理学知识好像就是常识。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不然。因为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身的科学,每个人似乎对自身都有所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往往是片面的、非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却是心理学家力求用科学方法获得的系统知识,因而心理学高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它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应於梅责任编辑之邀请,我时断时续地阅读了由韩邦凯翻译、英国G.%Butler和F.%McManus所写的《生活中的心理学》一书,觉得颇有意义。之所以说它有意义,其原因有三。一是作者以科学的态度、易懂的文字介绍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心理学的性质、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绪、发展心理、个性差异、变态心理、社会心理和心理学的应用;所举的例子大多是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成果,是一本好的心理学入门书,有助于大众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二是此书在资料选取上力求反映新近的研究成果,引用过的资料都列入在参考文献里,从中可以了解到某些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三是该书结构体系有新意,由引言、人们共同的精神装备、人们的差异性以及心理学的应用四个部分组成,可以说是自成一体。
读书使我们充实,增长知识和才干。读心理学的书会使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当今社会,竞争加剧,压力巨大,多读几本好的心理学书会有好处。它们会教导我们尊重他人和自己,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和谐和人际和谐,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是为序。
2009年春于重庆西南大学
有容斋
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学?怎样研究心理学?
威廉·詹姆斯是美国的哲学家和医生,也是当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890年给心理学下的定义是“精神生活的科学”。他的这一定义为我们理解心理学开了个好头,即便是在今天,也可以这么说。我们都有精神生活,因此,心理学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多少也知道一点。尽管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既可以通过鼠和猴,也可以通过人来进行,心理学这个概念依然是难以捉摸的。
威廉·詹姆斯和大多数心理学家一样,对人类心理学特别感兴趣。他认为人类心理学由一些基本成分构成:思想和情感、存在于时空中的物质世界,以及了解它们的方法。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种知识主要是个人的和私人的。这种知识来自我们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在生活中的经历,它们可能受科学事实的影响,也可能不受科学事实的影响。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把自己的经验当成试金石,很容易对心理学上的问题下判断。我们像业余心理学家似的,对复杂的心理学现象发表看法,比如:洗脑究竟管不管用?我们对其他人为什么会那样行事有着怎样的看法(认为他们正受到侮辱,感到不开心,或突然放弃他们的工作)?然而,如果两个人对这些事情的理解不一样,问题就出现了。正规的心理学想提供方法,来决定哪些解释最可能是正确的,或者来确定各种解释所适用的具体条件。心理学家的工作能帮助我们区分两样东西:一是内部信息,它是主观的,可能是有偏见的和不可信的;二是事实,它存在于我们的先入之见和科学意义上“真的”东西之间。
按照威廉·詹姆斯的定义,心理学与人的头脑或大脑有关。可是尽管心理学家的确研究大脑,我们对大脑所做的工作却了解得太少,还不能了解它在我们经历和表达希望、恐惧和愿望时所起的作用,也不了解它对我们的行为(从生孩子到看足球比赛)所起的作用。实际上,要直接研究大脑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我们的行为,发现了更多的东西,并且运用他们的观察结果,衍生出了关于我们内部情形的种种假设。
心理学也是和方法有关的,有机体(往往指人)用这些方法来调动他们的心理能力或头脑在世界上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他们所用的方法也随之改变。进化论认为,有机体如不能适应变化着的环境,就会濒临灭绝(因此才有“适者生存”的说法)。头脑一直是由适应过程塑造的,而且这种塑造依然持续不断。这就是说,我们的头脑之所以会这样运作,是有进化论上的原因的——例如,我们之所以更善于发现移动的东西而不是静止的东西,大概是因为这种能力能帮助我们的祖先逃避肉食动物。了解这些原因,对心理学家来说是重要的,对在其他学科领域(如生物学和生理学)工作的人也同样重要。
心理学研究的固有困难是:科学事实应该是客观的和可检验的。发动机运作的方式是可以观察到的,而头脑的运作是不可直接观察的。在日常生活中,头脑的运作只能间接地被感知,得从可以观察到的东西(即行为)中推断出来。研究心理学和玩填字游戏所耗的精力很相似。它包括评估和解释现有的线索,以及用已经知道的东西去填空。另外,线索本身也必须是经仔细观察得来的,必须通过精确的测量。不仅要从尽可能精确的科学严密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还必须用合乎逻辑的和理性的论据来加以解释,这些论据要能经得起公众的考查。我们想要在心理学中知道的很多东西——我们怎么感知、怎么学习、怎么记忆、怎么思考、怎么解决问题、怎么感觉、怎么发展、怎么相互不同和怎么相互联系——都只能间接地去测量,而且,这一切活动都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它们受多种因素而不是一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设想一下,你面对一个具体情境(在一个陌生的城镇迷了路),要做出反应,有多少东西可能影响你。为了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