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剑桥中国史 [419]

By Root 71120 0
定和分类。先后在学士院任职的113名官员中,有许多著名的汉族士人,包括学者兼作家的虞集(1272—1348年)、许有壬(1287—1364年)、揭傒斯(1274—1344年)、宋本(1281—1334年)、欧阳玄(1283—1357年)、苏天爵(1294—1352年)和柯九思。①此外,还有当时最杰出的汉化蒙古和色目学者:畏兀儿翻译家忽都鲁都儿迷失,汪古学者兼政治家赵世延,克烈部诗人阿荣(死于1335年),著名康里书法家巙巙(1295—1345年),康里理学家铁木儿塔识(1302—1347年),年轻的伯牙乌部进士、才华横溢的蒙古士人泰不华(1304—1352年)。上列诸人无疑是各族学者和艺术精华的代表,在元代各个机构中各族学者任职可说是最集中的一次。

在一个政府机构中集中如此多的干才,从事各种文学、艺术和教育活动,这不仅在元代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它可与唐玄宗时的集贤院相媲美。奎章阁学士院的各种活动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它们通过给予他的朝廷一个“精心安排的‘文明’外表”的方式来改变皇帝的形象。②由官方推动的艺术和文学修养,也可说是皇帝本人爱好的延伸。图帖睦尔有很多闲暇时间,他把这些时间都用在奎章阁临池赏画。奎章阁学士院的核心人物虞集和画家柯九思,得到了图帖睦尔的厚爱。虞集起草诏旨为皇帝的正统辩解,并且著文写诗歌颂皇帝,用自己的真才实学为皇帝效力;柯九思则以鉴赏书画取悦皇帝。③

奎章阁学士院确实编辑和出版了一些著作。④它最重要的成就也是图帖睦尔朝的标志是编辑了大部头的政书《经世大典》。⑤按照唐、宋的《会要》体将元代所有重要的官方资料和法律规定编辑于本书中,其目的就是强调元代的统治与以前的中原王朝的统治一样完美。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名义上是由燕铁木儿监修,但主要负责此事的是虞集。该书的编辑始于1330年5月,用了13个月时间全部完成,共计800卷,分为10编。前4编为君事,为编辑这4编,以前禁止汉人接触的许多蒙文资料被翻译成了汉文。另6编为臣事,按照儒家经典《周礼》和《会要》的体例编排。由于保存了大量的元代官方资料,《经世大典》不但是图帖睦尔的骄人成就,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也颇有益处。它为明朝初年编撰的《元史》的各志提供了基本资料。虽然该书在1509年至1605年间散佚,但许多部分收入明朝类书《永乐大典》。①这些保留下来的部分是研究元代制度的重要史料。

尽管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奎章阁学士院却未使元政府更为儒化。由于官僚体系操纵在燕铁木儿和伯颜手中,他们并不赞成皇帝的汉化倾向,所以奎章阁学士院的影响只是局限在宫廷内部。可能是因为奎章阁的儒化含意并得到皇帝的过度关照,其官员不断受到御史台的弹劾。因此,迫于形势,奎章阁的主要官员在1330年集体辞职。②虞集便认为他对政府的政策毫无影响。③最后,燕铁木儿在1332年年初控制了奎章阁;仅6个月后,图帖睦尔即去世了。燕铁木儿控制奎章阁是为了限制它的成员接近皇帝。④图帖睦尔去世后不久,奎章阁学士院即被撤销。虽然奎章阁学土院确实帮助图帖睦尔增加了宫廷的儒化表象,但是总的说来,它对政府的影响很有限。

① 关于1328年图帖睦尔的复位,见[8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第31—52页;[851]萧功秦:《论元代皇位继承问题》,第32—36页。

② [653]《元史》,卷31,第694页;卷32,第704页;卷138,第3326页。

① [653]《元史》,卷31,第693—694页;亦见藤岛建树对和世■的研究,[151]《元明宗的生涯》。

② [653]《元史》,卷32,第703页。

③ 关于燕铁木儿,见[653]《元史》,卷138,第3326—3334页;[613]马祖常:《马石田文集》,卷14,6b—11a;亦见[8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第10—11、39—50页。

④ 以前是硕德八剌亲信的任速哥据说首倡起兵以雪先帝之仇。他与前湖广行省右丞、畏兀儿人速速商讨后,在也孙铁木儿去世前就力劝燕铁木儿领导起事。见[653]《元史》,卷184,第4235—4237页。

① [653]《元史》,卷32,第704页。倒剌沙的擅权、保护回回商人和贪官污吏,见《元史》,卷32,第707页;卷182,第4194页;卷176,第4112页。

② 关于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后人,见[167]韩百诗:《<元史>卷107<宗室世系表>译注》,第138页。

