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无神论 [0]

By Root 862 0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Julian Baggini, 2003

Atheism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3.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SAR,

Macau SAR and Taiwan, 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18 by Yilin Press, 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10-2011-716号


书  名 无神论


作  者 【英】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


译  者 付满


责任编辑 许昆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70903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什么是无神论?

第二章 论证无神论

第三章 无神论伦理

第四章 意义与目的

第五章 历史上的无神论

第六章 反对宗教?

第七章 结语

注释

序言

陈嘉映

作者说,他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要为无神论的肯定性提供论证”。作者是西方人,是广义的“基督教世界”中人,在那里,过去很多很多个世纪,所有人都信仰上帝,今天,很多人不那么信了,或根本不信了,但愿意说自己是“无神论者”的,仍然不多。所以作者要提供论证,为无神论辩护。

大多数中国人不信上帝,似乎没必要为无神论做辩护。不过,作者提供的论证,涉及很多有意思的问题,例如帕斯卡赌注问题(帕斯卡说,即使我们无法确定上帝是否存在,我们最好也相信上帝存在,因为不相信的风险要比相信的风险大得多)。再例如,无神论本身是不是信仰?宗教跟道德是什么关系?什么能够充当有效的证据?这些都是一般的“哲学问题”。作者的论证有助于澄清一些常见的误解。

就拿宗教跟道德的关系来说吧。很多人叹息当今中国人道德败坏,叹息之际加一句,中国人没有信仰嘛,好像中国人若信上某种宗教,道德水准就能得到提升。作者的主张则是,宗教和道德是两码事。很多人听来会觉得这个主张相当激进,但我是一直同意作者的。要说宗教信仰,十字军骑士信仰坚定,IS圣战战士信仰坚定,要举宗教之外的例子,那就举纳粹吧。我当然不是说,有信仰都会成为纳粹或者自杀式袭击者,我只是说,信仰不一定能带来更高的道德——除非你认为最高的道德本来就是坚定的信仰。我不知道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与半个世纪前相比低了多少,但若当今的道德水准偏低,毛病不一定出在信仰不信仰上,救治之方未见得是让信仰坚定起来,更不是让信仰狂热

起来。

再说说“无神论”这个词吧。上面说到,在西方,人们多半不愿意自称“无神论者”。这是因为,atheist从构词上就带着否定性的前缀a-。“无神论者”有强烈的针对性,似乎他蔑视宗教,敌视宗教。在通常语义里,还有否定道德、否定人生的意义之类的意涵。作者为无神论辩护,自然要辩明,把这些意涵加在“无神论者”头上是不公正的。不信仰哪种成建制的宗教,不一定要去敌视宗教,更无关乎道德不道德。只不过,语词的意涵多半不是经由一番理性辩证就能够改变的。我就一直不愿自称无神论者,但在这个上下文中也的确不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反正,我不反对宗教——除非这种宗教鼓励杀人放火,而且,我一贯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惟当人这种动物能够抬起头来仰望什么,他才成为人。

本书篇幅不大,写得平白易懂,不需要先做导读。受命写序,就写以上几句吧。

前言

非常有幸能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品质优秀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撰写本书。我的目标是使本书有可读性和趣味性,避免枯燥的学术讲解,同时努力保持知识上的高度严谨和完整,使之与丛书的精神气质相一致。我是否做到了这些,只有让他人去评判。

为了不使本书陷入学术式的乏味,我在撰写过程中没有遵循严格的引用和脚注学术规范。取而代之的是,我在本书末尾附上了主要的资料来源,并为深入阅读给出了建议。我希望,这些内容足以向那些为本书提供思想源泉的诸位作者和思想家表达感谢。

本书面向各类读者,包括希望了解无神论系统性论证和解释的无神论者、认为自己事实上可能是无神论者的不可知论者,以及那些真诚期望理解无神论的宗教信徒。我的指导思路是,写出一本能够帮助无神论者组织自己的思想,并能够让他们随后作为礼物送给朋友,解释其信仰的书。

本书的完成有赖很多人的功劳,我对他们表示感谢。玛丽莲·梅森最早提议我尝试写这本书,谢利·考克斯完成了本书的合同工作,凯瑟琳·里夫和艾玛·西蒙斯从头到尾参与了本书的出版工作。特别要提及的是玛莎·菲利翁,她为本书倒数第二稿的繁文赘语做了修改。人文哲学家协会的同事们使我加深了对近些年兴起的实证无神论的理解。我还要感谢戴维·纳什和罗杰·格里芬,他们为“历史上的无神论”那一章提供了阅读意见。

第一章 什么是无神论?

黑暗经历?

