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现代日本 [2]

By Root 1118 0
讨日本在后冷战世界的认同和角色,聚焦于一个关键性问题,即日本有多大能力及意愿去解决其帝国主义残留和“受害者意识”这样的课题。上述在当代日本仍亟待解决的问题决定着日本能否在国际体系中成为“正常国家”。

最后,在“后记”这一章中,本书将思考在21世纪初生活在日本意味着什么。

第一章 日本遭遇现代世界

乍一看,现代日本的起源似乎同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戏剧性的造访轻巧地合在了一起。在佩里抵达日本之前,日本看上去是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在长达250余年的时间里,自我封闭、与世隔绝;而在佩里抵日后的50年间,日本着实经历了一场革命——拥有现代工业经济和宪政,并生出殖民帝国的萌芽。许多评论者认为,这一令人惊异的迅速转变是由于日本带着震惊遭遇了西方国家先进的科技和力量。根据这种观点,是佩里叩开了传统日本,并迫使日本进入现代世界。然而在这一章里,我们将会看到事实并不那么简单。

佩里叩关

美国积极向西扩张,在1845年吞并得克萨斯,后又进行美墨战争,最后趁着所谓的“淘金热”,于1850年9月将加利福尼亚收入联邦。美国怀抱帝国主义野心,且欲与英帝国在亚洲竞争有利可图的贸易机会,这促使美国将目光投向更远的西面——隔着太平洋的日本。在上述背景下,海军准将马修·佩里率领他那四艘著名的“黑船”在1853年7月叩关,便像是水到渠成之事。

佩里在海军圈内以热衷于现代化,尤其是热衷于蒸汽动力船而闻名;他在乘美国军舰“密西西比号”完成著名的初访日本之旅以前,就已获称“海军蒸汽船之父”。由是,下述事实也就颇为重要:正是四艘黑色蒸汽船的出现吓坏了驻守浦贺湾(临近江户,江户即东京的旧称)的当地政府官员,让他们史无前例地允许佩里上岸递交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的国书。直到那时,日本实行被称为“锁国”(sakoku)的官方孤立主义政策,外国人被禁止进入日本本土,仅有少数荷兰商人自1641年起被允许在出岛居住;出岛由人工填海而成,面积狭小,临近偏远城市长崎。国书包含数项要求日本进一步开放贸易的内容,佩里离开浦贺时还放了话:如果美国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第二年他将带来更具实质意味的海军力量,迫使日本顺服。

事实上,美国并非第一个叩关的国家。欧洲船只至少从50年前起就试图撬开日本的国门。俄国舰船早在1792年就开始显现出对北方岛屿北海道的兴趣。已经在中国下了大注的英国于1818年向浦贺湾派出舰船,半真半假地要求与日本建立贸易关系,不过他们的示好被回绝了。1825年,幕府(bakufu)开始对外国舰船的出现感到十分担忧,因而发布命令,要求沿海领主在必要时武力驱逐接近的外国船只,1837年就有一艘美国商船受到炮击。实际上,在19世纪的前50年中,幕府确实以为这样就能拒西方世界于外。1844年,荷兰国王威廉三世派遣的特使尝试向幕府将军解释,自幕府17世纪驱逐欧洲人起,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直到那时,幕府才真正开始重新思考它在世界上的位置。英国在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全面战胜了中国,这似乎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英国能如此有效地羞辱庞大的中国,像日本这样更小、更次要的国家又如何可能避免同样的命运?为免招惹西方列强的重大军事报复,幕府很快废除了攻击外国舰船的命令。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佩里初抵浦贺湾。

1854年2月,佩里率九艘船再抵日本,发现日本政府官员愿意签署《神奈川条约》(1854年3月31日缔结)。这一条约要求开放下田和箱馆[1] 两座港口,并准许美国首次在日本本土设立领馆;后由汤森·哈里斯在1856年7月赴下田任领事。《神奈川条约》一开闸门,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很快便群起效尤:佩里前脚刚走,法国、英国、荷兰、俄国就紧跟着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新条约。

到了1858年,所谓不平等条约制度已牢牢站稳了脚跟,日本虽未遭受一枪一炮的攻击,处境却已同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相类似(但西方列强同意禁止对日鸦片贸易,这一点明显与中国的情况不同)。日本失去了对关税的控制权,为同西方之间的商贸活动打开了国门,甚至对西方列强允以治外法权这样的特权(这意味着外国国民身在日本的土地,却不受日本法律的管辖)。西方并未通过军事胜利来使这些条约合法化,把条约强加给日本是基于这样一种思维,即日本不是国际社会中的平等一员——不是一个现代的、工业化的宪政政体。我们将会看到,这种耻辱本身不仅有力地激发了19世纪后期日本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并且也是驱动革命的重要因素。为废除不平等条约,日本不惜一切代价。

必须指出,说条约带来的耻辱伤害了日本一贯保有或早先就有的民族自豪感,这是夸大其词。因为在19世纪中期之前,日本的领土比较松散、零碎、缺乏中心,靠忠诚、军事依存和宗教想象黏合在一起。事实上,在许多方面,在日本建立现代民族意识的进程中,不平等条约带来的耻辱是极其重要的。

