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剑桥中国史 [40]

By Root 70070 0
校尉和己校尉,戊和己是天干中的第5和第6字。见《汉书》卷九六上,第3874;卷九六下,第3924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63、189页);何四维之作,第79页注63。

② 《汉书》卷七,第223页;卷九,第283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160、310页)。

③ 《汉书》卷七九,第3296页。关于数字的可靠性通常受到怀疑,见第1章附录3。

④ 《汉书》卷七○,第3007页以后;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7章。

① 《汉书》卷七九,第3294页;卷九六上,第3897页(何国维:《中国在中亚》,第141页)。

① 这一部分的主要史料见《汉书》卷十、九七下和九八。又见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356页以下、366页以下;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160页以下、252页以下及264页以下。

② 《汉书》卷十,第301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373页以下)。

③ 《汉书》卷二二,第1071页以后;卷十,第316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395页);卷二七下,第1368页;卷九七下,第3999页。

① 《汉书》卷八一,第3338页以下、第3341页以下;卷十,第301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374页);卷八二,第3376页。

② 关于全部详情,见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365页以下。

① 大司马之职先后由王凤(公元前33—前22年)、王音(前22—前15年)、王商(前15—前11年)、王根(前11—前7年)和王莽(前7年)担任。

② 《汉书》卷八一,第3354页以下;卷九七下,第3999页以下;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264页以下。

③ 《汉书》卷十一,第333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15页以下)。

① 《汉书》卷八二,第3380页以下。

② 《汉书》卷八一,第3356页;卷八六,第3505页。

③ 《汉书》卷十一,第345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38页)。

④ 《汉书》卷九三,第3733页。

⑤ 《汉书》卷九三,第3738页。

① 《汉书》卷十二,第347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61页以下);卷九七下,第3998页以下。

② 《汉书》卷十二,第360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85页);卷八四,第3426页。

③ 《汉书》卷九九上,第4078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217页以下)。

① 《汉书》卷九九上,第4080—4082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221—225页)。

② 《汉书》卷八一,第3338页以下。

③ 《卷书》卷八一,第3354页以下。

① 《汉书》卷九三,第3738页。

② 见鲁惟一:《通向仙境之路》,第98—101页。

③ 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260页以下。

① 《汉书》卷六十,第2671页;卷八五,第3444页。

② 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260页以下。

③ 张朝孙(音):《白虎通》第1卷,第124页以下;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278页。

④ 《汉书》卷七五,第3192页。

① 《汉书》卷十一,第340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29页)。

第3章 王莽,汉之中兴,后汉

在汉代的国家祭典中,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它被认为直接支配着人世的命运。皇帝,即天子,是天的代表,在它的庇护下进行统治。王朝的创建者因他个人的功业,比其他人优先被选为第一个受命于天的人。末代皇帝则丧失了这种天命,因为他和他的皇室不宜再进行统治。吉兆预示着天命的出现,而凶兆则宣布上天庇护的消失。①

受命于天的信仰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编纂学。古代的历史学家引用、隐瞒、歪曲甚至伪造证据,以证明为什么王朝的创建者值得上天的赐福,对于这种尊贵的资格,他个人是毫不怀疑的。他重视正统性。那些反对天命的人是明显的小人。他们之缺乏道德资质可以从他们的下场中得到证明。古代历史学家在这方面持否定的态度:他给最重要的造反者和皇位觊觎者撰写有偏见的传记,这些人由于他们的行动,已把自己置于有秩序的社会以外。此外,古代的历史学家就没有进一步行动了;对那些反正统王朝的人的主要助手概不写传。

这就是历史编纂学的状况,它对公正地评价象推翻前汉皇室而试图另立自己王朝的王莽这样的人来说是一个主要障碍。如果他能如愿以偿,他就会说是沐受了上天的恩泽,古代历史学家就会把他比作以往伟大的王朝创建者。但是随着他政府的垮台和汉朝的复兴,王莽自然而然地成了历史编纂学的受害者,从天子之尊贬为篡位者。甚至他的相貌也变了。

汉代的中国人都深信相面术。他们认为面貌反映了性格,并试图根据一个人的相貌来推断他的未来。这就引出了一种假设,即王朝创建者必定有某些共同的外表,于是历史家们就杜撰他们多须、高鼻和有突出的前额。相反,这种伪科学的相面术还需要把皇位觊觎者或篡位者道德的堕落表现在他们的外貌上。因此,王莽被描述为一个巨口短颔、露眼赤睛和声音大而嘶哑的人。①

