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康德 [0]
Copyright © Roger Scruton 2001
Kant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1.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excluding Hong Kong SAR,Macau SAR and Taiwan,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 2013by Yilin Press,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07-046号
书名 康德(中文版)
作者 【英】罗杰·斯克鲁顿
译者 刘华文
责任编辑 何本国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29703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修订版序
第一版前言
缩略语
第一章 生平、著作与性格
第二章 康德思想的背景
第三章 先验演绎
第四章 幻相的逻辑
第五章 绝对律令
第六章 美与设计
第七章 启蒙与律法
第八章 先验哲学
编者说明
注释
序言
周文彰
一部赫然以《康德》作标题,用意明显在于全面评介康德的著作,区区只七万余字,能够说明问题么?熟悉西方思想史的读者都知道,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大师,在其长达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著述甚丰,卷帙浩繁。柏林科学院(原普鲁士皇家科学院)1902年起编辑的《康德全集》,截至1978年,已续至28卷。单是一部《纯粹理性批判》,后人出乎的研究著作,动辄就是洋洋几十万言,部头之巨,令人咋舌。
的确,英国学者罗杰·斯克鲁顿的这本书有它的特定论域。康德一生学术活动以1770年的教授就职论文为界,此前为“前批判时期”,此后为“批判时期”,而本书只述及“批判时期”。康德著作的内容涉及哲学(包括伦理学、美学)、逻辑学、人类学、教育学、法学、神学、自然地理、理论物理、数学、矿物学、力学等等,而本书只述及“批判时期”的哲学。不消说,指望通过本书来完整地了解康德,无疑是要失望的。
然而,这正是这本小书值得译介的原因所在。康德虽在众多领域都有其独特贡献,但使康德成其为康德的,正是他的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康德的思想就是哲学,没有哲学就没有康德。而在其哲学中能使终身未离开过出生地柯尼斯堡的康德的名字越出国界、震撼欧洲、影响日后学院学术和公众意识的,正是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这三大《批判》为标志的“批判哲学”。没有“批判哲学”,就没有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马克思,我们亦很难断定当代西方哲学会是现在这般的格局——几乎当代西方所有哲学流派都与康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这种联系是继承性的还是论战性的。[1]应该承认,《康德》作者抓住三大《批判》,的确是高屋建瓴地切准了康德。作者用两章篇幅介绍了康德的生平著作和思想背景之后,第三、四章评述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认识(真)学说,第五章评述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的道德(善)学说,第六章评述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美)学说,最后一章简述了康德哲学的评价问题及康德对后世的影响。本书以清晰、简洁的语言(虽然如此,但仍不那么好读,这是由研究对象本身决定的),考察了康德与莱布尼茨和休谟的关系、以及康德建立一种既非唯理论又非经验论但却能显示人类理智界限的哲学的企图:阐释了康德哲学的许多重要概念和基本思想,论述了康德对于艺术哲学的极富创造性但却是被人们低估了的贡献;作者强调康德的道德学说、审美学说与它们建立其上的形而上学基础之间的连续性。庞大的“批判哲学”体系就这样用寥寥数万言表述出来,本身就值得称道,因为把康德哲学通俗化、浓缩化,历来被康德研究家们视为颇伤脑筋的难题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小书无论对于初次涉猎康德哲学的新手,还是对于造诣颇深的康德专家,都将不枉一读。
不过,我倒想指出,任何一种思想史研究都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相互作用的“对话”过程,研究成果与其说是一种客观评述,倒不如说是研究者自己的一种主观理解。本书也不例外。这是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况且,康德哲学是一个各种矛盾水乳交融的思想迷宫,而这些充满矛盾的思想又是通过晦涩艰深的文字表达的。思想本身的深邃与矛盾,加上语言表述上的晦涩与艰深,自然造成了无数难以廓清的理论疑窦,从而也给研究家们留下了无限多样的活动空间,有多少个研究者,就有多少个康德。毫无疑问,这也决定了康德研究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课题。看来,我们对康德的许多传统理解需要加以冷静地反思。无疑,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和联想。比如,就康德的现象和本体这对最重要也最难把握的范畴来说,我们通常是按辩证法的现象和本质的范畴理解的,并断言康德认为只能认识现象,本质不可知。康德也确有不少含混的界说和使用。对此,作者作了细心的考察和分析,按照这种分析的提示重新研究,可以发现,康德的现象实际上指表现自身的东西,真正显露的东西,从日常用品到基本粒子、遥远天体,都是现象,现象才是科学的对象,而一切现象都是实在的,可知的。本体不是一个对象概念,而是一个否定性概念、限制性概念,其职责是限制对象的范畴,约束感情的虚夸,提醒我们科学研究永远不会终止。它不是说存在第二个更高级的叫做本体的对象,科学不敢问津,唯靠启示才能把握。因此,康德没有给科学设置障碍。他说明的是,科学的合法领域是对象领域,而一切对象都是有条件的、现象的。如果是这样,康德关于“我觉得有必要否定知识,以便给信仰留下地盘”那个著名宣言就要重新评价了。事实上,海外学者早已提出,这里的知识是超出经验之外的知识,这里的信仰是“导向哲学洞见之理性中的信仰”,而非宗教信仰。[2]
又如,如何评价康德的哲学革命?作者对康德美学理论的重视,不禁使我想起几年前读过的一篇短文[3],文章认为,在认识论和道德哲学中,康德的革命是保守的。这个革命不是改变他那个时代的科学与道德,而是为现存的科学和道德进行新的革命的论证。只有美学革命是彻底的,这个革命彻底舍弃了他那个时代的艺术思想,把艺术从所有非艺术的条件和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而为下一世纪的艺术发展开辟了道路。在我们历来重视康德的认识论革命而低估其美学革命的特定背景下,上述观点不免有点耸人听闻,但却也发人深省:康德的美学理论的恰当位置到底在哪里?
