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剑桥中国史 [953]

By Root 70882 0
—1080页;关于党纲的起草,见1080—1084页(英译文载谢:《国民党》,第73—85页)。鲍罗廷的党章草案载《国民党》,第73—85页)。鲍罗廷的党章草案载《国民党周刊》,1923年11月25日;转载于《向导周报》第50期,1923年12月29日(这是共产党的刊物)。

② 路易斯·费希尔:《世界事务中的苏联人:苏联与世界其他部分的关系史》,第637—638页。又A.I.切列帕诺夫:《一个在华军事顾问的手记:1924—1927年第一次中国革命内战的历史》,第37—43页。第1卷的译稿为亚历山德拉·O.史密斯所译,第45—49页。军事危机在孙逸仙的《国父年谱》,2,第1020—1033页中叙述甚详,但对鲍罗廷的建议和孙逸仙的拒绝没有提起。

① 《中国国民党广东分党部弹劾共产党的请愿及总理的批评和解释》(中文),载中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弹劾共产党两大要案》,第1—11页。转载于《革命文献》,9,第1271—1273页,但缺孙之评论。几种评论的译文载康拉德·布兰特、许华茨、费正清:《中国共产主义文献史》,第72—73页。

① 海关危机和孙日益敌视帝国主义列强的证据,见韦慕庭:《孙逸仙》,第183—189页。

②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录》。关于大会的系统的详细情况,见《革命文献》,8,第1100—1160页,关于总的看法,见《国父年谱》,2,第1052—1070页。

① 切列帕诺夫:《一个在华军事顾问的手记》,1,第67—71页;译稿,第85—92页。切列帕诺夫指出,他论述的根据是鲍罗廷的笔记。

② 根据会议录的辩论记录,载蒋永敬:《胡汉民先生年谱》,第301—303页;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第176—182页。李大钊陈述的最早版本可能载于《中国国民党周刊》,10(1924年3月2日),第5页。李大钊亲笔的文字载《革命文献》,9,第1243—1254页。

① 《革命文献》,8,第1160—1167页。鲍罗廷早期的财政捐献是从邹鲁的《中国国民党史稿》推断出来的(第2版,第390和399页,脚注21和22)。虽然邹鲁说党的领袖们决定以其他经费来代替鲍罗廷的资助,但有大量证据说明捐献没有中断。

① 《国民革命军,其起源、发展和体制的简史》。1927年4月6日,这份文件在苏联武官处发现。英译文由北京的英国武官S.R.V.斯图尔德上校送交英国外交部。它可以在伦敦档案局找到(外交部371∶12440/9156)。齐锡生的《中国军阀的政治斗争,1916—1928年》对中国黩武精神的制度化问题进行了研究。迪特尔·黑因齐格的《国民党中的苏联军事顾问,1923—1927年》系统地论述了苏联军事顾问所作的种种努力。

① 尤廷、诺思:《苏俄和东方》,第151、233、344—346页。

② 关于他的传记,见唐纳德·W克莱因和安·B.克拉克:《中国共产主义传记词典,1921—1965年》,2,第720—724页;霍华德·L.布尔曼和理查德·C.霍华德:《中华民国传记词典》,3,第71—73页。关于他的组织工作,见卫藤沈吉:《海陆丰——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第1部分,载《中国季刊》,8(1961年10—12月),第160—183页;关于彭湃的自述,见唐纳德·霍洛奇译:《农民革命的种籽:彭湃关于海丰农民运动的报告》。小罗伊·霍夫海因兹的《中断的浪潮:中国共产主义农民运动,1922—1928年》对彭有全面的论述。

① 《革命政府关于农民运动的第一次宣言》,载《中国国民党重要宣言汇编》,第247—251页。罗绮园:《本部去年工作简报》,载《中国农民》,2(1926年2月1日),第147—207页;关于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定,见第158—159页。文中有关于讲习所的大量详细情况。

② 《广东农民运动报告》,第124、53页。

① 韦慕庭、夏连荫合编:《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和在华苏联顾问文献集,1918—1927年》,第258、301页。

② T.C.张:《广东的农民运动》,第23页。

③ 数字根据在1927年12月的广州公社之后发现的一幅地图.见J.F.布雷南:《1927年12月14日在俄国领事馆没收的俄文文件翻译结果的报告》。英国外交部,405/256,密件,《关于中国的进一步通讯》,13583(1928年1—3月)。日期是我们推断的。

④ 同上。蔡和森:《本年五月一日的广东农民运动》,载《向导周报》,112(1925年五一特刊),第1030—1036页。《广东农民运动报告》,第64—83和98—100页。《广宁农民减租运动的经验》,载《第一次国民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第139—147页。从《广东农民运动经过概况》(1927年1月)转载。