在这些历史事件中,佩里舰队展现了现代工业的力量,其重要性不应被低估。实际上,“黑船”的形象在日本很快成了一种标签,既象征西方势力的威胁,又等同于传统日本被现代性的文化和科技力量征服的征兆。一段关于佩里1854年再抵日本时的有趣轶闻体现了这一点。当时的记录描述称,日本官员组织了一场相扑比赛,供美国官员观赏,其目的大概在于用日本的力量和尚武精神震慑外国人。然而,据说美国代表们对相扑场面罕见地无动于衷,觉得表演很可笑。作为回馈,美国代表们组装了一段100米长的环形轨道,配上一个按四分之一大小缩微了的蒸汽火车头,赠给日本官员乘坐。这辆玩具火车所具有的威慑力远远超出相扑角力的原始力量,这便是工业科技惊人冲击力的证明。

佩里多半意识到了黑船和缩微火车头所能带来的影响。在着手完成他的任务之前,佩里阅读了他所搜集到的许多关于德川幕府治下日本的文献;有人认为,他甚至曾向著名的日本学家菲利普·弗朗茨·冯·西博尔德求教,后者在回到荷兰的莱顿之前,曾在出岛的荷兰人聚居地住了八年。然而当时的日本奉行神秘和孤立政策,因此相关信息匮乏。只有极少数西方人能获得有关日本的第一手资料,并且这些人(例如西博尔德本人)也仅能有限地接触到日本这片陌生土地的实际社会和政治环境。东方主义盛行,大多数关于日本的记录染有“神秘东方”的浪漫色彩。在19世纪早期,西方关于日本的记录将日本描绘成一个未曾沾染工业和现代性的封建王国。大多数记录还提到,与其他同样遭遇欧洲帝国主义者的亚非“蛮族”相较,日本实在讨人喜欢:显而易见,日本人有教养、爱干净、处处注意礼貌。汤森·哈里斯的描述就很有名,他将日本形容为简朴、诚实的黄金时代的化身。

佩里所获得的信息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缺陷。

图2 一幅木版画表现了1853年海军准将佩里的明轮汽船抵达浦贺湾的场景

有一个事实是,尽管佩里知道日本当时是君主政体、由一位天皇(在那时的西方多被称为“Mikado”)进行统治,但他并不知道天皇的朝廷和将军的幕府之间的区别。事实上,1854年离开日本时,佩里认为他是与天皇的代理人签订了条约,但接待他的其实是幕府。这一区别十分重要,且在现代日本历史进程中留下深远影响。幕府这一机构是德川时期政治秩序的关键特征,它使德川政治不同于欧洲历史上那些典型的封建君主政体。即便到了1850年代后期,美国总领事汤森·哈里斯仍坚持把将军称作“日本天皇陛下”。

如果连日本元首的身份这样基本的问题都令佩里感到困惑,那他还在其他哪些事情上受到过蒙蔽?换言之,佩里在1850年代接触的日本,其真实样貌是什么样的?当时的日本是否真如佩里所想,仍处在“前现代”?

日本的统一与德川治下和平的缔造

经过公元1600年史诗般的关原之战,德川家康最终统一了日本;家康的孙子家光则作为将军自1623年至1651年统治日本——19世纪中期日本的绝大多数制度都是由德川政权的建立者在17世纪初创立的,该政权下的历史时期就以他们的姓氏命名。

在德川治下的和平得以实现之前,是一段漫长的内战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战国时代(sengoku-jidai),其发端是应仁之乱(1467—1477),古都京都遭到洗劫,此后战国时代一直持续到日本被“统一日本的三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及德川家康——平定、统一才告结束。德川家康后在17世纪早期于江户(现东京)建立他的统治中心。在日本这几个世纪几无停歇的战乱中,武士阶级及其大名领主崛起为支配力量,各家佛教寺院的僧兵骚动不安。

织田信长从他的故乡尾张(近今日名古屋)开始的残酷扩张拉开了血腥统一进程的序幕。历史学家常将信长描述为残暴自私之人;的确,信长暴力镇压邻接村落,破坏了无数佛教寺院,烧毁寺院古老的藏经所,屠杀僧侣和信众。

然而,将信长表述为彻头彻尾的野蛮暴君则是错误的。他建立了宽松政策,将对半自治地区的封建统治和半中央集权的、官僚主义的征税机制结合到了一起,为之后的两个半世纪定下了基调。此外,他还着手解除农民的武装,因而也就令武士阶级同日本其他阶级之间的社会与政治区分趋向制度化。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信长的继任者丰臣秀吉1588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武器收缴(“刀狩”)。至17世纪早期,武士阶级之外的任何人携带刀具都成了违法行为,佩戴两把刀则成为武士这一少数阶级的特权和独特标志。

自1192年源赖朝获授将军称号、建立镰仓幕府以来,“将军”这一称号依传统由天皇授予,信长拒绝接受将军的称号,可谓是空前之举。信长秉持这一姿态,希望表明他并不从属于京都的天皇(这就是说,他不是天皇的“征夷大将军”),而是直接与日本的土地(日语称tenka,字面意思即普天之下)相联系,无须接受皇室的裁度。换言之,信长要求日本承认他的统治权,这种统治权不仰赖相对无权的皇室施与的任何宗教的或神秘主义的认可,而是基于某种现实政治(这就是说,他在统治方面的权力本身即已足够令其统治合法化)。然而很快,这一激进的做法被信长的后继者们否决:1603年,德川家康接受了天皇授予的将军称号,以稳定并合法化其新政权。德川治下的和平归根结底还是依赖天皇的许可。

信长的继任者丰臣秀吉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