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中国文学 [17]
[15]“原教旨主义”对应英文原文的形容词fundamentalist,这个常用于宗教的词突出了这种诗学传统的两个特征:一是不容挑战的权威 性,二是对其他诗学的排斥性。
[16]从这里开始,根据作者上文给出的理由,“崇古派”(traditionalist)都是儒家的别名,为符合中文习惯,统一译成“儒家”。
[17]出自《礼记·经解》。
[18]此处作者以元朝灭南宋的年份为准。-编注
[19]此处作者以清朝入关的年份为准。-编注
[20]出自《老子》第十一章。
[21]出自《庄子·秋水》。
[22]出自《庄子·齐物论》。
[23]出自《庄子·养生主》。
[24]出自《庄子·天道篇》。
[25]参考《论语·子路篇》“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中“情”的 用法。
[26]出自《论语·为政篇》。
[27]出自《文心雕龙·明诗》。
[28] 出自《文心雕龙·宗经》。“离离如星辰之行”对应的英文是written in the stars,但《文心雕龙》中并无与之对应的内容,除非作者是指《原道》中的“仰观吐曜”。“吐曜”指日月星辰,在刘勰看来,它们都是自然之文。
[29]原文的stories 指笔记体和话本之类短篇小说,novels 指长篇小说,所以两个词合译为“小说”。
[30]《杜子春》原文为“噫!”
第二章
[1] 严格地说,是“词”,词牌是“渔父”,仿张志和。
[2]原书称他为“元末四大家”,不准确,因为四大家中虽然黄公望、王蒙、吴镇三家活到了元末,但赵孟頫却是元初的画家。
[3]“气”对应的英文energies 在前文曾用来翻译中文的“气”,译者认为这里也应如此理解。
[4]本章以下的小标题除了“感时”以外,原书作者都有意采用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说法。
[5]人类历史早期的各民族史诗和古希腊的抒情诗、戏剧都是无韵诗。
[6]这里英文原书作者记错了。孔颖达的这句话出自《左传正义·昭公二十五年》,不是他的《毛诗正义》。
[7]分别出自《墉风·相鼠》《召南·行露》和《小雅·隰桑》。
[8]英文原书作者把湘君和湘夫人称为姐妹是错的,应是夫妻关系。
[9]指东汉王逸在西汉刘向整理的《楚辞》基础上推出的《楚辞章句》。
[10] 英文原书作者把374 句称为187 对对句(187 couplets),这是因为她把楚辞这种文体名译成了哀歌(elegy),而古希腊和罗马哀歌的典型体裁特征便是一长一短的对句,与《离骚》的句式相似。
[11]此处英文原书将《离骚》称为“史诗”(epic),主要指规模而非体裁,译成“史诗”不太合适,所以译为“长诗”;“怨”对应英文defiance(挑衅、对抗),但《离骚》的态度没有那么激烈,将它形容为“怨诗”更恰当。
[1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的美人究竟指谁,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指楚怀王(这里的“意中人”),一种认为指屈原(或 者说主人公)。译者倾向后一种观点,这句话如果把“意中人的美”换成“自己的美”,逻辑显然更顺。《离骚》中有许多诗人自比美人的例子,后世诗人类似的例子也很多。
[13]英文原书的许多情节叙述针对英文读者作了简化处理,回译成中文则显得过于含混,而且一些情节有误,译文都根据引用作品的中文 原著作了少量的增补和必要的更正。
[14]“古代贤人”指彭咸。
[15]意图谬误(intentional fallacy)是英美新批评派的术语,用以批评用作者意图来分析作品的方法。
[16]原文为“A lonely bed can’t be kept empty for long.”
