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全球经济史 [4]
图6 能源价格
表4 成人读写能力,1500年至1800年。能够自行签名的成人占总人口的比例
第三章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大致时间为1760年至1850年)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开启了经济持续增长的新时代。虽然这一时期被冠以革命之名,但它并非历史进程的突然变化,而是早期近代经济转变的必然结果,上一章我们已经对此有所讨论。从1760年算起的一百年里,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相比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奇迹(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保持在8%至10%),当初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十分缓慢。然而,那个时候英国一直在拓展世界技术的前沿领域,比起其他国家通过引进技术来追赶领头羊(这正是它们能够飞速发展的原因),创新者的脚步总是要缓慢一些。而且,英国工业革命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缔造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得国民收入不断累积,最终达到如今的普遍繁荣。
技术变革是工业革命的动力。当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发明,比如蒸汽机、纺织机和新的炼钢技术(用煤炭取代木材作为燃料)。此外,许多机器在改进之后操作更为简便,从而提高了普通产品(比如帽子、大头针和钉子)的生产效率。还有大量新产品问世,其中多数产品像韦奇伍德瓷器一样,受到了亚洲同类产品的启发。
在19世纪,工程师全面拓展了18世纪机械发明的应用范围。随着铁路和蒸汽船的发明,蒸汽机被用于交通运输。动力驱动的机械最初只用于纺织厂,后来被普遍应用到整个工业领域。
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具有革命意义的技术出现在英格兰,而不是荷兰或法国,甚至中国或印度?
文化与政治背景
工业革命发生在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中,这一背景或许能解释工业革命的起源。
英国的宪法体系被欧洲的自由党人和当代经济学家奉为典范。这一体系远谈不上民主:只有3%至5%的英国人有选举权,苏格兰人的比例甚至更低。大部分权力依然归属国王,尤其是宣战和停战的权力。虽然宪法赋予了议会拒绝为战争筹措资金的权力,但议会从未动用这一权力。
英国的宪法体系有许多利于经济增长的特点,不过当代经济学家并没有强调这些特点,他们更重视限制税收和保障私人财产。事实上,英国议会拥有的至高权力造成了相反的结果。虽然法国的君主政体被称为绝对君主制,但法国国王并不能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增加税收,正是公共财政危机迫使路易十六于1789年召开三级会议,并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法国贵族不用交税,而英国议会于1693年引入土地税,不仅平民要缴纳,议员也不能例外。不过,绝大部分税收来自消费税,征收对象既包括啤酒之类的国内消费品,也包括糖和烟草之类的进口商品。这些税收主要由工人来负担,因为他们在议会中无人代言。英国议会或许压制了王权,但在缺乏民主机制的情况下,谁又能压制议会的权力呢?
结果,英国政府征收的税额平摊到每个人头上,大约是法国的两倍。同时英国用于开支的国民收入份额也大于法国。这部分支出是否起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还尚无定论。大部分开支用于陆军和海军。前者偶尔会被派往国外,但主要任务是随时待命,镇压反对使用机械或倡导民主的群众集会,确保国内秩序稳定。海军的任务是拓展大英帝国的版图,促进贸易。就连工人也能从中获益,因为帝国模式是高工资经济体系的基础,这一体系通过技术革新来节省劳动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如果法国的路易十六有权征税,或许他就用不着根据战争或和平状态来调整法国海军的规模,在扩张和收缩之间摇摆不定;相反,他可以让海军随时待命,以促进法国的经济繁荣。
英国议会有权剥夺人民财产,哪怕当事人并不情愿,这样的权力也有助于经济增长。在法国,这绝不可能。事实上,因为私人财产受到过度保护,法国处于不利地位,普罗旺斯没有建设有利可图的灌溉项目,因为英国议会有权颁布私法法例,但法国却无法颁布类似法令。有了这些私法法例,英国政府就可以无视财产所有人的意愿,实施圈地运动,也可以建设穿过这片土地的运河或高速公路。光荣革命实际上意味着英国政府有了永久的“专制权”,它“在1688年之前只能间或动用……但此后却可以一直享有”这份权力。
除了合适的政治体制,新兴的科学文化同样有利于工业革命。在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中,产生了关于自然世界的若干重大发现;到了18世纪,发明家将这些科学发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此外,自然哲学的成就让人们开始信奉科学方法,认为世间万物自有其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发现这些规律,并且用它们来改善人类的生活。在这些成就中,最伟大的当属牛顿提出的太阳系模型,它促使有识之士转变思想,重新看待宗教和自然。
究竟通俗文化在多大程度上促成了类似的思想转变,这尚无定论。一方面,重要的例子表明,一些工人出身的发明家采用了牛顿提出的模型。比如,约翰·哈里森从一位牧师那里借到了桑德森论自然哲学讲座的文稿,并且复制了一份,这是一本宣扬牛顿学说的小册子。哈里森对于牛顿学说的兴趣是否促使他最终发明了计时仪器呢?另一方面,当时的人们对于巫术依然怀有浓厚的兴趣,中世纪时,巫术可是科学的替代品。很可能,相信巫术的人要多于相信牛顿力学定律的人。约翰·卫斯理的布道吸引了数千万信徒,在他看来,“放弃了巫术就等于放弃了《圣经》”。
