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剑桥中国史 [860]

By Root 70888 0
业为代价。但就整个中国来说也是这样吗?有关这个问题的片断资料更适合这样的结论:在绝对数字上,手工业产量总体上不变,比起刚提到的悲观看法来甚至还有增长。

在14类产品中手工业生产

表7 占总增值的百分数,1933

资料来源: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经济》,第142—143页,表38—;和第512—513页,表G-1。

问题变得复杂,在于用什么样的定义去界说“手工业”和各种手工业之间实质上不同的经历,以及大多数解说者据以谈他们的看法的几次实地调查的时间选择。与家庭单位无关的城市或半城市手工业作坊或手工业工场,至少从唐代起就出现在中国的经济中了。不过,用就业和产量来衡量的它们的重要性,至少在1912年以前,并在较小但未确知的程度上,在随后的40年中被农村和城市的单个家庭的手工业生产所掩盖了。①例如,这是可以想象的,曾经基本上是一种农家手工业的手工纺纱的绝对产量在20世纪下降了,而全部或部分与此对应的,是在许多手工业作坊中有了新的就业机会,这些手工业作坊是在日益增长的对外贸易和工厂生产的刺激下出现的。这些小型工厂,特点是雇用很少的工人,没有机械动力,为出口的农产品加工(如轧棉和缫丝),或作为分包者向现代工厂供应零配件,或冒险仿制比较粗糙和便宜的工厂制品(如纺织品、卷烟、火柴和面粉)。①所以,中国初期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跟日本一样,采取的形式不是完全照搬外国的模式,而是适应中国具备的生产要素,其特点是高劳资比。

有些手工业没有经受住竞争。进口的煤油几乎代替了点灯用的植物油。在20世纪头25年中曾经是繁荣的丝织业,从20年代末开始衰落,原因很多:日本人的竞争,1931年后失去像满洲这样的市场,人造丝的出现,以及国际市场普遍不景气。②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茶叶出口下降,也许说明茶叶工业遇到了困难,尽管我们不大知道国内需求的变化。不过,无论是丝或是茶的情况,都不是说从19世纪起有一个简单的直线下降,原因是手工业产品被工厂产品所取代。

至于棉纺手工业,我们可以谈得更具体些。布鲁斯·雷诺兹发现,手工纱的绝对产量及其在纱的总供应量中所占份额,在1875—1905年间急剧下降,然后下降放慢,直到1919年,随后又急剧下降,直到1931年(表8)。③

表8 棉布供应的来源,1875—1931年(百万平方码)

资料来源:布鲁斯·劳埃德·雷诺兹:《贸易和外资对工业化的影响:中国的纺织品,1875—1931年》,第31页,表2.4。

对照之下,手工编织在1875—1931年间所占的相应份额虽然下降,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以平方码计算的总产量实际上增加了。在需求方面,这种坚挺的现象是由于存在手工织的布和机器织的质量更优良的布的部分地分立的市场;典型的手工织的布是用进口的和国内机器纺的经线和手工纺的纬线,直到20年代国内纱厂大大发展起来才不用手工纺的纬线。在供应方面,手工织布的幸存和增长,可归因于它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家庭农场生产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作用。关键是有可用的“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家庭劳动力,他们要在任何情况下生存下去;跟工厂劳动力不同,即使他们的边际产品在生存费用以下,也照样从事手工业活动。就是说,家庭手工业几乎能在任何价格上与工厂工业竞争,只要现代公司必须付给它的工人仅够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而手工业工人在挣得收入上没有选择的余地。农村家庭争取最大限度的收入,根据他们对各种各样农村副业的相对利益的估计而决定进入或离开某一副业,这也部分地说明了个别手工业变化无常的命运。在20世纪,随着经过改进的木织机、铁齿轮织机和提花机的传播,手工织布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与手工纺纱相比,劳动生产率可能高出许多。廉价的进口纱和国产的精纺纱使得手工纺纱与其他有关副业相比,愈来愈无利可图。机器精纺纱的近便和廉价、机器产品的榜样、织布比纺纱有利,这些因素加起来导致农村家庭转入织布。在一些手工织布中心如河北的定县、宝坻和高阳,山东的潍县,在20年代和30年代的不同时期都曾经“繁荣”过,天津、青岛和上海的纱厂向数量很大的农民家庭供应棉纱,有时候,纺织商人向他们提供织布机,并承购他们的产品,将它们分销到整个华北和满洲。①

