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地球 [0]

By Root 862 0
版权信息


Copyright©Martin Redfern,2003

The Earth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3.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SAR, Macau SAR and Taiwan,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port there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2015 by Yilin Press, Lt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11-272号


书名 地球


作者 【英国】马丁·雷德芬


译者 马睿


责任编辑 何本国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57782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序言

致谢

第一章 动态的地球

俯瞰

如果岩石能开口说话

其他世界

生命的迹象

磁泡

脆弱的面纱

循环与周期

太阳周期

炙热的空气

突然袭来的严寒

全球温室

气候变化

生命的网络

碳循环

宛若洋葱

熔岩灯

岩石循环

第二章 “深时”

洪水与均变性

确定创世的年代

地质柱状剖面

地质年代的主要分期

灭绝、非均变,以及大灾难

来自太空的威胁

来自内部的威胁

混乱占了上风

更加深邃的时间

生命的曙光

地球的诞生

青出于蓝

第三章 地球深处

深度挖掘

来自地球深处的信使

慢速熔岩流

地球的全身扫描

地幔上的钻石窗口

双层蒸锅?

钻石中的讯息

地幔基部

超级地柱

自由落体

地核

内核

磁力发电机

给地球测温

旋转的地核

第四章 海洋之下

隐秘的世界

水从哪里来?

咸味的海洋

鲜活的海洋

海洋的边缘

洋底

滑坡和海啸

海平面

海洋钻探

淤泥中的讯息

地下的生命

地球上最长的山脉

磁化条带

新生的边界

黑水喷口

来自海洋的财富

推力、拉力,以及地柱

大洋死亡之所

陆地上还剩下什么

失踪的海洋

第五章 漂移的大陆

地球的糖沫

漂移的大陆

地球不是平的

参照系

大陆圆舞曲

大陆的堆叠

中国西藏的崛起

季风

瑞士蛋卷

克拉通

大陆的剖面

花岗岩的上升

地球中的宝藏

寻找失落的大陆

一粒沙中见永恒

未来的超大陆

第六章 火山

岩石是如何熔融的

夏威夷

普林尼式火山喷发

太平洋火圈

圣海伦斯火山

过去的爆发

火山的剖析

火山与人类

第七章 地动山摇之时

地震的震级

世上最著名的裂缝

测量移动距离

板块中部的地震

深层地震之谜

听天由命

为地震而设计

地面液化之时

火灾

拯救生命

机会与混乱

传统的地震前兆

把握先机

实时警报

结语

注释

序言

陈骏


译林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套“牛津通识读本”(Very Short Introductions),希望我为其中的《地球》(The Earth)一书作序。该书作者马丁·雷德芬(Martin Redfern)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地质学专业,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科学组资深制作人和蜚声学界的科普作家,先后著有《地心旅行》《瞭望太空》和《行星地球》等。我曾经读过他的作品,对他印象比较深,因而欣然答应。

拿到书之后我很快就将其读完,一个清晰的感受是这是一本好书。要在短短几万字的篇幅中写好一个星球,而且是作为我们所有人栖身家园的星球,堪称一件颇为棘手的工作。它对写作者的挑战,在于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叙述技巧,既在科学上严谨可信,又让人读出趣味来。马丁·雷德芬无疑不辱使命。这本小书为我们的星球绘制了一幅精彩的肖像。这幅肖像,一如全书开篇的那张地球照片,视野宏大,呈现出地球风起云涌的万千气象;同时又有足够的“像素”,放大来看,细节处栩栩如生。读罢掩卷,的确让人有“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感觉。

在写作方式上,作者采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既把地球看成一个整体,又把它看成动态的系统。如他所说:“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像蚂蚁一样在地表忙忙碌碌,对宏阔的图景不知不觉。”正是明确意识到了这一点,作者在写作时着力跳脱出来,仿佛将自己置身于离地球有足够距离的太空之中,终能一窥地球全貌。对这种全景式壮阔景象的呈现,既表现在空间上,也表现在时间上。

比如在介绍“深时”概念时,作者从普通人的感受,即与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渐次遥远的距离写起,穿越伊丽莎白一世的英格兰、罗马帝国的全盛期、古埃及的大金字塔,仿佛搭乘着一部时间机器,一路写到100亿年前太阳和太阳系尚未诞生之时。沧桑古今,万物流变,时间的深邃幽远跃然纸上。在空间上,书中同样大处着眼,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视野的辽阔,还有基于专业积累之上的想象力。磁层和大气层、生物圈和水圈,以及地球的其他圈层,它们在作者的眼里聚合起来,宛如一颗巨大的洋葱。在亿万年久远的未来,世界地图会有怎样的变化?书中认为,按目前的趋势,“大西洋会继续加宽,太平洋会收缩”,“澳大利亚会继续北移,赶上婆罗洲,继而转个圈撞上中国”。