比起牛顿的《数学原理》,社会变革对于通俗文化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最剧烈的变化莫过于城市化和商业的发展。这些变化使得读写和计算能力具备了更大价值,从而激励更多人掌握了这些能力。到18世纪时,大部分手工匠人、店主、农夫以及相当部分的体力劳动者都让他们的儿子接受几年时间的初等教育。有许多女孩子同样接受过学校教育。结果就是,公众能够阅读报纸,并且更懂得政治。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像托马斯·潘恩这样的激进人士能够通过销售数十万本《人的权利》而名扬天下。
解释工业革命
欧洲各地对于科学发现都有所了解,各国上流社会普遍对自然哲学怀有热情。因此,文化发展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在于英国独特的工资和价格结构。英国的高工资和廉价的能源经济使得英国企业可以通过发明并使用新技术来获取利润。
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我们已经看到,英国的工资水平很高,大多数人买得起面包、牛肉和啤酒,不至于靠着燕麦粥勉强度日。更重要的是,就技术而言,英国的工资相对于资本价格来说比较高(参见图7)。16世纪晚期,在英格兰南部、法国和奥地利(这些是欧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工资与资本服务价格的比率大致相当。然而,到了18世纪中叶,英格兰的劳动力/资本比率比欧洲大陆要高出60%。到19世纪初,首次有了亚洲的数据。比较的结果是,印度的劳动力/资本比率比法国的或奥地利的更低。因此,印度更加缺乏经济激励,不愿意采取机械化方式进行生产。
图7 工资相对于资本服务价格的比率
这一现象与能源的状况类似。英国(尤其是北部和中部的煤矿区)拥有世界上最廉价的能源。因此,相比世界上其他地区,在英国能源相对于劳动力要便宜许多。
正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这些差异,英国企业发现采用新技术有利可图,通过增加相对廉价的能源和资本,可以节约昂贵的人力成本。有了更多资本和能源,英国工人就能生产出更多产品——这就是经济增长的秘诀。在亚洲和非洲,廉价劳动力造成了相反的结果。
棉纺织业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有句名言:“谈论工业革命,就必然要说到棉纺织业。”这一行业始于18世纪中期,随后发展成英国最大的行业。1830年,它占到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同时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了16%的工作岗位。棉纺织业是最先采取工厂化生产的行业。棉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曼彻斯特以及英国北部许多小城市的飞速发展。英国的扩张损害了印度、中国和中东地区的利益。当这些国家最终重新开始工业化进程时,它们最先发展的行业就包括了棉纺织业。
17世纪,中国和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孟加拉、马德拉斯和苏拉特将当地的棉布运往印度洋彼岸,最远到达西非。亚洲和非洲到处都有小型棉纺织中心。17世纪末,各家东印度公司开始将印花棉布和平纹细布运往欧洲,这些布料在欧洲大受欢迎,与欧洲生产的主要布料亚麻布和毛料衣物分庭抗礼。由于棉布销量巨大,1686年法国甚至禁止进口棉布,英国也下令限制棉布的国内消费。不过,在西非有着巨大的海外市场,那里棉布可用来交换奴隶。在西非市场,英国布料和印度布料展开了竞争。
正是国际竞争最终带来了纺纱工序的机械化。棉布越精细,需要的纺织时间就越长。由于英格兰的工资水平太高,因此只有最粗糙的纺织品才能在价格上与印度布料竞争。精美的布料有着巨大的市场,但英格兰要想参与竞争,就必须发明机器来减少劳动力。其中的利益极其可观:1750年,孟加拉的纺纱量大约为8,500万磅/年,而英国只有300万磅/年。人们对于机械化生产进行了许多尝试。詹姆斯·哈格里夫斯于18世纪60年代中期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这是第一台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机械,随之而来的是理查德·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纱机。塞缪尔·克朗普顿于18世纪70年代发明了走锭纺纱机,这种机器结合了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优点(因而得名“骡机”),成为此后一个世纪机械纺纱技术的根基。
这些机器与科学发现无关。没有一台机器用到了全新的理念。事实上,它们需要的是把多年来的机械改进与可靠实用的设计结合起来。托马斯·爱迪生的名言“发明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正适用于棉纺织业。
要想解释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在英国,最重要的就是要说明为什么英国的发明家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金钱来进行研发(研究和开发,也就是爱迪生说的“汗水”),以求让平淡无奇的想法能用于实践。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发明的机器可以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来减少劳动力。因此,在劳动力成本较高而资本价格较低的地方(即在英格兰)使用这些机器有利可图。这些机器在其他地方都没法获取利润。这就是为什么工业革命最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生产棉纱需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打开大包棉花原料,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