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政治的历史与边界 [17]
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政治中出现的这些特点来了解穷人和不能自立者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他们是政府积聚权力的工具,政府用这权力统治所有的人,包括不能自立的人和能够自立的人。政治道德主义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假设是,每个人都是不能自立而又愚蠢的。如果完美的社会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的话,这个假设就是最保险的了。道德和文雅是完美社会很不牢靠的支柱,因为人的行为方式经常是不道德、不文明的。然而新型政治不仅包括人的行为,人们的性格也是必须改变的一个方面,尤其是那些被看作压迫阶层的群体。男人不得再表现自己的“男子汉派头”,老板们不要那么“刻薄”,异性恋者必须放弃在恋爱观和家庭观方面的“特权”,白人必须更体贴黑人,等等。根据所有西方国家医疗卫生当局的要求,人们不得长得过于肥胖,不得损害自己的健康,不得酗酒成瘾。
总而言之,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来说,它的形式越被理论化,政治问题就越容易被重新解释成管理上的问题。制定尽量不带压迫意味的法律条文,使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群体能和平共处,这种做法已经被另一种倾向所取代:控制和调整各个群体互相之间的看法和态度,指望这样能最终带来和谐。换言之,在这种新型社会里,人类成了可以由最新的道德观念塑造的材料。
过去的回音总能给我们以启迪。古罗马人总喜欢问:Cui bono——谁得到了好处?在一个奉行平等主义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或许只有掌控这种平等的人除外。当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有些人的工作将是无止境的,但却并非徒劳无益的——他们的职责是为人间游戏制定出越来越详细的规则,他们要裁决人们的纠纷,向无知的人们传授公正的社会要求公民掌握的思想。那时政治将会消亡,但一切都会变成政治。
在本导论行将结束之时,我列举了一种政治理论作为例证。这理论可能会引起争议,甚至可能引起一点愤慨。如果真的产生了这种效果,那就成功地显示了我们所研究的政治这个多面体的又一个方面。再见。
注释
前言
[1] 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本书注释除特别注明外,均由译者添加
[2] 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
[3] 英文为sensa,是经验主义学派使用的哲学名称。这一学派认为,经感官获得的知觉元素构成了人的认识。
第一章
[1] 哈伦·拉施德(766—809),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统治者,以残暴和骄奢淫逸闻名。
[2] 见《圣经·旧约·列王纪》。
[3] 作者有意区分专制(despotism)和政治(politics)这两个概念。政治专指以古希腊传统为代表的治理方式,所以政治体制中不包括专制政体。因此,本章标题中说“政治中没有专制者的位置”。实际上,本书中的“政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政治即此章所说的与专制相对的政治;广义的政治指所有的政治,专制主义自然也包括在内。
[4] 伯里克利(前495—前429),古希腊政治家。
[5] 克伦威尔(1599—1658),曾领军推翻英王查理一世的统治,成为共和国的首脑,称“护国公”。
[6] 此处借用著名英国诗人托马斯·格雷(1716—1771)的抒情诗《墓园挽歌》。卞之琳对这句诗的翻译为“有一位克伦威尔,并不曾害国家流血”。
[7] 马基雅维利(1469—1527),意大利政治家。
第二章
[1] 古代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定下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决定是否将某政治人物予以放逐。
[2] 古希腊的“家庭”由自由人和奴隶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包括三种关系:主奴、夫妇、父子。
[3] 专制和政治的区别参见第一章注。
[4] constitution兼有“宪法”和“政体”两种含义。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constitution指与东方专制体制不同的那些政体,此处暂译为“宪制”,一般情况下译为“政体”。
[5] 亦称僭政。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译本(吴寿彭译,1983年商务版)注:希腊各邦的僭政兴于公元前7世纪,僭主大都出身贵胄,利用平民摧毁氏族长老领导,纂夺王位,独揽统治大权。
第三章
[1] 原文为拉丁语。
[2] 查理曼大帝于公元800至814年为西罗马帝国皇帝。
[3] 传说中的古罗马烈女。——编者注
[4] 原文rex sacrorum,意为“管理圣事之王”,暂译“教王”。
第四章
[1] 该词除了个人自由外,还有民族自主、民族独立等含义。
[2] 中世纪欧洲的一种爱情风尚和爱情观,指骑士式的对贵妇人(常是已婚者)的爱恋像臣子忠诚于君主。这种爱近于宗教狂热,首先见于12世纪普罗旺斯的宫廷行吟诗人的作品,后来传遍欧洲,对西方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 见《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16章18节。
