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性存在 [19]

By Root 1276 0
从维多利亚时期起,人们用“俄南之罪”代指手淫及中断性交的行为。

[14]达尔文于1871年所创立的学说。他认为,鹿的角、鸟的美羽夸耀行为和鸣声、狮子的鬃毛、男性的胡须等的起源用普通的自然选择是难以说明的,这些性状是为了向异性显示魅力,是在异性选择配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达尔文称此为性选择。

[15]指女性采取男性角色,与其他女性性交的女同性恋行为。

[16]以古希腊抒情女诗人萨福的名字命名。萨福被认为是女同性恋者。

[17]1967年春假到10月间,10万名年轻人在美国旧金山海蒂—阿什博雷街区和金门公园聚集,号召以迷幻药反叛现行社会体系,抗议越战,喊出“要做爱不要作战”的口号。运动于夏季达到高潮,将嬉皮士反传统运动推向了公众视野,后被称为“爱之夏”。

[18]即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指那些个案价值超越本案当事人的直接诉求,能够对类似案件,对立法、司法完善和社会管理制度的改进,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转变产生较大促进作用的个案。

[20]以法律形式认可的类似于婚姻的伴侣关系。最初于1989年在丹麦实行,之后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新增类似立法认可同性伴侣之间的关系,以为其权利提供保障。在一些国家,民事伴侣关系也适用于异性伴侣。

[21]曾用作对同性恋者的蔑称。

[22]通常是指较男性化的女同性恋者,以往是恐惧同性恋者的人用来侮辱女同性恋者的称呼,现在女同性恋者也会戏谑地用这个词来称呼自己。

[23]历史上homosexual一词指同性恋者时往往带有贬义,暗示一种精神疾病。20世纪中期之后人们开始用gay这一更加正面的词来称呼男女同性恋者,尤其是男同性恋者。

[24]最早致力于维护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与跨性别者权益的组织,1946年成立于荷兰,成立时采用“文化与休闲中心”的名字掩饰其真实的目的。

[25]该组织的名称源于《比利提斯之歌》(1894年),作者皮埃尔·路易胥弋仿造希腊女诗人萨福的风格创作了146篇优美的散文诗,描述了比利提斯从纯情少女,到美艳的同性恋者与知名神女,再到最后的垂暮的过程。

[26]玛丽安·马丁戴尔是英国作家,她以“马丁戴尔小姐”的名字成为了成员全部是女性的亚文化组织“阿里斯特莎女性帝国”的代言人。

[27]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中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出现的宗教派别,宣扬女神崇拜。

[28]由苏萨娜·布达佩斯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创立,宣扬单一女神崇拜的、平等主义的、女性家长制的女权主义。

[29]一种在英国和美国盛行的、新兴的、多神论的、以巫术为基础的宗教。威卡教一词来源于Witchcraft(巫术)的缩写。该教使用一个圆圈内的五角星作为标志。

[30]凯特·伯恩斯坦出生时是男性,后于1986年接受了变性手术成为了女性。

[31]《圣经》中的罪恶之城。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