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国际移民 [0]

By Root 771 0
版权信息


Copyright Khalid Koser 2007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7.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is for sa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SAR, Macau SAR and Taiwan, and may not be bought for export

Chinese and 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2013 by Yilin Press,Ltd.


书  名 国际移民


作  者 【美国】哈立德·科泽


译  者 吴周放

责任编辑 於梅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月1日


ISBN   9787544732789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缩略语

序言

第一章 移民问题缘何重要

第二章 何为移民

第三章 移民与全球化

第四章 移民与发展

第五章 非常规移民

第六章 难民与寻求庇护者

第七章 社会中的移民

第八章 国际移民的未来

注释

缩略语

CIS 独联体

EEA 欧洲经济区

ELR 特许居留

EU 欧盟

GCIM 国际移民全球委员会

GDP 国内生产总值

HDI 人类发展指数

HTA 老乡会

ICT 公司内部调动人员

IDP 国内流离失所者

ILO 国际劳工组织

IOM 国际移民组织

IPS 国际旅客调查

NAFTA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NGO 非政府组织

NIC 新型工业化国家

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PRD 珠江三角洲

UK 英国

UN 联合国

UNDESA 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

UNDP 联合国发展计划

UNHCR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

USA 美国

序言

宋德星


在当今世界,尽管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被称之为“国家”的领土共同体之中,但仍有相当规模的人群,由于各种原因,采取各种形式,包括以合法的和非法的途径,进行着跨国界的流动。其中,国际移民就是最常见的人员国际性流动的方式之一。实际上,在今天的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的人们,几乎都能通过媒体得知或直接观察到国际移民活动,并多少感受到了国际移民给国家政治生活乃至个人生活带来的诸多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因为一方面是我们身边不断有人移居海外,或者是有组织地进行着海外劳务输出,以至于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要以人为本,其中包括保护海外的中国公民和海外华人的正当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另一方面是来自国外的人们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大地上。结果,作为一种现象,国际移民问题不仅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津津乐道的议题,而且往往还会引发人们对这类问题的关联性思考,特别是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判断和人道主义关切。

尽管国际移民现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要理性地认识和把握国际移民问题,特别是要读懂国际移民背后所隐藏着的、带有永恒性质的根本问题,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国际移民现象一方面由来已久,在人类历史上几乎就没有真正终止过,另一方面又经历了巨大的历史时空变化,结果使得人们思考和评判国际移民问题的维度不会也不可能一致。加之国际移民问题与发展、安全、政治、法律、伦理等问题紧密关联且相互作用,以至于一位学者认为,当代国际移民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存的发展趋势([英]戴维·赫尔德等著,杨雪冬等译:《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21页)。

结果,当代国际移民,无论是全球性迁移还是区域性迁移,其政治效应的复杂程度,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除去那些人所共知的积极因素外,国际移民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反思。首先,在国际政治意义上,它带来了一个主权国家不容回避的根本问题,即非法的移民流的存在,严重冲击着民族国家独立保护自己边界的能力,结果使得非法移民问题日益成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以至于主权国家不得不认真加以应对。其次,就国内政治而言,国际移民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家运作所必需的国内政治环境,因为随着人们向其他民族国家的规模性流动,少数民族集团或种族集团也就随之形成,进而以比其他利益集团更加高效的方式进行着政治动员,并最终在身份认同问题上提出自己的政治意愿和要求,即强调目的地国有责任和义务尊重其基本人权和给予消除民族差别的公平待遇。也就是说,国际移民不仅引发了带有显著政治意涵的国内政治争议,而且将不可避免地重塑政治利益和对这些利益的理解,结果往往导致种族冲突。再次,由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国际移民现象不可避免,于是在应对国际移民的消极影响方面,也就催生了观念层面上的重大变化,即由片面地强调通过国家政策控制移民,发展为国际社会共同管理国际移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移民问题的国际和国内分野日渐模糊。结果,人们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从国内政治的单一视角来思考移民问题了。