[17]出自《答洪驹父书》。
[18]这里对原文稍作了改动,以简洁而全面地介绍严羽的重要概念。
[19]应指明代的前七子、后七子“诗必盛唐”的主张。
[20]应指明代的公安派、竟陵派和清代的性灵派。
[21]出自《小仓山房诗文集·书所见》。
第三章
[1]指《春秋》。
[2]引文和故事出自《左传·隐公元年》。
[3]出自《史通·书事第二十九》。
[4]出自《搜神记·卷二十》。
[5]此处英文原文为scribes(文书、抄写员),当指小史、外史等官员。
[6]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7]出自《国语·卷七·晋语一》。
[8]英文原书称司马迁的罪名是“libel”(诽谤),不准确。
[9]指《典论·论文》。
[10]出自《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1]这里英文原书称“卢生醒来后”,与《枕中记》故事不符,译文根据原作更正。
[12]在这里和下文,英文原书多次用courtesan 来指称中国古代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主角,很不准确。courtesan 是指不受雇于妓院的独立 揽客的上层妓女,而在才子佳人小说中,贵族小姐、狐精鬼魂这两大类角色都不符合这一定义,只有一些名妓勉强courtesan,所以译文并未遵循原文的这个说法。
[13] 《夷坚志》分初志、支志、三志、四志,每志按甲、乙、丙、丁顺序编次。著成甲至癸200 卷;支甲至支癸、三甲至三癸各100 卷;四甲、四乙各10 卷,共420 卷,今存206 卷。
[14] 《聊斋志异》写成后先是在民间传抄,1766 年才首次刻印。—编注
第四章
[1]金代董解元所作。
[2]出自《第二十八出·幽媾》。
[3]这段英文的情节叙述也不够清楚,译文根据《桃花扇》原文作了少量的增补和修改。
[4]指李自成等人的军队。
[5]两篇小说都见明代洪楩《清平山堂话本》。
[6]将诸葛亮称为道家很不准确,他的道德修养像儒家,施政方略像法家。
[7]《三国演义》最重要的版本有:“嘉靖元年本”“周曰校本”“夏振宇本”“三国志传”“李卓吾评本”“毛宗岗本”。
[8]原书英文称西游记为“picaresque novel”(流浪汉小说),不妥。
[9]续篇”(sequel)和“后行篇”(midquel)都是叙事学术语,前者叙述的是被设置在原作的虚构环境之后的故事,后者叙述的是发生在与前作相同的时间和环境下的故事。
[10]明末清初董说(字若雨,法名南潜)作。
[11]“梦文本”(dreamwork)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用来描述显梦的术语,与描述隐梦的“梦寓意”(dream thoughts)相对。
[12]作者不详,现存版本仅标明“天花才子评点”字样。这段英文的情节叙述不准确,译文根据《后西游记》原文作了少量的增补和修改。
[13]此处情节见《后西游记》第十八和十九回。这里的英文原书称孙小圣无法摆脱野心(而被擒),与《后西游记》情节不符。
[14]这里英文原书因为过于简略,没有解释清楚,译文作了增补。
[15]此处情节见《金瓶梅》第二十七和二十八回。“金莲趿着一只拖鞋逃回了房”的说法与《金瓶梅》情节不符。
[16]“对四位底层文人的记述”不是在最后一回(第五十六回),而是倒数第二回(第五十五回)。
[17]指戴维·霍金斯的译本。
[18] 英文原书的这段叙述有两个重大错误,译文都作了更正。第一,根据最权威的脂本,第一回的奇石并非投胎成了贾宝玉,而是被僧人幻 化成了一块宝玉,所以它就是宝玉出生时衔着的那块玉;换言之,这块无才补天的石头只是宝黛故事的见证人,并非男主角。第二,宝玉的前生是赤瑕宫神瑛侍者,并非石头,用甘露灌溉绛珠草的不是石头,而是神瑛侍者。
[19]这个场景见《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20]指第五回警幻仙姑让宝玉看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里面的诗。
第五章
[1]见《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2]即叶圣陶。
[3]英文原文形容这对夫妇是“loving couple”,与小说实情不符,译文未体现。
[4]这里的英文原文有些莫名其妙,与《沉重的翅膀》(主要反映围绕经济体制改革的冲突)似乎没有关联。
[5]张贤亮已于2014 年去世。—编注
[6]这话不太准确,根据朦胧诗人的自述,30年代现代派和40年代西南联大诗人对他们的影响更大。
[7]英文原书对《赵南栋》情节的概括不准确,译文根据《赵南栋》 的内容作了修改。
[8]英译本( Balzac and the Little Chinese Seamstress) 2001年出版。
[9]这里的英文原文对情节的叙述过于简略,信息量太小,译文稍作了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