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牛顿新传 [11]

By Root 1128 0
对折射和反射的解释、对自然物何以产生各种颜色的解释都和胡克的解释相差甚远。实际上,他的薄膜实验“摧毁了胡克关于光与色的一切论述”。牛顿的这封信在12月30日举行的皇家学会会议上宣读了。毋庸置疑,胡克对牛顿和奥登伯格感到非常恼火。两天后,胡克便成立了一个“哲学俱乐部”(其中包括克里斯托弗·雷恩等他的支持者)。在这个俱乐部中,他再次指控牛顿,称牛顿实际上从他的《显微术》中拿走了大批的材料和理论。

1676年1月20日,皇家学会宣读了牛顿的另一封来信。随后,胡克匆忙给牛顿写了一封和解信,在信中指责奥登伯格在他俩之间挑唆。胡克知道牛顿想听什么,所以在信中辩称他非常讨厌通过印刷物来进行辩论和争斗,并郑重说明他非常看重牛顿“卓越的专题论文”。胡克声称他很高兴看到牛顿“支持并改进”那些他很早就想到但由于缺乏时间而未能完成的想法。这一说法像信中的其他评论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过,虽然胡克在信中还说了一些类似的评论,但他对牛顿的能力的确赞誉有加,说牛顿的能力远胜于他。在信的结尾,胡克说他很愿意和牛顿进行私人通信,如果可以的话,他愿通过个人信件来提出他的一些异议。

正是在此背景下,牛顿写了他那封著名的回信,在信中说如果他曾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他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他告诉胡克,私人通信更像磋商,他非常欢迎,因为“在众目睽睽下所做的事情除了探询真理之外,很少有不带别的考虑的”。牛顿抛开他致奥登伯格的信函中强调的重点,转而称赞胡克的工作超越了笛卡儿,说胡克可能做过一些他本人尚未做过的实验。信的最后一句话可以有两种解读。他们两人交流中所用的许多措辞都有这个特点。如果说牛顿和胡克此后多少有了一些和解的话,这种和解也仅仅持续了四年的时间。

与胡克的这个尴尬事件结束后几个月,牛顿写信给奥登伯格,谈论波义耳新近匿名发表的一封关于“炼金术之汞”的信。该信说将汞与金混合在一起,汞就能加热并溶化金。牛顿怀疑这种汞有可能通过“粗大”的金属粒子对金子产生了作用,因而在医学操作或炼金术操作中可能毫无用处。牛顿还说,波义耳不再就该主题发表文章,实乃明智之举。的确,“如果炼金术士的著作中真有什么真理的话,如果我们想避免对世界产生大的损害的话,不进行传达”也许“能将人们领向某种更高贵的东西”。波义耳应该采纳“一位真正的炼金术哲学家”的忠告,因为一位真正的炼金术哲学家的判断要比任何人的都珍贵——“(如果那些大骗子所言不虚的话,)除了他们声称只有他们才掌握的金属嬗变之外,还有其他的东西”。后来,牛顿还批评波义耳过于公开,“沽名钓誉”。这一评论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与上述事件有关。

炼金术式的天体演化学

1679年2月,牛顿给波义耳去信,谈及他俩早些时候关于“物理性质”概念的讨论。那次讨论很可能就是在他1675年春前去拜访波义耳时进行的。这封信无疑取材于他的炼金术研究,虽然也涉及他在1675年的《假说》中表达过的更传统的哲学观点(而且在许多地方都是对这些观点的总结)。牛顿告诉波义耳整个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有弹性的以太,并重复他在《假说》中的评论,说这种以太可以解释许多普遍的现象。他再次援引自己的“交际性”理论来解释为什么有的金属需要经过一种“合适媒介”的处理,才能与水或其他金属进行混合。信的其他部分则来自他的炼金术研究。牛顿告诉波义耳,想想地球的内部如何通过持续发酵产生了空气物质,那么认为大气中最持久的部分是金属的想法也就不那么荒唐了。最恒久的那部分大气是“真正的空气”,因为包含较重的金属粒子,所以它刚好处于地面之上、更轻的蒸气之下。不过,它并不是空气中能够赐予生命的那部分,“如果没有漂浮其中的那部分更柔嫩的蒸发物和精气,它就不能给生物提供任何养分”。在信的最后一段,牛顿援引他的以太理论,洋洋洒洒地对重力进行了解释。

在其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牛顿都执著于他的以太假说和炼金术活动,只不过大都是在私下进行的。在17世纪70年代末和17世纪80年代初,牛顿孜孜不倦地进行了一系列炼金术实验。1687年春,他一完成《原理》的编撰工作,就立马又投入到炼金术研究上来。他在这方面的工作大都是组织和评估不同的文献,不过在17世纪90年代早期,牛顿又突如其来地进行了一系列密集的实验活动,其时他的朋友法蒂奥·德·杜伊连尔担任他和伦敦一些炼金术士之间的联系人。17世纪90年代后期,牛顿移居伦敦,之后他活跃的实验活动似乎逐渐消失了,但他依然致力于研究炼金术传统中的一些核心主题,而且依然坚持炼金术的基本见解——大自然中充斥着一种微妙而强大的活动。

偶尔,牛顿也会将他的炼金术活动向别人透露一点儿。1680年末,牛顿正在进行一系列长时间的炼金术实验,这时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的托马斯·伯内特前去拜会牛顿这位剑桥最出色的自然哲学家,向牛顿请教上帝有可能是怎样通过自然途径创造地球的。伯内特1681年出版了《关于地球的神圣理论》。到17世纪90年代,此书开始流行起来,成为第一本流行开来的物理神学类著作,不过那时该书的基础已改为牛顿《数学原理》中的哲学了。

