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牛津通识读本:亚里士多德的世界 [12]

By Root 1208 0
刻出一个很轻的雕塑。那么,关键点就不在于某物既能由一物项完全解释、也可由另一不同的物项完全解释;而是说,对某物的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也许需要提到几种不同的物项。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却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观点。

最后,说一下偶然性。亚里士多德的一些前辈们将无数的自然现象归因于偶然,亚里士多德对此进行了批评。他本人谈及大自然里的偶然性了吗?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见,他确信大自然中很多事物的发生并非始终如一,而只是通常发生着。如果某事物通常以一种方式发生,那么在极少的情形下必然以另外一种方式发生着。亚里士多德把“意外的”看做通常发生的情况的特例,也即极少发生的事。因此,通常,人的头发会变白。但是,有特例。假设苏格拉底的头发没有变白,那么这是个意外,并且这可能是偶然发生的事情。亚里士多德补充说,这样意外发生的事情超过了科学研究的范围:“没有关于意外的知识,这是明显的;因为所有的知识要么论述永远正确的、要么论述通常是正确的内容。(否则人们如何能以其他方式学习知识或向他人教授知识呢?)”

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在自然中存在意外现象,它们不属于科学知识。亚里士多德有没有由此推断出,这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确定的、不是所有的事件都由因果关系连接在一起?不,相反,他假设会有自然规律的特例发生是因为构成相关事物的物质的特殊性,这种特征也可从物质特殊性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如果苏格拉底头发没有变白,那不是个没有原因的谜团:那是由苏格拉底头发的特质决定的。意外现象有其原因。亚里士多德不承认自然界之中有无因的事件。但是,他的确承认,不是所有的事件都服从于科学理解;因为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表现出科学所要求的规律性。

第十三章 经验论

对于最后都会纳入欧几里得的纯科学之中的知识,我们该如何获得呢?我们如何与构成现实世界的物质相联系,又如何记录它们的变化呢?我们如何偶然间找到它们的因并进行解释呢?演绎逻辑不是答案所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演绎法从未被视做寻找关于自然界的论据的一种方法——它提供的是一个用语言表述知识的系统,不是一个获得发现的途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知识的最终来源是感知。在两种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是个十足的“经验主义者”,尽管这个词意义含糊。第一,他认为我们借以理解和解释实在的概念或观念都最终来自于感知;“因此,如果我们无法感知,我们就不会学习或理解任何事物;当我们想起某事物的时候我们必然同时想起一个概念”。第二,他认为所有科学或知识都最终建立在感知性观察之上。这也许没有什么令人吃惊的: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亚里士多德主要的研究工具就是他本人的或他人的官能感知;作为一个本体论者,亚里士多德主要的实在是普通的能感知到的物体。柏拉图在他的本体论中给予抽象的形式以主导地位,从而把知识而非感知看做照亮实在的探照灯。亚里士多德则把可感知的细节放在中心位置,把官能感知作为他的火炬。

感知是知识的来源,但不是知识本身。那么,感知到的事实如何转变成科学知识呢?亚里士多德把这一过程描述如下:

所有动物……都具有天生的区别事物的能力,人们称之为感知;如果它们身上存在感知,则在一些动物身上保存有知觉的对象,而其他的动物则没有保存知觉的对象。对于那些没有保存知觉对象的动物来说……除了感知就没有知识。但是对一些感知者来说,就有可能将感知对象保存在头脑中;并且,一旦许多感知对象被保存在大脑中,就存在更大的差别:一些动物由于保存这些感知对象就逐渐地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总的知识账户,而其他的动物则没有这样的账户。因此,由感知而产生我们所说的记忆;再由记忆(当常常与同一事物建立起关联时)产生经验——因为数量众多的记忆形成了一种经验;再由经验,或者说由进入大脑里的全部一般概念……产生了技能法则或知识原理。

我们感知特定的事实——此时此地这事是这样的(比如,苏格拉底头发正在变白)。这种感知也许留在大脑里变成了记忆。我们所感知的许多事实都彼此相似:不仅仅苏格拉底,而且卡利亚斯、柏拉图和尼各马可以及其他一些人都被看到头发变白了。因此我们逐渐有了一系列相似的记忆——相似感知的残留。当我们拥有这样的一系列记忆时,我们就拥有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经验”;经验转换成极类似于知识的东西,是在“全部一般概念进入大脑里”时,在这一系列特定记忆似乎被压缩成一个单一的观念时——这个观念即,通常所有的人头发都会变白。(我说的是“极类似于知识的东西”:知识本身直到我们理解头发变白的原因之后才形成,即直到我们懂得人在变老时头发变白是因为在他们变老时头发的色素就干枯了。)知识,总的来说,是由对感知的概括而产生的。

这一说法有待批评。首先一点,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很明显不是通过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方式获得的。我们通常不需要进行大量的类似观测,就可以立即进行一般性地判断:我怀疑亚里士多德是否观察了一两只以上的章鱼通过交接腕交配;并且可以肯定他只解剖了非常少的几只对虾就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一般性描述。他说一般性知识来自于特定观察,这在本质上也许正确,但要对实际过程进行令人满意的描述,在细节方面尚需进行相当的完善。