我小时候上的是罗马天主教小学。如果我可以讲述一些被修女们殴打和在圣器室被好色的神父摸来摸去的故事,这会对战斗无神论的事业有所帮助,但这些耸人听闻的故事都不是真的。相反,我成长的宗教环境称得上文雅和善。我的父母都不是狂热的《圣经》信徒,我的老师也都很善良。我并不觉得那所学校实行的温和说教给我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在那里,信仰的灌输靠的是不断重复和加强,而不是赤裸裸的强迫。事实上,就很多方面来说,教会给我的影响都很微小。我转到一所非天主教中学后很快转向了循道公会,而到离开学校时,我完全放弃了宗教信仰。我成了一名无神论者,一个认为世界上没有上帝或诸神的人。

但即便是这种温和的宗教养成也有着长期的影响。当我还在念小学时,“无神论者”这个词都会引起一些阴森、邪恶、危险的黑暗印象。信仰上帝,遵从他的旨意,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善的基本要素,因此,任何抛弃上帝的观念从定义上说都与善相违背。而无神论者就只能属于黑暗的一面。

当然,我现在不会相信任何组成这种有关无神论及其危害的悲观认识的看法。善与信仰上帝,对我来说,完全是两回事。无神论,按照正确的理解,是一种正面的世界观(positive world view)。但每当我想起“无神论者”这个单词时,天主教导师给它抹上的黑色污点仍然残留。在情感上,他们成功地把无神论与阴森、负面和邪恶联系在一起。这个污点现在仅仅是一种残留,在我有意识的思维中几乎不可察觉。但它却无法根除,我的注意力有时会不自觉地转向它,就像眼睛转向很难察觉到的瑕疵,这种瑕疵一旦被发现,就不会被忘记。

我的经历也许与众不同,其中的细节也许很少人能产生共鸣。然而,我相信我的经历中有一个方面对大众有共通性。我们人类经常宣称,是我们的思考能力把我们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我们是智人,即会思考的人科动物,思维的能力是人类最独特、最高级的属性。但我们并非完完全全是理性的。这不仅体现在我们经常为不理性或非理性的力量和欲望所左右,还体现在我们的思考本身也充满了情感因素。这些情感塑造了我们的思维,而通常我们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我提醒这个事实的原因在于,本书讨论的几乎全都是无神论的理性依据。这样做并不为过。我们对任何观点的说明,最好的方法总是诉诸可能赢得最广泛支持的理性和论证。不过我也知道,我们进行这种理性讨论时并非没有先入为主的意见,并非抱有完全开放的心态。我们总是带着偏见、恐惧和坚持。其中一些情感没有理性基础,这使得它们有些无法在理性论证下进行探讨。对于无神论的讨论也是如此,几乎没有读者会持完全中立的态度。我猜测,很多读者,甚至是那些不信教的读者,对无神论的负面联想也要多过正面联想。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样的联想会干扰我们进行清晰的思考,导致我们在没有扎实根据的情况下做出预先判断,抛弃理性论证。如果你对无神论者的认识根深蒂固,认为他们是可怜的、悲观的非道德主义者,那么支持相反观点的理性论证可能会遇到严重的心理排斥。

这些情感可能对我们有很牢固的控制,我们不可能仅凭意志力就摆脱它们。但我们可以试着增强对这些情感的意识,并对它们进行弥补。在本书中,我试图说明的是,无神论在很多方面与人们想的不同。为了使这个讨论尽可能公平,我想请大家努力抛开对无神论先入为主的黑暗观点,试着按论据本身的价值进行评判。

定义无神论

无神论事实上极容易定义:这是一种认为不存在上帝或诸神的思想。(下文中我只谈论对上帝的信仰,但本书的论证既适用于单一神论,也适用于多神论。)然而,很多人认为无神论者的观点是,既不存在上帝,也不存在道德;或既不存在上帝,也不存在生命的意义;或既不存在上帝,也不存在人类的善。我们之后会看到,没有什么阻止无神论者相信道德、生命的意义或人类的善。仅仅在谈论有关上帝的信仰时,无神论才具有内在的否定性。对于生活的其他方面,无神论与其他思想一样,都可以是一种肯定性的观点。

不过,有一个方面无神论的否定性超越了上帝的存在这个论题。无神论者抛弃对上帝的信仰,这通常伴随着对任何超自然现实或超验现实的更广泛摒弃。例如,无神论者通常不会相信存在永恒的灵魂、逝后之世[1]、鬼神或超自然力量。虽然严格说来,相信这些并不妨碍无神论者成为无神论者,但无神论赖以维系的论据和观点自然地倾向于排除相信超自然或超验的观点,其中的原因我们后面会讨论到。

无神论不仅与有神论以及其他形式的上帝信仰相对,也与不可知论,即一种在信

Return Main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