以上文字仅是我同本书“对话”后的随感断想,读者以为然否?还是请读一读这本书吧!
修订版序
我在修订这本简明读本的时候参考了近期的研究成果,对无论是第一手资料还是第二手资料都尽量提供更为可靠的指南。我还在自认为不准确或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对文本进行了修改,并且新增一章来探讨康德的政治哲学——该主题自本书问世以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对康德所作的阐释绝不是唯一的一种。在变得愈加复杂的争议中我只能支持其中的一方。在延伸阅读指南中我列出了一些书目,这些书将会帮助修正这本小册子不可避免地所带有的片面性。
2001年1月于马姆斯伯里
第一版前言
我试图用现代语言表达康德的思想,同时尽可能不预设阅读对象拥有哲学知识。康德是最为晦涩难懂的现代哲学家之一,我并不指望能让一般读者都能读懂他思想中的每个方面。他的思想的每个方面是不是有任何一个人甚至康德本人能够理解,这一点尚不清楚。鉴于康德哲学如此这般的深度和复杂性,只有浸淫其中才会理解那些问题的重要性和那些答案的想象力。康德期望划下人类知识的界限,感觉自己是被迫要超越这些界限。所以,如果为了欣赏康德的视域而不得不将这个小册子读上不止一遍,读者也会感到很正常。分享他的视域就是亲眼目睹一个转化的世界;获得这个视域不可能依靠一日之功。
这本书的初稿是在布拉格写就的。我感谢拉吉斯拉夫·海达内克,不仅是因为他邀请我在他的讨论会上讲绝对律令这个问题,还因为他是服从这一律令的榜样。让我受益匪浅的有鲁比·米格、马克·普拉茨以及多萝西·埃金顿,他们对后来的书稿提出了意见;还有伦敦大学我教过的学生们,他们在过去的十年里让我从教授康德哲学中获益良多。另外,让我难以言表的是,我曾受益于热情的伦卡·德沃夏科娃,这本书是献给她的。
1981年5月于伦敦
缩略语[1]
引用的出处大多来自于推荐书目中的英语译本。但是译文如果会引起误导或不雅的话,我就用我自己的翻译。
A.《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
B.《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
P.《实践理性批判》
J.《审美判断力批判》
T.《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G.《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F.《未来形而上学引论》
M.《道德形而上学》
对上述著作的页码标注根据的是标准德语版。还有就是在对《纯粹理性批判》的引用中,页码标注来自于第一版和第二版原有的页码。至于英语的翻译请看推荐书目。
我有时也会引用下面的著作:
I.“就职论文”,收录于克弗德、沃尔福德和卢卡斯编的《康德:前批判著作选集》(曼彻斯特,1968)
K.《康德-埃伯哈德争论》,阿莉森著(巴尔的摩和伦敦,1973)
L.《伦理学讲演》,因菲尔德译(纽约,1963)
C.《康德哲学通信:1759—1799》,阿努尔夫·茨威格编译(芝加哥,1967)
R.《康德:政治学论述》,汉斯·赖斯编,尼斯贝特译(剑桥,1970)。其中包括我引用的三部作品:《“什么是启蒙?”问题的一个答案》(略作《什么是启蒙?》)、《论惯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