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 [230]
玄宗这时成了名实相副的君主。他只有28岁;他自发动反韦后政变以来经历了阴险的政治阴谋和不断斗争的三年,成了他统治时期政治史中不可分割的序幕,并对他的国事处理具有持久的影响。
① 这一章不断得益于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第一位是已故的陈寅恪,他关于唐代政治的各方面的研究为近代的唐史及其制度史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他1948年前的作品收入《陈寅恪先生论集》(台北,1971年),《陈寅恪先生论文集》(两卷,香港,1974年)则收得更全。第二位为浦立本,他的《安禄山之乱的背景》(伦敦,1955年)经过了20年,依然是详细记述唐代各时期的政治史中的佼佼者。在本章的后半部分,我经常取材于此名作。关于玄宗中期,佩内洛普·赫伯特的《张九龄的一生和著作》很有用(剑桥大学未发表博士论文,1973年,以下简称赫伯特:《张九龄》)。
① 关于玄宗的早期生活和登位的情况,见霍华德·列维:《王如何成为皇的:玄宗之即位(713—755年)》载《汉学杂志》,6(1958年),第101—121页。其早期生活的主要材料来源载于《新唐书》,卷8第165—171页。
② 《旧唐书》,卷6第123页;《资治通鉴》,卷205第6490页;《旧唐书》,卷186上第4839—4840页。这些记载的时间和细节有出入。
① 《旧唐书》,卷51第2176页;《资治通鉴》,卷205第6488页。
② 《旧唐书》,卷86第2833页。
③ 《旧唐书》,卷8第165—166页。
① 《旧唐书》,卷7第150页;卷51第2174页;《资治通鉴》,卷209第6441—6442页。
② 《旧唐书》,卷8第166—167页;《新唐书》,卷5第116页;《资治通鉴》,卷209第6643—6648页。
③ 《旧唐书》,卷95第3010页;《资治通鉴》,卷209第6650页。
① 《资治通鉴》,卷209第6652页;《旧唐书》,卷7第154—155页;《新唐书》,卷第117页。
② 传记载《旧唐书》,卷73第2591—2592页;《新唐书》,卷98第3893—3894页。
③ 传记载《旧唐书》,卷99第3087—3089页;《新唐书》,卷121第4329—4331页。
④ 传记载《旧唐书》,卷96第3021—3029页;《新唐书》,卷124第4381—4388页;张说作墓志铭,载《全唐文》,卷230第8—11页;《文苑英华》,卷884第1—3页。
⑤ 传记载《旧唐书》,卷96第3029—3036页;《新唐书》,卷124第4389—4394页;颜真卿的墓志铭载《全唐文》,卷343第1—8页;补志载《全唐文》,卷338第22—24页。
① 《资治通鉴》,卷209第6653页;卷210第6654—6655页;《旧唐书》,卷86第2835—2837页;《新唐书》,卷81第3594—3595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0第6662—6663页。
② 《旧唐书》,卷7第156页;卷8第168页;《资治通鉴》,卷210第6663页。
③ 《旧唐书》,卷7第156页;《资治通鉴》,卷210第6663—6665页。
④ 传记载《旧唐书》,卷92第2922—2958页;《新唐书》,卷122第4349—4351页。
① 传记载《旧唐书》,卷188第4926—4927页;《新唐书》,卷116第4241页。
② 传记载《旧唐书》,卷97第3049—3057页;《新唐书》,卷125第4404—4411页;张九龄作墓志铭,《全唐文》,卷292第13—16页。
③ 其传记载《旧唐书》,卷97第3042—3049页;《新唐书》,卷122第4360—4366页。张说:《行状》,载《全唐文》,卷233第1—7页。
④ 其传记载《旧唐书》,卷183第4724—4725页;《新唐书》,卷109第4100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0第6665页;《旧唐书》,卷7第157页;《新唐书》,卷5第118页。
② 《新唐书》,卷83第3656—3657页;《资治通鉴》,卷210第6665页;《旧唐书》,卷98第3061—3063页;《全唐文》,卷237第12—14页;《唐会要》,卷50第871—875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0第6666页;《唐会要》,卷68第1192—1196页;《新唐书》,卷49下第1131页;《旧唐书》,卷38第1358页。
② 传记载《旧唐书》,卷98第3061—3064页;《新唐书》,卷126第4413页。
① 传记载《旧唐书》,卷98第3064—3069页;《新唐书》,卷116第4236—4237页。
② 传记载《旧唐书》,卷74第2622—2624页;《新唐书》,卷99第3921—3923页。
