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性存在 [0]

By Root 1260 0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Véronique Mottier

Sexuality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8.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SAR, Macau SAR and Taiwan, 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15 by Yilin Press, 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10—2011—716号


书名 性存在


作者 【英】韦罗妮克·莫捷


译者 刘露


责任编辑 於梅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54088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版权信息

致谢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性存在之前

第二章 性存在概念的产生

第三章 贞女抑或荡妇?女权主义的性存在批评

第四章 卧室里的国家

第五章 性的未来

注释

致谢

1999年至2008年期间,我曾在剑桥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系和性别研究中心开设了“性存在与社会排斥”、“性存在与亲密关系的活力”和“性别、性存在与国家”系列讲座,本书中的部分内容最初就是在这一系列讲座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非常感谢学生和其他听众,他们对讲座进行了深入提问并提供了反馈。我之前的一些研究也为这本书奠定了基础,这些研究得到了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基金号为61-66003.01和3346-61710.00)的资助。我还要感谢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和洛桑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提供的制度性支持。

以下人士均对本书提出过有益的评论和建议,在此一一表示感谢:马克斯·伯格曼、露西·布兰德、泰瑞尔·卡弗、克莱尔·钱布斯、贾姬·克拉克森、约翰·康沃尔、克里斯汀·德尔菲、丽贝卡·弗莱明、彼得·加恩希、娜塔莉亚·格罗泰提、安东尼·吉登斯、西蒙·戈德希尔、吉奥夫·哈克特、蒂姆·詹金斯、盖瑞·科恩斯、邓肯·凯利、费丽帕·莱文、茱莉亚·米切尔、海伦·莫拉尔斯、马汀·莫莱特、伊尔加·莫捷、亚尼斯·帕帕丹尼尔、帕特里西亚·鲁、鲁伯特·卢梭、詹妮特·索斯凯斯、伯纳德·伍塔、汉斯·维金卡兹。我还要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詹姆斯·汤普森、安德莉亚·基根和玛莎·菲利翁,他们的建议和支持促成了本研究。同样感谢奥拉夫·亨里克森—贝尔和阿莱森·西尔弗伍德对本书进行审稿。当然,在这样一个充满争论的领域,以上人士的观点未必都能在本书中有所体现。最后,非常感谢我的丈夫詹姆斯·克拉克森,他为我提供的学术和其他方面的帮助不胜枚举。

序言

李银河


这是一部全面论述西方性存在状况及其历史演变的学术专著。它用丰富的史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西方社会中性存在状况的演变的瑰丽画卷,使得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看到了西方性文化的变迁,其中有许多振聋发聩的细节,颠覆了人们对许多问题的惯常看法与惯性思维。例如:在古希腊,人们对男性“性侵入”的看法和对成年男性公民与少年、女人以及奴隶的性关系的看法;肇始于19世纪的优生学思潮以及大规模的对低智人群施行绝育手术的做法;萨特、波伏娃、福柯等人联署的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自愿的性关系合法化的呼吁;酷儿群体、理论以及潮流的形成等等。这其中的许多事情都是我们以前闻所未闻的,甚至会觉得匪夷所思的。这些史实都被作者在这部研究专著中娓娓道来,令人在震惊之余,不得不深思西方性存在历史变迁背后的逻辑和动因。

现代西方在性领域发生了三大转变:第一是性的世俗化,性与宗教价值观相分离。第二是性的自由化,人们对计划生育、人工流产、离婚、婚前性行为、同居和同性恋有了更高的接受程度。第三是人际关系模式的改变导致了家庭的危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结婚率从瑞典和丹麦开始下降,波及英国,70年代传到美国和西德,再后来是法国,同居率和离婚率上升。三分之一的婚姻以离婚告终。世界进入艾滋病时代以来,性领域又出现了第四个趋势,那就是性欲望的丧失。丧失欲望被称为20世纪90年代的疾病。调查表明,在过去的20年间,性欲望丧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以美国为例,这一趋势影响到35%的美国女性和16%的美国男性。可以说,性规范的发展趋势总的看来是越来越多元,性道德的约束也越来越宽松。

在我看来,本书最为激动人心的是展示了西方社会中性发展的多元论趋势。性的多元论日益被西方和全世界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性的多元论主张按性欲自身的感觉来表达,拒绝任何单一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它的核心原则认为,差异是健康的和自然的,而不是病态的、邪恶的或者是政治上不正确的。