就像环境、能源等全球性议题一样,今天,国际移民问题是如此的贴近人们的生活,对国家又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不仅国务家、研究人员,而且就连普通百姓,都应理性地认识和把握国际移民问题。显然,要把极具“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国际移民问题讲清讲透,本身就极为不易;而要让普通百姓也能像专业人士一样去理解国际移民问题,则更加困难。然而,译林出版社推出的《国际移民》一书,不失为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因为它把一个十分重要的专业领域,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首先,该书作者,美国移民问题专家哈立德·科泽不仅出版了大量的有关移民、难民、国内流离失所者等方面的作品,而且还曾前往阿富汗、巴尔干地区、非洲之角、南非和西欧,就这类问题进行过实地考察。他强调其写作目的就是“为了给更加理智地讨论国际移民问题定下基调”,也就是说,通过凸显全球视野、对移民问题进行感情移入式的理解(即以实地考察为研究素材),以及透过对那些与移民活动密不可分的根本问题的关联性思考,来论说国际移民活动和现象。其次,在写作中,作者尽力避免使用政治和媒体的话语来论说国际移民问题,因为政治语言多半纠杂着权势斗争哲学,而媒体则往往夸大其辞。例如,在第五章,作者用“非常规移民”取代“非法移民”这一政治用语,目的就是为了引导读者走出那些想当然的认识误区,从而为理性思考移民问题导引了正确的航向。第三,尽管这是一部简明的通识读本,但作者哈立德·科泽仍很好地凸显了该项研究的专业性质。这不仅体现在诸如移民、难民、非常规移民、寻求庇护者这类核心概念的解释上,更主要地,作者通过将移民问题置于全球语境之中,并辅之以长历史时段的分析,从而得以在一个短小的篇幅中,将国际移民问题放大再放大,促使读者不断地放飞自己的想象,去思考国际移民的未来。这或许就是该书得以成功的最大缘由吧。

相信中国读者也能从哈立德·科泽的著作中读出一些中国元素来,并以开放的、包容的、全球的眼界,来重新审视国际移民问题,因为这也是和谐世界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主要问题之一。

2009年7月20日于南京

第一章 移民问题缘何重要

当前,国际移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其数量必定还会增加。世界各国正在且将会继续受其影响。移民与其他包括发展、贫困及人权在内的重要的全球性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移民往往是那些最具创业才能、最有活力的社会成员。回顾历史,移民在促进经济、建设国家及丰富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支柱性作用。同时,移民也带来了重大挑战。有些移民遭受剥削,人权受到侵犯,在与目的地国的融合过程中也会面临困难;此外,移民会使来源国丧失重要的技术人才。基于上述及其他一些原因,移民问题的确很重要。


国际移民简史

移民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东非大裂谷的人类先祖。生活在公元前一百五十万年到公元前五千年之间的直立人及智人最先从东非大裂谷迁徙到欧洲,之后又迁入其他大陆。古希腊的殖民以及古罗马的扩张都是凭借移民才得以实现的,欧洲之外的重要迁移也与美索不达米亚帝国、印加帝国、印度帝国以及中国的周王朝不无关系。历史早期的其他重要移民包括维京人的迁移。

图1 美墨边境是全球被穿越得最为频繁的国际边境——每年穿越该边境的人数约有三亿五千万

移民历史学家罗宾·科恩认为,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即过去两三百年间,出现了一连串重大移民时期或移民事件。十八和十九世纪最主要的移民事件当数奴隶的被迫迁移。主要来自西非的约一千二百万人被迫迁移到新大陆,少数人越过了印度洋和地中海。这次移民之所以如此重要,除其规模巨大外,原因之一就是它对奴隶的后裔尤其是非裔美国人仍有重要影响。奴隶制瓦解之后,大批的契约劳工从中国、印度以及日本涌入各欧洲大国继续在种植园劳作,仅来自印度的劳工就约有一百五十万之巨。

欧洲的扩张也离不开欧洲人大规模的自愿外迁,向殖民地、自治领及南北美洲的迁移尤其突出。英国、荷兰、西班牙及法国等商业大国,均鼓励国民到海外定居,其中不仅有工人,还有农民、持不同政见的军人、罪犯及孤儿。与扩张相关的移民活动随着十九世纪末反殖民运动的兴起而基本告终。事实上,在其后约五十年间还出现了重返欧洲的重大回流,如涌回法国的所谓黑脚杆(居于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

下一个移民时期的到来是以美国作为工业强国的兴起为标志的。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数以百万计的工人从经

Return Main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