③ 传记载《旧唐书》,卷70第2540页;《新唐书》,卷102第3967—3968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0第6673—6674页;《旧唐书》,卷8第168—170页。
② 《资治通鉴》,卷210第6676—6677页;《旧唐书》,卷97第3041页。
③ 《资治通鉴》,卷210第6696—6697页。
④ 《新唐书》,卷5第120页;《旧唐书》,卷92第2971页;传记载《旧唐书》,卷92第2968—2971页;《新唐书》,卷122第4371—4374页。
① 据《资治通鉴》卷211第6683页之《考异》,应为阴历七月初三。根据下文,应为七月初三。——译者
② 《资治通鉴》,卷211第6681—6686页;《旧唐书》,卷8第169页;《新唐书》,卷83第3651—3652页。
③ 退位诏书见《旧唐书》,卷8第169—170页。
玄宗在位初期(713—720年):姚崇和宋璟
随着太平公主之死,所有的宰相除了魏知古外,或被处死,或被迫自尽。玄宗任命郭元振和张说来代替这些人;郭曾为活跃的密谋分子之一,张为鼓动玄宗进行打击的大臣之一。阴历九月,刘幽求成为第四个宰相。然而这个班子是短命的,阴历十月,皇帝命令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但演习未按计划进行。郭元振负有责任,因此被流配岭南,只是因为张说和刘幽求的求情,他在夏季才没有被处死。①
玄宗这时召见姚崇——他是710年试图进行改革的带头人并提出了广泛的改革计划(下面将另予讨论)——并任命他为宰相和兵部尚书,代替那个倒霉的郭元振。张说与姚崇一直不和,所以反对对他的任命。为了避免势必发生的不和,玄宗就将张解职,在713年年末派他到地方任职,同时又调刘幽求担任一个闲职。他们被卢怀慎②(?—716年)代替,卢为门下侍郎,是河北一个大族的成员,曾中进士,担任过武后和中宗时期的御史。姚崇对前一政权的唯一遗老魏知古的才能评价不高,所以在714年阴历五月设法解除了魏的职务,把他调到工部。③
现在只有两个宰相,其中姚崇无疑是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物。④卢怀慎对他完全唯命是从。这些就确定了在玄宗在位期间一直实行的一种新的施政形式:只用为数甚少的宰相,通常只有两三人,其中一人在制订政策时起决定性作用。宰相们通常留任几年,以前几十年所特有的任期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情况这时已成过去之事。姚崇和卢怀慎一直掌权到716年年末,这时卢病故。他被源乾曜①(?—731年)短期替代;源为河北的进士,是拓跋魏皇室远支的后裔,在中宗时任御史,710年以来在地方历任要职。713年,他被玄宗的宠臣姜皎荐举,在尚书省担任很高的职位。然而几乎不久,姚崇本人也患病,在716年阴历十二月被迫致仕。②在721年死亡前,他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影响,玄宗常征求他的意见,但在制订政策时他未进一步起积极作用。③
他荐举宋璟继承他的职位;宋璟在710年任宰相时是他的同僚同时又任广州都督。宋璟是一个可以指望采用基本相同的政策的人。716年末,宋璟和门下侍郎苏颋④(670—727年)接替姚崇和源乾曜任宰相。苏颋为做过中宗和睿宗时期宰相的苏颋之子。他中进士并通过殿试,以精于著作和学识渊博著称。在武后时期他当过御史,后任门下省和中书省舍人。玄宗命他历任宫廷要职,并委任他起草和撰写帝国的文献。宋璟,如同他之前的姚崇,是占支配地位的大臣。他是一个原则性很强和果断的人,负责制订政策,而苏颋则具有使他的计划以最有效的形式落实的才能和经验。他们担任宰相一直到720年,他们的免职标志着玄宗朝第一阶段的结束。⑤
虽然这些年与睿宗在位的不稳定时期和玄宗第一年大臣频繁更替、党派尖锐对立之时很不相同,但它们在人事方面有明显的延续性。从710年至720年,每个有相当地位的宰相都经过科举,通常中过进士或通过殿试。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世代官宦,但不是最大的豪门世族;大部分人来自武后时期政治权力中心的洛阳地区或河北、河南。他们都在武后时期初涉仕途,大部分在朝廷供职,特别在御史台供职的多。只有一次,在710年政变后不久,一个圈外人士得到任命,他就是密谋分子之一的钟绍京,被任命为宰相。但他不多几天就被免职,因为同僚们提出异议,说他原为胥吏出身,不宜任此职。
他们大部分是杰出的学者和优秀的行政官员。只有崔湜和窦怀贞被中宗时期朝廷的腐败严重污染。睿宗的大臣大部分虽然缺乏创见,却是值得尊重的人,不过在他们为之效忠的朝廷中,皇帝简直没有权威,不能提供领导,他们自己的任期也朝不保夕,政治又不断受到皇亲国戚及宠臣们的干扰,所以他们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姚崇和宋璟的经历和背景完全相同,他们有幸在一个坚强果敢而且愿意给他们更大权力和行动自由的皇帝手下秉政。玄宗初期高级官僚的状况反映了武后善于发现人才的一大功劳,同时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