传统的性学大都以一元论为基调,以异性恋的阴茎阴道交为自然的性行为,而将所有其他的性行为都视为不成熟的、辅助的,或者是“真正的性行为”的替代行为。婚前的爱抚和手淫的重要性仅仅在于它们是辅助异性性交这一目的的手段。马斯特斯和约翰逊虽然承认女性通过手淫更容易获得快感,但仍然认为它是在异性恋接触受到限制或无法实现时的替代活动,只不过是“退而求其次”的行为。这种性的一元论的理论背景仍没有脱离基督教性文化的以生殖为性的唯一合法功能的窠臼。大多数性学家全都把异性恋插入式性交放在首位。他们往往认为,只有这一性行为模式具有生理学的基础,性最终的功能是生殖功能。

与此相反,性的多元论表达了人对性活动的丰富多彩的需求,它不断地拒绝被分类定型,不断地脱离所有的特殊认知和固定事实。反对对性活动的分类定型是一个自由对禁制的反叛,它反对将性行为正规化和日常生活化,分类加以控制或者禁制。性的多元论的理论基础来自性欲的多元和性快乐的多元,来自性实践的无限可塑性。性的多元论告诉我们,人类的性欲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许多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是好的,每一个人和所有的人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是好的。性的多元论的中心思想是对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不同的做人方式以及对每个人追求自我目标的尊重,是对各种价值观的兼收并蓄的宽容态度。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和文化变迁,性的多元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接受。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希望它也能逐步为中国人接受,它将为我们带来一个自由、民主和健康的多元文化的新时代。

2015年5月7日

引言

引言现代世界中,性无处不在。我们周围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性爱专栏、社会名流、知心大姐、谈话秀节目、电视布道家、心理治疗师、各种男性和女性杂志以及自助类的书籍,都纷纷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履行性这一亲密关系。还有人利用与性有关的意象,向我们推销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商品,如汽车和衣服,或者推销性本身;同时,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从互联网上找到各种性工具、色情制品和潜在的性伴侣——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现代世界中,到处都有人给自己贴上身份标签: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异性恋者、双性恋者、双性恋好奇者[1]、裸露癖者、性服从者、女性施虐狂者、摇摆者(交换性伴侣的人)、转向者(从同性恋变为异性恋或由异性恋变为同性恋的人)、交易者(和异性恋男人发生性关系的同性恋男人)、童贞再生者(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童贞但又发誓在婚前戒绝一切性行为的人)、恋残障癖者(受到截肢者性吸引的人)、嗜兽装癖者(也叫嗜毛皮癖者,指那些喜欢穿兽皮衣服并从中获得性快感的人)或喂养癖者(过度喂养自己肥胖的性伴侣的人)。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即我们想利用这些分类来弄清我们自己是谁:我们对自己的定位,部分是通过我们对自己性存在[2]特点的定义来实现的。我们又是怎样认识到性对我们的身份的重要性的?我们在本书中将会看到,将“性存在”理解为人们体验自己的身体、快乐和欲望的方式,并将其和性身份联系起来,这是近代以来才有的现象,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才开始出现。这并不是说人们在近代之前就没有性方面的活动,而是说过去人们理解自己性经验的方式和现代社会理解性的方式截然不同。

性是一个文化客体。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不同,不能单单被认为是生物因素上的区别,而是要更多地借助“性别”的概念来理解,而性别这一概念又蕴含了各种不同的社会赋予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社会含义。同样,性也不是一种纯自然的、生物的、无差别的经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时代对于性经验的理解千差万别。性的概念由社会和政治力量所塑造,又与围绕阶级、种族,特别是性别的权力关系紧密相连。实际上,本书就是要阐明:性、性别和性存在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性存在的文化理解,是基于不同时期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标准范式,即男人和女人“得体”的行为方式而形成的。

在这一基础之上,本书将探寻现代社会性存在问题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以及围绕性问题的种种斗争。本书主要的研究范围是西方,当然也不仅限于西方。研究的主要着眼点,不是人们具体的性行为,而是将性存在作为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第一章分析了历史上的人们对于性的看法,集中阐述了古代社会和基督教对于性的观点。第二章分析了近现代社会关于性存在模型的理论、论争和争议。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围绕性存在是社会和政治斗争的舞台这一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其主要着眼点是“自下而上”的女权主义性批评的挑战(第三章)、“自上而下”的国家对于性的调节规范(第四章),以及同性恋政治、宗教激进运动和性的未来(第五章)。

第一章 性存在之前

雄狮不会爱慕自己的同性,因为它们不懂哲学。

假托琉善[3]之名者,约公元4世纪。


柏拉图的《会饮篇》中提到,

Return Main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