为了使叙述更为形象,书中采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上面提到的“洋葱”即是一例。再比如,在描述大气层时,臭氧被比喻成地球的高效防晒霜。从中世纪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中,可以窥见地幔中硅酸盐岩石的流动方式。由散布于全球各地的测震仪组成的网络,被比喻为身体检查时环绕着患者周身的X射线源和传感器,地震层析成像于是被比拟为我们所熟悉的CT(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再比如,海洋中的洋脊像是网球的接缝、地球的演化一如橘子果酱的制作过程,火山的突然喷发又好似充分摇动香槟之后拔去瓶塞——尽管在时空尺度上,它们被极大地缩小了。这些比喻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那些远离日常生活的陌生过程,更使阅读充满乐趣。

乍看书名,读者可能认为,一本关于地球的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它提供的只是满足好奇心的知识,并无多少“实用”价值。读到书末,尤其是关于地震的那一章,这种印象无疑会有所改变。地震不可避免,但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无疑是值得探索的。在分析伤亡原因时,作者认为倒塌的建筑物和后续的火灾是主因。从建筑材料和设计来看,柔韧的材料比脆硬的要抗震,好的设计(如避免与地震波频率共振、高楼屋顶配备重物抵消晃动)同样必要;在减少火灾伤害方面,旧金山等地震易发城市正在开发“智能管道”系统,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做法。

特别是,在地震预警方面,书中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们无法预知下一次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但是,发生的概率是可以计算的。从1/36500,到1/1000,再到1/20,通过综合不同的要素,准确率在逐步逼近;虽然还未达到能向公众播报以疏散人员的程度,但至少可以提供给相关的救援部门,让他们随时待命。通过设置在断层中的传感器,利用无线电的光速与地震波的声速之间的时间差,也会为银行备份、电梯停运、管道封锁等做好准备。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实用经验。

这本小书并不只有科学的视角,它还表现出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目前为止,人类尚未发现地球之外的智慧生命,也未发现有其他星球堪为人类的第二家园。遗憾的是,对于这颗蓝色宝石,我们却不够珍惜。“我们早已不再是这个星球的受害者,而变成了它的托管人。而我们却恩将仇报,对土地粗暴轻率地贪婪,对污染置若罔闻地轻忽。但这样做是要承担风险的。我们仍然别无退路,毕竟所有的人都住在同一个星球上。我们应该照顾好这个星球,为它承担起责任。”爱护地球、保护地球不仅是科学家、政府和少数志愿者的工作,更是每一个合格地球公民的责任。承担起这一责任的前提则是了解地球、认识地球,这应当成为每一个“地球人”的基本素养和必修课,应当成为当今大学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非只是关于地球科学知识的概览和介绍,而更是通过引导普通公众和大学生参与到对地球的科学探索和对事关地球与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讨论之中,培养起人们尊重地球、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自觉地过一种与周围环境相和谐的健康、“绿色”、文明的生活。

这本《地球》是绝佳的科普和通识教育读物。科普读物需要把握科学性与人文性、专业性与普及性之间的平衡,其难点在于既要不失科学的准确、严谨,同时又能让非专业读者和大学生接受、喜爱。与他以往的《地心旅行》等科幻小说相比,这本书虽然没有小说中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惊险刺激的情节,但是同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带给读者一场紧张兴奋的智力冒险,正如伦敦大学学院比尔·麦圭尔(Bill McGuire)的书评所言:“关于地球的迷人真相呼之欲出。这是一个关于矿物、岩浆和地质灾难的故事,内核飞旋、板块炸裂,无不惊心动魄。”这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冒险之旅,是对地球主要运作机制的全景扫描,并对重要“景点”,诸如地球历史、板块运动、海洋结构、火山地震等一一作了精准解说。阅读本书,是一趟丰富充实的地球知识之旅,也是充满人文内涵和艺术享受的思想之旅、审美之旅。

感谢译林出版社出版这套通识读本。近几年,包括南京大学在内的中国多所著名大学已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南京大学率先探索本科教育改革,目前正在稳步推进,力图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通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合力来推动;其中,一套高质量的读本是具有基础性作用的。包括这本《地球》在内的“牛津通识读本”丛书,一定会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提

Return Main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