于是,近代的历史学家面临着明显的偏见的问题。当班固编《汉书》,即《前汉书》时,他是以兴复汉室的斗士的观点来写书的。虽然王莽当了15年皇帝,却没有他应有的历史。他占有的篇幅只是《汉书》之末(卷九九上、中、下)的一篇传记,文中对他的为人和他的统治进行了连续的批判。《汉书》的其他地方很少提到他和他的支持者;《后汉书》②对他的垮台的细节补充得很少。对王莽只能在这样贫困的材料基础上进行评价。

① 关于前汉这种迷信的发展,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伦敦,1974)第5章、第13章第733页。关于凶兆,见毕汉斯:《〈前汉书〉各种凶兆的解释》,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22(1950),第127—143页。

① 关于王莽的外貌,见《汉书》卷九九中,第4124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312页)。《汉书》卷一上,第2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1卷,第29页)描述了高帝的相貌;关于承认这种相貌是适合当皇帝进行统治的标志,见《汉书》卷一百上,第4211页;和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1卷,《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26(1954),第99页。

② 《后汉书》在档案材料不再存在之时由范晔(公元398—446年)编成(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1卷,第9页以下)。他不得不根据约20种以前的历史编写,其中以《东观汉记》最为重要。此书得名于大部分著作在那里写成的洛阳南宫的秘阁。第一部分于公元72年由明帝命班固等人共撰。(关于班固在编撰时的困难,见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4卷,《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51〔1979〕,第121页)第二部分受命于公元120年,第三部分受命于151或152年,第四部分受命于172至177年期间。最后的第五部分在220至225年东汉亡后由私人所写。作为一部连贯汇编,《东观汉记》给范晔提供了大量当时多方面的材料。今天,此书只有部分残存。关于《汉书》卷九九的译文,除德效骞的《〈汉书〉译注》第3卷外,还有汉斯·施坦格的《〈前汉书〉卷九九王莽传译注》(莱比锡,1939);克莱德·萨金特:《〈前汉书〉王莽传译文》(上海,1947)。

王莽的崛起

王氏家族原是在地方上有权势但在全国并不重要的小绅士氏族。后来伪造的一份家谱声称王莽是通过田家的齐公传下的舜和黄帝(两位在神话中受尊敬的君主)的后裔。但是从齐公传下的后裔之说不可信,而舜和黄帝不过是传说中的人物。当然,伪造家谱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已为前汉的创建者伪造过类似的家谱。①这些家谱不过是宣传,目的是使新王朝合法化。

王莽可靠的家谱始于他的高祖父,后者未当过官,显然在今山东北部过乡绅的生活。②王莽的曾祖父从那里搬到黄河正北的大平原中部某地,短期地在中央政府的一个小官署中任过职。王莽的祖父在京都的廷尉府中任低级官员,如果不是因为他的一个女儿,他恐怕永无出头之日。他名王贺,字翁孺,有八子四女,正是他的次女王政君,才使她的家族处于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她生于公元前71年,于前54年被选进宣帝(公元前74—前49年在位)的后宫。不久,她被转移到太子——即未来的元帝——(公元前49—前33年)的后宫。公元前51年,政君生下未来的成帝(公元前33—前7年在位),于公元前48年4月12日成为皇后。③她父亲同时被封为侯。在元帝朝时,王氏家族没有行使特殊的权力;如果政君的寿命与汉代普通人一样长,她的侄子王莽可能永远不会登上皇位。她死于公元13年2月3日,由于她的长寿,才使她的家族的控制和王莽的崛起成为可能。

元帝死于公元前33年7月8日;成帝在8月4日继位,王政君就成了太后。新君约年18岁,大概受了他母亲的影响,立刻任命她的兄长为大司马和大将军(即摄政)。①此人即王凤,他于公元前42年已袭了他父亲的侯位。此后不久,王凤的几个在世的弟兄被封为侯。成帝证明是一个讨人喜欢和爱好玩乐的人,易受女人的支配。他不喜好政事,满足于让他的几个舅舅为他统治国家。王凤在公元前22年在职时死去,由他和太后的堂兄弟王音接任大将军。王音于公元前16年在职时死去,于是已故的王凤之弟王商成了大将军。王商死于公元前11年。他的兄弟王根接任,在公元前8年11月16日辞职。同年11月28日,王莽在37岁时被任命为大将军。②

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为王政君弟兄王曼的次子,王曼早亡,未能与王后的其他弟兄一起封侯。但是,王莽虽在成长时失怙,其兄也在年轻时死去,却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并博览群书。在公元前22年当其叔王凤最后病危时,他曾伴随这位大将军几个月。当时他已有官职,但史料未具体说明为何职。经临死的大将军的请求,王莽调任射声校尉,同时任黄门郎。第一个官衔表示他成了由驻京职业军人组成的北军将领之一。但是王莽之指挥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