③ 阿剌忒纳失里是越王秃剌之子,见[167]韩百诗:《<元史>卷107<宗室世系表>译注》,第57—58、61—62页。

④ [653]《元史》,卷31,第694—695页;卷32,第704—705页;卷138,第3326—3327页。

⑤ 关于蔑儿乞部人伯颜,见[653]《元史》,卷138,第3335—3339页;[613]马祖常:《马石田文集》,卷14,1a—5a;[170]韩百诗:《蔑儿乞部伯颜传札记》;[8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第53—74页。

① [3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第39—42页。

② [653]《元史》,卷32,第705—715页;卷138,第3326—3331页;[613]马祖常:《马石田文集》,卷14,6b—11a。

① 关于陕西上都派的活动,见[653]《元史》,卷32,第712—719页;卷137,第3314—3317页。

② 关于四川上都派的活动,见[653]《元史》,卷32—33。亦见[725]冯承钧:《元代的几个南家台》,第213—216页。

③ 关于云南上都派的活动,见[653]《元史》,卷33—36;[74]柯立夫:《1340年阿鲁忽的令旨》;[748]杜玉亭:《元代罗罗斯史料辑考》,第30—43页。

① [653]《元史》,卷31,第696—697页;[151]藤岛建树:《元明宗的生涯》,第22页。和世■及其追随者在世时显然不清楚所处环境,以致处理当时情势发生了严重错误。按照明朝初年还很流行的说法,和世■的扈从无礼地对待前往蒙古奉献帝位的燕铁木儿,使他无比愤怒和恐惧。见[655]胡粹中:《元史续编》,卷10,15a。

② [653]《元史》,卷31,第701页。

③ [651]权衡:《庚申外史》,1b;[440]赫尔穆特·舒尔特-乌夫拉格德文译本,第27页。

④ [653]《元史》,卷40,第856页。

⑤ 如窦德士指出:“海山的即位是当时仍未稳定的边疆所造成”,但是他将蒙古有效统合于由中原而非由蒙古所控制的帝国体制之内,这使得“他的长子不可能步他的后尘”。见[84]《征服者与儒士》,第30页。

① [852]萧功秦:《论元代皇位继承问题》,第33页。

② [8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第42页。

③ [725]冯承钧:《元代的几个南家台》,第216页。

④ [8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第32页。

① [653]《元史》,卷138,第3332—3333页;[8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第46—50页。

② [653]《元史》,卷138,第3337页。

① [653]《元史》,卷32,第716—724页。

① [653]《元史》,卷175,第4096页。

② [653]《元史》,卷34,第759、761、766页。

③ [653]《元史》,卷110,第2792页;卷124,第3058页;[689]《蒙兀儿史记》,卷156,11b—12a。

④ [753]杨志玖:《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第266—269、 281页。

⑤ [653]《元史》,卷175,第4096页;[689]《蒙兀儿史记》,卷157,29a—b。

① [653]《元史》,卷34,第762页。

② [351]野口周一:《元代后半期的王号授与》,第65—67页。

③ [653]《元史》,卷32,第716—724页;[8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第51页。

④ [653]《元史》,卷139,第3352页。

⑤ [435]佐口透:《14世纪元朝与西方三王的关系》,第174—178页。

⑥ 这是窦德士的观点,见[84]《征服者与儒士》,第7—8页。

① [653]《元史》,卷32,第740页;卷34,第759、761页;卷35,第776、778、789、793页;卷36,第803页。

② [653]《元史》,卷38,第816页。

③ [762]李则芬:《元史新讲》,第3卷,第543页。

④ [777]陈世松:《试论元代中期的少数民族起义》。

① [653]《元史》,卷31,第700页。

② [762]李则芬:《元史新讲》,第3卷,第527页。

③ [653]《元史》,卷34,第755页。

④ [653]《元史》,卷184,第4238页。

⑤ [653]《元史》,卷96,第2476—2477页;卷139,第3352页。

⑥ [653]《元史》,卷33,第739页。

⑦ [653]《元史》,卷34,第763页。

⑧ [653]《元史》,卷34,第765页。

① [653]《元史》,卷93,第2369页;[441]舒尔曼:《元代经济结构》,第125页。

② [296]前田直典:《元代纸币的价值变动》,第139—140页。

③ [277]兰德彰:《虞集和他的蒙古君主:充当谋士的学者》。

④ 关于图帖睦尔的汉文化程度,见[235]神田喜一郎:《元文宗的风流》,第477—488页;[557]吉川幸次郎:《元代诸帝的文学》,第243—276页;[801]罗贤佑:《元朝诸帝汉化述议》,第72—73页。

⑤ [653]《元史》,卷33,第730页;卷172,第4028页。

⑥ [653]《元史》,卷34,第763、770页。

① [653]《元史》,卷34,第768页;卷72,第1791—1792页;亦见[126]傅海波:《从部落领袖到至高无上的皇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