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卡夫卡是谁 [20]
卡夫卡的思想在好几种可能性之间游移不定。这里,他似乎是在思考一种精神复生——这不免让人想到喀巴拉哲学中的精神复生,因为它的信条是解放禁锢在物质世界里的神圣火花。但是,卡夫卡所想象的复生不是发生在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而是一个和现世非常相近的世界。在《城堡》中,K.设法与城堡中难以捉摸的高层次现实联系上,却在过程中误入歧途,城堡的主人则没有出现,代表他的是各等级的官僚。结果表明,K.的探寻对他自己和别人都有毁灭性的后果。它破坏了在村庄中寻求一个位置的可能性——不论那是一个多么边缘、多么不可靠的位置,它毁了他与弗里达的关系。因此,他想过普通日常生活的机会也彻底毁了,而普通的日常生活,不需要由城堡的官方准许就可以臻于实在(即福楼拜所说的“活得很实在”)。
承认卡夫卡作为一个宗教思想者的重要地位是必须的,但是也会产生误导。他的宗教思想虽然前后一致,但是缺乏系统性。和克尔凯郭尔一样,他没有打算建立一套系统的思想——系统的思想能给人一个思想完整的假象,却失去了和个别的实际经验的联系。因此,他选择了格言这样不系统的形式。重要的是,卡夫卡的宗教思想与其作为小说作家的想象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当然不是说可以把他的小说作品当作抽象思想的寓言式表达来读。卡夫卡的意象不是为表达既有的概念。更应该说,他的格言和他的小说都重在探讨。它们探讨的情境和主题是宗教经验的部分原型:犯罪、绝望、审判、希望、救赎、爱情。其探讨的方式,靠的是一种意象式思维,它和概念式思维一样都必须严谨、严格。它遵循的是想象的逻辑,既引起读者思考,又激发他们的情感。这也许就是它们魅力的源泉,以及卡夫卡的小说——生动而又抽象得古怪,费脑筋而又不至于引发枯燥的脑力劳动——好几十年以来一直为无数读者乐道的原因。
注释
第一章
[1] 恰尔德·哈罗德和曼弗雷德分别是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和《曼弗雷德》(Manfred)中的主人公。——本书注释均由译者所加,以下不再一一说明。
[2] 马克斯·布罗德后来将小说的标题换成了《美国》(America)。国内学界一般取布罗德的题目,翻译成《美国》。
[3] 克莱斯特(1777—1811),德国作家;格里尔帕策(1791—1872),奥地利剧作家。
第二章
[1]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猎人格拉古》的主人公。
第三章
[1] 短篇小说《煤桶骑士》的叙述者。
[2] 卡夫卡的作品《绝食表演者》中的主人公。
第五章
[1] 见《新约·路加福音》第15章。
[2] 法国的著名旅游胜地卢尔德的神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