① 蔡和森的《本年五月一日的广东农民运动》(第1031页)引了彭湃报告他受的凯旋式接待和组织工作的信。关于其他细节,见卫藤沈吉:《海陆丰》,第149—181页;见151—152页。

② 同上。第159页,上面列有直至1926年5月的195名被杀害农民领袖的名单,材料根据阮啸仙:《关于去年广东省农民斗争的简报》,载《中国农民》,6/7(1926年7月)。这个刊物报道了许多具体例子。

③ 肃清(化名):《共产党之阴谋大暴露》。这本书广泛地讲述了发现的情况和日益高涨的争吵。

①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弹劾共产党两大要案》,转载于《革命文献》,9,第1278—1286页。弹劾又见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台北版,第413—421页。《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谢持和张继的质询及鲍罗廷的答复的记录》,载《弹劾共产党》,第25—30页和《革命文献》,9,第1286—1291页。

② V.I.格卢宁:《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形成(1920—1927年)》(俄文),载《共产国际和东方;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为列宁主义战略和战术而进行的斗争》,第242—299页;见第271页。已故的莉迪亚·霍勒布内奇为我摘录了这篇根据俄国档案的文章。

③ 同上,第271—273页。

④ 指示转载于《革命文献》,16,第2773—2776页。见《从容共到清党》,第324—331页;关于全会讨论和辩论的情况,见《国父年谱》,2,第1ll7—1119页。

① 韦慕庭:《锻造武器:孙逸仙和国民党在广州,1924年》,第89—93、100—105页,书中有“商团事件”的内容充实的记载。

① 第一次东征的材料来源如下:陈训正:《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载《革命文献》,10和11,第1523—1677页;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台北版,第406—463页。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防部:《北伐战史》,第13—25页;切列帕诺夫:《一个在华军事顾问的手记》,第138—202页,译稿第183—263页。

② 韦慕庭的《孙逸仙》(第277—282页)对临终遗嘱、给苏俄领袖们的告别信以及纪念活动进行了讨论。

① 关于大会的论述,见[罗]亦农:《中国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之始末》,载《向导周报》,115(1925年5月17日),第1063—1064页;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新中国书店版,1949年),第116—138页;陈达:《中国劳工问题》,第122—128和593页;中国劳工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劳工运动史》,2,第356—361页;张国焘:《中国共产党的崛起,1921—1927年》,第414—422页;琼·切斯诺:《中国的工人运动,1919—1927年》,第258—261页。

② 关于五卅事件的重要史料包括:《国闻周报》,2.21(1925年6月7日)和22(6月14日)以及延续至9月份的以后几期;《东方杂志》,1925年7月份专刊;《向导周报》,117(1925年6月6日)至134(10月30日);美国国务院:《关于中国国内事务的记录,1910—1929年》,缩微胶卷第329号第137卷,关于美国国务院893.5041/112,美国上海总领事克银翰1925年6月10日发的快信,附件1:《5月16至6月5日警察局报告摘录》;附件2:调查;附件5:《1925年6月2日星期二会审公廨记录摘录》(初步听审);美国国务院893.5045/147:《1925年6月9日星期二会审公廨记录摘录》(审讯和盘问,然后是九次出示证据,共175页)。审讯记录见《1925年5月30日骚乱时被捕华人的审讯记录》(我未见到此文件);美国国务院893.5041/158,1925年7月3日北京代办费迪南德·梅耶发的快信:外交使团派住上海的一个代表团的调查报告,附件23份;美国国务院893.5045/274:10月12日起进行审问的英、美、日三名法官组成的委员会的单独的发现。国际法官委员会首席法官E.芬利·约翰逊致国务卿弗兰克·B.凯洛格的说明事件的信件的日期为上海,1925年11月14日。发表的审讯记录有:1925年国际法官委员会的《国际法官委员会的诉讼报告》(我未见到此文件)。大量信件、剪报、中国刊物的译文、宣传招贴的照片等证据的要点收入美国外交人员和领事馆的报告中,上述缩微胶卷第329号第43—45和136—138卷;这些材料可在国务院的《关于美国外交关系的文件》,1925年,I,第647—721页见到。近期的一种优秀的说明见尼古拉斯·R.克利福特:《1925年的上海:城市民族主义和外国特权的捍卫》。

① 陈训正写了这次战役的全面的报道,转载于《革命文献》,11,第1704—1706页。此文是《北伐战史》中附有两幅地图的类似报道的基础(I,第280—287页)。又见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1925年6月1—14日),第484—486页;美国国务院893.00/6396和/6458,广州总领事精琦士快信,1925年6月12日和17日;《纽约时报》,6月7—13日。

② 切列帕诺夫与黄埔的学生参加了这次战役,他提供了战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