许多始于30年代,即始于战前学术成就短暂全盛时期的质量比较好的中国农村现场调查,对于我们得知手工业在20世纪的命运的情况是很重要的。在将近20年的政治分裂之后,这被看成是一个有希望的时期,当时的中国终于开始走上曾给西方和日本带来财富和力量的现代经济发展的征途。中国的经济学家和农村社会学家,甚至大多数持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人,以给人深刻印象的一致程度,像分析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衡量它的成就一样,关心它运行中的福利含义。农业生产基本上跟上人口增长,抑或是手工业的绝对产量至少保持不变,这些都决不能补偿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的经济是“落后的”,中国人大多数是穷人,只有很少数富人,穷人连起码的生活水平也难以维持。此外,由于“示范效应”是强有力的,繁荣看来似乎只有通过大规模工业化才能达到。关于这一点,既出现了对很小的现代部门不相称的注意,又出现了一种倾向——尽管老老实实提出来的以经验为基础的数据常常同它矛盾——想从手工业的周期性波动的下降阶段得出结论,而忽略上升阶段。①差不多好像是把传统部门说得愈是破产,国家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就愈有可能早日开始。30年代初对手工纺织工业来说,十之八九同样是一个相对不景气的时期,但这主要不是由于现代纱厂的竞争,而是由于1931年后失去了满洲和热河的市场。要提醒的是,把手工纺织业到1936—1937年没有恢复作为可供选择的市场发展的结果,超出了我们目前所知,并与中国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在1937年战争爆发前的两年中的上升趋势相矛盾。同时在1937—1949年之间漫长的战争和内战的艰苦年代,难道可以相信现代城市消费品工厂与众多而分散的手工业部门相比,所受的破坏更小、产量的削减更少吗?

在进口货和国内工厂的产量都增长的情况下,从绝对数字上说,手工业生产的命运决定于两个因素:进口货和工厂产品的结构,总需求的大小和构成。例如(见表28),在1925年,进口货至多有50.5%是同手工业竞争的(棉织品、棉纱、面粉、糖、烟草、纸、化学制品、染料和颜料)。除了我们已经注意其影响的棉织品和煤油外,在剩下的品种中最大宗的是糖(它的进口量在1925年格外高,其中包括不与手工业竞争的未加工的糖)、化学药品、染料和颜料(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代替了土染料)以及烟草(其国内加工在20年代增长了,因此明显地未被进口货压倒)。其他具有潜在竞争性的进口货在数量上微不足道,不可能对国内手工业造成严重影响。

关于工厂产品的影响,情况与进口货相似,这里再次排除了棉纱的情况,其中手工业产品急剧削减。1933年最重要的手工业产品是手工碾的米和磨的粉,两者加起来占整个手工业验明总产值的67%。碾米和磨面的总产量加上进口面粉,其总数的95%来自手工业部门。如果自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现代食品生产工厂或进口货的竞争曾引起任何下降的话,那也不会很大。①

由于我们对手工业的国内市场所知甚少,很难直截了当地说民国时期的总需求是个什么模式。不过,三个间接指标可能有用。从1912到1949年,中国人口几乎以1%的年平均率增长,同时城市人口的增长率可能达到2%。单是人口增加,特别是沿海商业和制造业中心的人口增加,足以解释进口的或国内工厂制造的商品的消费量的一大部分。现代工业产品的很大一部分由城市消费品构成,它们在中国农村没有什么用处。甚至普遍使用的东西如棉织品,以质量和成本为根据的产品的差异也是重要的;就传统需求来说,工厂产品可能是“劣等”货。即使事实不是这样,农村人口也仍然继续使用手工业产品,在低工资率和高价资本的情况下,这些产品仍以低于现代工业的单位成本生产出来。

第二个指标是持续到30年代的外部需求。有一种研究说,用1913年的物价计算,手工业的出口价值从1875到1928年每年增长约2.6%。另外一种估计提出,种类稍微广泛些的手工业产品,从1912到1931年每年增长1.1%。②由于对国内消费缺乏更多的了解,报导出口增长的数字当然不是结论性的。不过,以20年代中国最大的单项出口货物的丝来说,强有力的迹象显示,在绝对数量上,国内市场与出口一起增长到1930年,同时它们的相对份额基本上不变。①

最后,农产品特别是需要加工的许多商品作物,在1912至1949年间的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每年略低于1%——大致相同。珀金斯估计1914—1918年每年的农产品总值为160.1—170.3亿元,1931—1937年每年为191.4—197.9亿元,20多年中约共增加16—19%。②他还证明,“在30年代,能够在现代工厂加工的农产品不超过5%或6%,或者说,不到20世纪10年代和30年代之间农产品增长的百分数的一半。”③换句话说,在最坏的情况下,农产品的手工加工保持不变。

关于工厂工业,除了它在数量上的重要性相对地小之外,还有几个总的特点值得注意:

1.如已经指出的,现代制造工业集中于沿海省份,特别是条约口岸城市以及1931年以后的满洲。(以最重要的棉纺工业来说,在1924年,中国87.0%的纱锭和91.1%的织机设置在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上海、天津、青岛三个城市占纱锭的67.7%和织机的71.9%。)虽则有某种程度的地理分散,例如30年代的纱锭(1918年,纱锭总数的61.8%设置在上海;1932年是55.4%;1935年是51.1%),但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内地省份几乎依旧不知道现代工厂工业为何物。

2.地理上集中的一个原因,是外资工厂在制造业部门占有很大的份额。外国工厂被限制在条约口岸。从1931至1945年间,满洲的经济与其他部分的中国经济没有联系,但恰恰是在满洲而不是别的地方,现代中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包括建立一个真正的重工业基地。虽然外资工厂在战前中国制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