[4] 位于法国沃克吕兹省,1309—1377年为教皇都城,史称阿维尼翁教廷。阿维尼翁当时为罗马教廷藩臣领地,阿维尼翁教廷中法兰西人占绝对优势。
第五章
[1] 玛丽女王(1542—1587),按其血统应是英国王位的第二继承人。天主教徒企图推翻信奉新教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玛丽女王身上。玛丽被伊丽莎白囚禁达十八年,最后被处死。
[2] 托马斯·莫尔(1478—1535),《乌托邦》的作者。任英国内阁大臣时因对英王亨利八世离婚持异议被诬陷入狱,后被处死。
[3] 安妮·博林(1507—1536),英王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被贵族法庭判罪并处斩。安妮·博林被认为是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4] 简·格雷郡主(1537—1554),爱德华六世指定她为王位继承人,后被人夺位,并遭斩首。
[5] 埃塞克斯(1567—1601),伊丽莎白一世的表弟和宠臣,因发动叛乱被处死。
[6] 指以国家利益为理由进行辩护,也可译为“政府的理由”。
[7] 指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的政治秩序。
[8]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的政治学著作。利维坦本是《圣经》中提及的海中巨兽,霍布斯用它来比喻君主专制的国家,认为人人服从君主的权力才有可能保障社会的和平与秩序。
[9] 原文含有君王的权力、最高统治者权力等义,通常译为“主权”,见后文。
[10] 柯克(1552—1634)在任首席法官期间为悍卫普通法而不惜触怒英王詹姆斯一世。
[11] 英王查理一世(1600—1649)独断专行,曾两次解散国会。
[12] 1793年成立,有九至十二名成员,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权力极大的政治机构。1795年解散。
[13] 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认为在民主社会里国家代表人民的共同意志。
第六章
[1] ship of state与body politic在英文里都是“国家”的同义词,但却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国家。
[2] 原文为political associations,暂译为“政治组合体”。
[3] 普卢塔克(46—125),古罗马作家。
[4] 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意大利神学家、诗人。
[5]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经济学家。
[6] 古希腊“家庭”的概念参见第二章。
[7] 托马斯·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1798年发表著名的《人口论》。
[8] 原文为association,意为“联合”“交往”“社团”等,作者用它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组合、交往的方式,所以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等都是一种“组合”。以下译为“组合”或“组合关系”。
[9] 马志尼(1805—1872),意大利革命家,青年意大利党创始人。
[10] 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第二十八任美国总统。
[11] 西班牙山地民族。
[12] 法国布列塔尼地区居民。
[1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第七章
[1] 克洛维(466—511),法兰克王国创立者。
[2] 克劳塞维茨(1780—1831),普鲁士人,著名军事理论家,《战争论》的作者。
[3] 黎塞留(1585—1642),法国主教、政治家。
[4] 即reason of state,亦译为“执政者的理由”,参见第五章注。
[5] 加富尔侯爵(1810—1861),意大利王国第一任首相。
[6] 当甘公爵(1772—1804),法国波旁公爵之子,大革命后流亡国外。
[7] 塔列朗(1754—1838),法国政治家、外交家。
[8] 贝特曼·霍尔韦格(1856—192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帝国第一任首相。
第八章
[1] 原文为political scientist,通常译为“政治学家”。本章强调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研究政治学,所以有时译为“政治科学家”。
[2] 一种游戏,棋盘上画有毒蛇和梯子,逢梯子可前进,遇毒蛇则止步。
[3] 约翰·罗尔斯(1921—200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他的《正义论》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法学、道德哲学著作之一。这本书的副标题是Justice as Fairness,意即“justice当作正义来讲”。英文justice有“司法”“公正”等含义,而其他语言的文字包括中文却并非如此,所以这个副标题很难翻译。这本书目前的中文译本就没有译出原著的副标题。
[4] 克莱门特·艾德礼(1883—1967),曾任英国首相。
[5] 西方大众传播领域新出现的词,指大众媒介对政治家言行的报道中最能表达其政见也最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片段,通常只持续十几秒钟。
第九章
[1] 吉尔伯特(1836—1911),英国词作家,以善写幽默打油诗闻名。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