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康德 [2]

By Root 1095 0
利益、强势压人以及功名之心都从未丝毫攫走他拓展和阐明真理的心力。他鼓励人们去独立思考,即使强迫他们也不失温和:他绝对没有钳制他人的本性。这个人就是伊曼纽尔·康德,我都是怀着不尽的感恩之情和崇敬之情称呼这个名字的;每当我回想起他的形象时都会感到心情愉悦。

康德的大学教职要求授课内容覆盖哲学的方方面面,他多年来的知识生活都被教学工作以及出版未阐述充分的书籍和论文所占去。他的伟大作品、第一部主要出版物《纯粹理性批判》是在1781年面世的,当时康德五十七岁。他在给摩西·门德尔松的一封信中就这本书写道:“虽然这本书是十二年思考的结果,它其实是急就章,大约花了四到五个月就完成了;对它的内容我倒是极为用心,却没有太在意它的风格以及理解方面的难度。”(《康德哲学通信:1759—1799》,105—106)为了降低《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在理解上的难度,他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名为《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其中有机智的辩论,也有对《纯粹理性批判》中最令人气恼的段落晦涩不明的缩写。在1787年出第二版《纯粹理性批判》的时候,康德重写了最晦涩的部分;由于改写前和改写后的结果没什么两样,评论者一致认为康德著作的晦涩难懂并非源自风格,而是源自思想本身。不过,尽管晦涩难懂,这部著作在整个德语世界还是很快名声大噪,以至于“批判哲学”大行其道,走上了讲堂,同时也受到反对,甚至有时会遭到禁止,其推行者也受到迫害。康德信心大增,于是在1787年提笔给赖因霍尔德(此人曾经为宣扬康德的思想作了不少努力)写信,信中说道:“我向你保证我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的时间越长,我就越不担心有什么矛盾会严重地破坏我的体系。”(《康德哲学通信:1759—1799》,127)康德第一部《批判》的影响由斯达尔夫人公平地总结出来了。在该书第一版出版之后的第三十个年头,她这样写道:“当最后它所包含的思想的宝库被发现的时候,德国轰动了,自那时起,不论文学还是哲学上的成就都源自于这一影响所给予的冲动。”

在写给门德尔松的信中,康德提到在反思的十二年间他几乎没有写任何东西,他早期(“前批判”)的作品并不能吸引研究他的成熟哲学的学者。不过,批判哲学一旦获得了表达,康德就怀着不断增加的信心继续探索它的支脉。《纯粹理性批判》系统地研究了形而上学以及知识论,随后的《实践理性批判》(1788)所关心的是伦理学问题,而《判断力批判》(1790)则主要关心美学问题。很多其他的著作和这些加在一起,连同所谓的贝利纳版作品集,总共有三十二卷。在这些作品中有三部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导论》,已经提到过;《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是在第二部《批判》之前于1785年出版的,颇具说服力地阐述了康德的道德理论;《道德形而上学》是1797年出版的后期作品,包含有康德的政治和法律思想。

腓特烈大帝在位时期柯尼斯堡开一时启蒙之风,康德倍受腓特烈手下大臣的敬重,尤其受到教育大臣冯·策德利茨的敬重。《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就是献给策德利茨的。但在腓特烈·威廉二世登基后,形势陡转。他的大臣沃尔纳权倾一时,1788年负责宗教事务,企图终止宗教宽容。康德所著《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于1793年出版,是以柯尼斯堡哲学协会的名义印刷的,因此打了一个法律擦边球,逃过了审查。沃尔纳大为不悦,以国王的名义给康德写了一封信,命令他进行自我检讨。康德在回信中向国王郑重承诺不参与公开的宗教讨论,不论是以讲座的方式还是写作的方式。国王死后,康德自以为这个承诺就自然地解除了。实际上,这次同当权者的龃龉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康德以自己身为忠实的臣民而感到自豪,尽管他对共和体制不乏同情。他曾经在一位英国人面前慷慨激昂地表达过这种同情,招致了那位英国人向他发出的挑战,要与他决斗。不过他的雄辩口才既化解了挑战,也说服英国人放弃了观点。(这里所说的那位英国人名叫约瑟夫·格林,在柯尼斯堡经商,此后成了康德的至交。)

康德喜欢有女人陪伴左右(条件是她们不要假装读得懂《纯粹理性批判》),他曾经因此两次考虑结婚。不过每一次他都会犹豫很长时间,最后又决定还是不要结婚的好。有一天,他的那位不注重仪表、醉醺醺的男仆身着黄色外套来就餐。康德生气地要求他把外套脱下来卖掉,有什么经济损失他来补偿。他当时才惊讶地知道男仆曾经结过婚,后来成了鳏夫,而当时男仆又要再次结婚,那件黄色外套就是为了结婚买的。康德知道这些后大为吃惊,从此再也不喜欢这个仆人了。令人奇怪的是,他对婚姻不再抱有幻想。尽管他在《道德形而上学》中为这一制度辩护,他还是把婚姻关系描述为两个人为了“相互使用对方的性器官”(《康德哲学通信:1759—1799》,235;《道德形而上学》,277)而达成的协议。不止于此,康德在他早期所写的《关于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1764)一文中雄辩地阐述了两性之间的区别。他强烈反对一种观点,即认为男女共享一种特性,并且单单这一特性就足以决定他们之间的关系特征;相反,他赋予女性以魅力、美丽以及融化心灵的特质,这些特质对他身为其中一员的“崇高”、“有原则性”和“务实”的男性来说却很陌生。康德对女性的这一番描述同他对大自然之美的描述是一致的。首先是大自然激发了他的情感,小时候妈妈为了唤起康德对她所热爱的事物的情感,带他去的地方正是那些自然美景。从他的这些感发中既可能觉察出女性的魅力,也可能觉察出自然美景,它们都是情色的延伸;如果这一切得到更活跃的表达,就很有可能打破我们的理性历史所倚重的常规理念。