第二点,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会遇到一个哲学上的挑战。官能感知可靠吗?如果可靠,我们如何知道那就是感知?我们如何把幻觉和真正的感知区别开来?还有,我们由特定的观察推理到一般性真理合理吗?如何知道我们是否进行了足够的观察,我们的实际观察是否是所有可能的观察领域的合适标本?持怀疑态度的哲学家们多少世纪以来一直提出这类问题,这需要真正的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人予以回答。

亚里士多德意识到仓促概括存在的危险;比如,他曾这样说,“那些这样认为的人之所以无知,原因在于:动物间交配和生殖上的差异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很明显,这些人观察了少数几个案例就认为在所有情况下都是一样的”。但是亚里士多德没有笼统地说由概括性所引发的问题:那些问题——后来被称为“归纳”问题——直到亚里士多德死后很长时间才得到详尽的哲学关注。对于感知问题,亚里士多德还有很多要说的。在他的心理学专题论述《论灵魂》里,他顺便评论说,感官的可靠性根据它们所指向的对象而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的眼睛告诉我们“那是白色的”,它们不太可能会错;而如果它们说“那白色的事物是雏菊”,错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形而上学》第四卷仔细考虑了许多怀疑性观点,然后予以了化解。但是《论灵魂》里的评论没有任何论据支持,且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怀疑主义者的拒斥也是唐突的。他认为他们的观点没有经过认真地证明,因而不必认真地对待:“很明显,没有人——陈述论文的人和其他人都没有——事实上处于那种条件下。因为当一个人认为应该走到迈加拉时,他为何就会行走到那里而不是待在原地不动呢?为何他在早上不走到一口井里或者一片悬崖上,如果周围有那么一口井或一片悬崖的话?”亚里士多德还问道:“他们是否对以下问题感到真正的困惑不解:物体的尺寸和颜色对于远处的人和近处的人、健康的人和病人是否一样?对于病人来说是重的或对于强壮的人来说是重的,是否就是真正地重?对醒着的人来说是事实或对睡着的人来说是事实,是否就是真正的事实?”

图15“章鱼的触须既用做脚又用做手:它用嘴上的两个触须把食物送到嘴里;最后一个触须非常突出,……章鱼用它进行交配。”

如果有人使我确信我们对世界一无所知,然后我又看见他在穿过马路前小心地四下里张望着,我就不会拿他的话当真。而且总的说来,令人怀疑的话可以用这种方法被表明是不严肃的。也许就是这样,但是这与亚里士多德乐观认识论所遇到的哲学问题没什么关联。怀疑论者的观点可能很严肃,即使他本人不严肃。即使一个怀疑论者是个花花公子,他反对的理由也可能是一针见血的,并需要答复。亚里士多德也许本该更认真地对待怀疑论——但他不得不把骨头留给后来者去啃。

第十四章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图景

亚里士多德是个勤劳的收集者,收集了关于大量不同主题的海量的信息。他同时又是一个抽象的思想家,哲学思想非常宽泛。他智力活动的两个方面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不是隔开的。相反,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工作和他的哲学研究是一个统一的知识观的两个等分。亚里士多德是个卓越的科学家,又是一个深邃的哲学家,但是正是哲人科学家的身份使得他出类拔萃。按照一个古代格言的说法,他是“一个笔蘸思想之墨的自然抄写员”。

他的主要哲学科学著作为《物理学》、《论生灭》、《论天》、《气象学》、《论灵魂》、一本被称做《自然诸短篇》的短篇哲学论文集、《动物结构》以及《动物的生殖》。这些著作都是科学著作,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经验研究之上,并试图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和解释。它们同时又都是哲学著作,因为它们是自觉的思考、是沉思性的,具有系统的结构,试图获得事物的真理。

亚里士多德本人在《气象学》开篇就表明了他作品的总体计划。

我已经阐述了自然的基本因和所有的自然运动(在《物理学》里),也探讨了天体在天上的运行轨道(在《论天》中),总体讨论了质料元素的数量和本质、相互的转化以及它们的生灭(在《论生灭》中)。在这方面仍需研究的是以前的思想家所说的气象学……讨论完这些问题,我们就会明白是否可以沿着之前定下的线路概括而又详细地对动物和植物进行描述;因为当我们做到这一点时,我们也许会完成一开始所制订的计划。

亚里士多德就现实的本质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观点。尘世间的基本元素或基本原料有四种:土、空气、火和水。每一种元素都可由四大基本能力或特性来界定——潮湿、干燥、冷和热。(火,热而干;土,冷而干……)这些基本元素每个都有自然的运动趋势和自然的位置。火,如果顺其自然的话,会向上运动,会在宇宙的最边缘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土则会向下运动,到达宇宙的中心;空气和水的位置界于前两者之间。这些元素能够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在《论生灭》中进行了讨论;相互作用的间接形式——类似化学反应——可在《气象学》第四卷里找到相关的讨论。

土倾向于向下运动,我们的地球自然就成了宇宙的中心。在地球和大气之外是月亮、太阳、行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