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佛学概论 [15]
约250年 瑜伽行派兴起
约400年 《维摩诘经》传世
佛教传入缅甸(一说更早)
佛教传入高丽
约450年 西北印度遭白匈奴入侵
400-500年 觉音菩萨在生
巴利文正典之论藏写定
500-600年 密传佛教(金刚乘)形成并发展佛教传入日本
618-907年 唐朝(中国)
600-700年 佛教传入中国西藏
794-1185年 平安时代(日本)
900-1000年 突厥部族入侵北印度
约1000年 佛教传入泰国(一说更早)
1044-1077年 阿奴律陀(缅甸)在位
1185-1333年 镰仓幕府时期(日本)
1173-1262年 亲鸾在生
约1200年 那烂陀寺最后一次遭到洗劫
约1100-1200年 禅宗经由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入日本
1222-1282年 日莲在生
1200-1300年 佛教在印度灭迹
马可·波罗游历中国
1287年 蒙古人迫害异教徒(缅甸)
1357-1410年 宗喀巴在生
约1850年 西方开始对佛教产生兴趣
1881年 巴利文经卷学会创立
1907年 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佛教协会创立
1987年 美国佛教大会创立
注释
第一章
[1]天竺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集譬例九十八则阐明佛教基本教义。——本书注释均由译者添加,以下不再一一说明。
第四章
[1]五阴是一切有为法的概括。狭义即人;广义则为一切物质界和精神界的总和;因此是佛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对五阴的不同解释成为佛教宗派确立各自思想体系的重要根据。
第五章
[1]原义为“受膏者”,源自古代希伯来人在受封者额上敷以膏油的仪式,转义为上帝所派遣者。犹太国亡,国民纷纷传说上帝将遣弥赛亚复兴旧国。从此弥赛亚成为救世主的专称。
[2]佛教修行的十个阶位。有两种常见说法。其一为“三乘十地”,是声闻、缘觉、菩萨共修的阶位。其二就是“大乘菩萨十地”,详见《华严经》、《成唯识论》等。
第六章
[1]东晋僧人,俗姓龚,山西襄垣人。曾赴天竺求法,遍历诸国,凡十四年归,携回大批佛经。
[2]唐代僧人,四大译经家之一。俗姓张,山东历城人。曾经海路往印度求法,在那烂陀寺兼习大小乘,历时二十余年,游历三十余国。归时携经律论四百余部,武后亲迎之。先后译经六十一部,凡二百三十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