图3 柯尼斯堡的旧港口,路德维希·赫尔曼(1812—1881)作品

康德最后一次作正式报告是在1796年。当时他五官功能已经开始衰退,也没有了先前的快乐,取而代之的是忧郁低落。费希特是这样描述的:他似乎是在睡梦中作讲座,突然惊醒后所讲的主题也忘记了大半。他不久就开始老糊涂起来,老朋友也不认识了,连简单的句子都说不完整。他昏睡了过去,于1804年2月12日结束了他无瑕的一生,没有带走生前的智慧才华。他下葬时有很多人从德国各地赶来,整个柯尼斯堡的人也都到场;即便在年迈体弱时,康德也仍然被视为这座城市最伟大的荣耀。他的墓穴坍塌过,在1881年得到了整修。他的遗骸在1924年被移至该市教堂的门廊,门廊庄严肃穆,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1950年,一位不知名的破坏者打开了石棺,让其敞开着。此时,柯尼斯堡已经不再是学术中心了。在受到红军的粗暴毁坏之后,这座城市被并入苏联,并且用斯大林的追随者中为数不多的自然死亡者的名字给它重新命名。一块铜板仍然固定在城堡的墙上,俯视着这位逝者和这座废城。铜板上面写着摘自《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结束部分的一句话:

两件事物充斥着我们的心灵,它们永远历久弥新,不断地加增着敬畏,我们越来越经常对它们进行玄思: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生活在加里宁格勒的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每天都会被提醒存在着这两件事物,如果他们还对其怀着敬意的话。

图4 城堡墙壁上的康德纪念碑

第二章 康德思想的背景

《纯粹理性批判》是现代史上所写下的最为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最难读懂的著作之一。它提出的问题很新奇,包罗万象,所以康德认为很有必要创造一些术语来讨论这些问题。这些术语有一种奇特的美感和吸引力。他的词汇把秩序和关联性强加给传统的哲学问题,体验不到这一秩序和关联性就难以充分欣赏康德的作品。然而,康德思想的主旨是可以用较低层次的习语来表达的,接下来的内容我会尽可能不用他的术语。这项任务并不容易,因为对康德术语的意义没有公认的解释。尽管康德体系的整体画面对评论过它的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他的论点的说服力甚至具体内容却众说纷纭。评论者给出的前提和结论尽管都很清楚,还是无一例外地被指责为遗漏了康德的论点,而唯一可以避免学术指摘的方法就是蹈袭原著用语的诘屈聱牙风格。近年来,遭受这种批评的危险又更多了些。当代的康德研究——尤其是在英国和美国——倾向于认为,康德学术研究的晦涩难懂常常是其混乱不清导致的结果。为了不把混乱归咎于康德,学者们不辞辛苦地从第一部《批判》中生发出或者至少是强加上一套使其明白易懂的阐释。我也会试着这样做,而带给我影响的这些当代研究恕我不能一一致谢。

由阐释《纯粹理性批判》引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希望回答什么问题?康德在第一版的前言里写到:

通过询问这个问题,我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完善。我大胆地主张所有的形而上学问题都已得到解决,或所有的形而上学问题至少解决方法已经提了出来。

(《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序言,xiii)


这种说法代表了第一部《批判》的雄心(尽管不是成就),但康德的动机实际上是一些更为具体的兴趣。如果我们转向历史上康德式观点的先例,就可以从影响过他的哲学论战中,抽取争论的一些主要论题。我们所发现的最重要的内容将是客观知识问题,该问题笛卡尔曾经提出过。我对我自己可以了解很多,并且这种知识常常具有确定性的特征。根据笛卡尔的观点,怀疑我存在是尤其没有道理的。这里,怀疑只不过证实了被怀疑的对象。我思故我在。在这种情况下,我至少拥有客观知识。我的存在这个事实是一个客观事实;它是关于这个世界的事实,而不仅仅是关于某个人的感知。不管这个世界包含什么,它都包含了一个思维着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我。康德的同时代人利希滕贝格指出,笛卡尔不应该得出这种结论。“我思”表明存在一种思想,但是并不表示有一个我去思考。康德同样不满意笛卡尔的观点,按照从这些观点中推出的灵魂理论,他认为自我知识的确定性受到了错误描述。的确,不论我对这个世界有多么地怀疑,我都不可能把这种怀疑延伸到主观领域(意识领域):所以我能够直接确定自己当下的精神状态。但是我无法直接确定我是什么,或者确定实际上是否存在一个这些状态所归属的“我”。这些进一步的命题必须通过某种观点来建立,而那样的观点还有待发现。

图5 《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

这种直接而又确定的知识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我当下精神状态的区别性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