牛顿告诉伯内特,山岳与海洋的创造最初可能是由太阳的热量引起的,或者是由地球涡旋与月球涡旋压迫原始水域而导致的。地球会朝赤道方向蜷缩,使赤道地区“更加凹陷”,从而使海洋的水聚集到那里。此外,创始的头几天持续的时间应该要比现代时期长得多,这样才能给予创始的进程以足够的时间,使其变得接近世界今天的样子。为了理解原始的混沌状态是如何分化为山岭与空穴的,牛顿又转向他那篇关于“金属的生长”的论文中所作的分析。在那篇论文中,牛顿指出固体常常是在溶解中生成的。例如,硝酸钠会溶解于水,进而结晶为长长的盐条。除此之外,地上混沌的其他部分在太阳的热量下会干涸收缩,从而形成一些隧道,让水下降到地下,也让像间歇泉和矿井中的“烟气”那样的“地下蒸气”从地下深处升出来。

在一篇关于《圣经》诠释的重要文章中,牛顿也批评了伯内特关于应该如何理解摩西的创世描述的论述。摩西说上帝在第四天创造了两个光体(即太阳和月球)和星星,但我们不应认为这一描述暗示这些天体实际上就是在那一天被创造的,而且摩西描述的也不是这些天体的物理实在,“它们中有一些要比这个地球大得多,而且也许是可居住的世界,说它们是光体仅仅因为它们是这个地球的光源而已”。摩西说光是第一天被创造的,牛顿对此也采用了类似的诠释办法。虽然摩西为了适应无知大众的感知能力而“调整了”自己的语言,但并不能因此就说他的描述是假的。牛顿说摩西关于创始的叙述不是“哲学上的或伪造的”,而是真真确确的——“摩西的任务并非是纠正哲学事务中的世俗观念”,而是“尽可能优雅地提出一种适应世俗之人的感觉与能力的创世描述”。

除了在致伯内特的信中有所暗示外,牛顿还在1693年初致理查德·本特利的一封信中指出,其他世界的存在并不是不合情理的。牛顿的“哲学问题”笔记本也显示,早在学生时代,牛顿已经有了大火灾之后会出现“一系列连续世界”的极端想法。在1694年,牛顿告诉戴维·格雷戈里,彗星具有一种神圣的功能,而木星的卫星是造世主留下以备新的创世之用的。

在生命快走到终点的时候,牛顿跟约翰·孔杜伊特有过一次非常特别的谈话。牛顿告诉孔杜伊特,太阳发出的光与其他物质曾经结合形成一颗卫星,这颗卫星通过吸收其他物质进一步形成了一颗行星。最后,这颗行星成了一颗彗星,而这颗彗星为了获得补给,到时将会重新落入太阳。他还说这颗彗星有可能就是1680年出现的那颗大彗星。这颗大彗星在不算太久的将来会撞入太阳。一旦发生此事,这颗彗星将会急剧增加太阳的热量,甚至会将“这个地球烧焦,地球上将没有动物能够存活”。这似乎能够解释1572年和1604年出现的超行星现象。这一切可能将在接受上帝指导的更高级的“智能存在”的监督下进行。牛顿继续说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存在是有限的,并暗示神圣力量可能会向这个星球“重新赋予人类”。听了这话之后,孔杜伊特指着《原理》中牛顿提到彗星补给恒星的一段话,问牛顿为什么没有明确说明这对我们的太阳系有着怎样的含义。显而易见,世界末日的话题在那时显得很有趣,所以牛顿以少有的诙谐语调说,那个话题“与我们关系更大,并笑着补充说他已经说得够多了,人们应该能够知道他的意思”。

第六章 少数蒙选者之一

牛顿进入三一学院的时候,学院体制异常重视对神父著作的学习,当然还有对《圣经》的研习。大概是在17世纪70年代早期的某个时间,牛顿成了一个激进的反三位一体教义者。他认为传统的圣三位一体教义是一种莫名其妙、恶魔一般的腐败产物,是基督后第四个世纪中由那些曲解经文者引入的。牛顿逐渐相信,正统基督教派的创建者亚大纳西与许多僧侣、教士以及东西罗马帝国的皇帝们一道,将一些新词引进了基督教,从而败坏了基督教的教义;这些人还将捏造的经文插入《圣经》和教会教父的著作,将他们那些堕落的支持者塞满教会理事会。在牛顿看来,他们计划的核心就是这一骇人听闻的观点:基督在身体上也等同于上帝。牛顿相信上帝选择了自己来发现基督教衰落的真相,并且坚信这项工作是他将从事的最最重要的工作。

1674年末,牛顿需要得到不领圣命的特许,这表明那时他已牢固确立了异教思想。虽然像其他本科生一样,牛顿在“了解你的敌人”的原则之下,得以阅读当时反三位一体教义的著作,了解其中类似的观点。不过,若说有人鼓励牛顿接受这些信条,那几乎是根本不可能的。不过,正统基督徒视反三位一体教义的观点为可怕的异端思想,法令汇编中对那些贬低基督本性的人也有严厉的惩罚规定。终其一生,牛顿一直都在掩盖自己的宗教思想,只向两三个知名的支持者透露过。

牛顿早期的许多笔记都流露出一些反天主教的痕迹,而这对当时的剑桥学生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反对天主教教义是可以接受的,但牛顿视基督低上帝一等的思想却是不可接受的。在早期,牛顿逐渐相信经文中的大量证据表明,基督并不等同于圣父,而要低圣父一等。那些支持三位一体的经文要么是插入《圣经》中的腐败言辞,要么是对经文“牵强附会”的误读。在《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