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 [1260]
④ 《当代背景材料》第880期(1969年5月9日),第37页。
⑤ 同上,第34页。
① 这里指那些蓝领工人的组织,红卫兵组织已经被解散。
② 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共产党六十年大事简介》,第559页。
③ 在21个省革命委员会中,有20个省革委会的头儿是军队干部。见多姆斯;《中国国内政 治》,第205页。
① 郝梦笔和段浩然编:《中国共产党六十年》(下),第610页。
② 参见多姆斯:《中国国内政治》,第215页。
③ 赫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下),第608—611页。
④ 利普·布里奇海姆:“林彪的覆灭”,《中国季刊》第55期(1973年7—9月),第429—430 页。
① 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第392—394页;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13页。
② 布里奇海姆:“林彪的覆灭”(英文版),第432—433页。
① 参阅张云生:《毛家湾纪实》,书中随处有这方面的描述。从 1966年8月19日到1970年11 月17日,张一直是林彪的秘书之一。林似乎怕光、风、水和寒冷,怕出汗。他不爱洗澡,不 吃水果。他坚持他的居室保持恒温摄氏21度,上下不超过半度。(叶群喜欢她的居室温度在 摄氏18度!)但是,就林彪行使他的职责来说,他的条件最差的方面,是他没有能力或者不 愿意阅读文件,因此他的秘书不得不在送到他的办公室的大量文件中,进行挑选和概括,使 他能在30分钟内阅读完毕。同上,第8—12页;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第373—375、 377页。
② 《大动乱的年代》,第387—388页。
③ 高英茂:《林彪事件:权力政治和军事政变》,第87页。这些话可能由林彪儿子所写,但明 显反映了更成熟的人的知识和经验。
① 有关毛泽东有恩于陈伯达的情况,参见怀利:《毛主义的崛起》随处可见有关描述。
② 布里奇海姆:“林彪的覆灭”,第 432页。
① 参见仲侃:《康生评传》,第15—16、146—147页。关于陈伯达对康生的妒忌,请参阅张云 生:《毛家湾纪实》第190—192页;关于陈在九大上的问题,请参阅该书第210—211页及 王年一的《大动乱的年代》第387页。根据该书的介绍,陈伯达发了脾气,并继续进行他的 起草工作,但经过几次修改,最后毛采用了张—姚的草案。林彪似乎仅仅对毛介入并最后确 定的报告有兴趣。
② 1980—1981年冬天审判时,陈伯达说,仅仅是在他“意识到林彪和江青之间的权力斗争之 后,才开始同情林彪”;参见《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审判》第116页。关于两个对立的集团 的发展和他对林彪集团的信心,参见张的《毛家湾纪实》,第382—389页,和王的《大动乱 的年代》,第 382—388页。
③ 参见毛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的行为;参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的《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第2卷,第220页。
④ 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13—614页。
① 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1966—1976)》,第348页。
② 同上,第614页。
③ 参见1966年7月8日毛给江青的一封信,该信收在《中国的法律和政府》(1973年夏季 号)第96—99页。那年年底,林彪在军事学院的讲话中以把学习毛主席著作推向一个新阶 段为主题,吹捧主席为“当代最伟大的天才”,要求每个人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中, 要用99%的精力学习和领会毛主席的著作;参见《问题和研究》第8卷第6期(1972年3 月),第 75—79页。
④ 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14页。
⑤ 《中国共产党六十年大事简介》,第561—562页。
① 胡华主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第300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大事简介》, 第562页;高和严:《“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348页;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 第614页。这些讲话的摘要,参见该著作第614—615页;王:《大动乱的年代》,第398— 399页。
② 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15—616页。
③ 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16页;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第402页。
① 高和严:《“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349页。在毛干预以后,王迅速改变调子,转而批评 陈伯达。
② (解放军政治学院)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六十年大事简介》,第562页。
③ 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16页;毛的讲话全文见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第 403—404页。
④ 高和严:《“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349—350页。
⑤ 即从8月23日到8月25日中午;《“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349页。
① 参见胡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第302页。
② 参见本书第5章。
① 一位参加珍宝岛冲突的29岁的指挥员孙玉国,由解放军总参谋长黄永胜介绍到九大,受到 了毛的激动人心的欢迎;参见毛在九大上的简短讲话,该讲话收在“九大主要讲话汇编”中, 现藏在哈佛费正清中心。
② 例见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所报道的一名参加了这场冲突的中国军官的估计,“中国对1969 年珍宝岛之战的看法”,载《中国季刊》第56期(1973年10—12月),第734页。亦见本 书第3章。
③ 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第184页。
④ 例见在昆明军区内部传阅的有关文件。这些文件收在《中国共产党的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 第115—145页。
⑤ 《中国共产党的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第132页。
⑥ 参见本书第3章。
① 基辛格:《白宫岁月》,第1061页;1972年7月28日《纽约时报》引用的布里奇海姆的 “林彪的覆灭”第441—442页中的一段话。也可参见本书第5章。但林彪的秘书证实,他后 期实际上对外交政策没有什么兴趣,参见张云生:《毛家湾纪实),第329—333页。
① 张云生:《毛家湾纪实》,第316—323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大事年表》,第 372页。张的描述使人们清醒地看到,中国领导人中有些人在采取可能导致战争的行动时, 是多么轻率。这道疏散命令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动机:把那些对林彪的权力构成潜在威胁的高 级干部遣送出北京。好几位元帅被沿着京广线疏散:陈毅去石家庄,聂荣臻去邯郸,徐向前 去开封,叶剑英去长沙,刘伯承去杭州,朱德和原计委主任李富春去广东省从化县。这其中 有些人在不久前的庐山会议上曾联合反对林彪;除了李富春之外,所有人都是林彪运用军事 手段夺权的潜在障碍。关于疏散过程,请参考聂荣臻的《聂荣臻回忆录》第三部分。叶剑英 因为调查陈伯达的任务,不久返回北京。新华社有关中苏谈判的报道,引自基辛格的《白宫 岁月》第186页,也可参考本书第3章。
② 基辛格:《白宫岁月》,第187页。
③ 同上,第193、684—703、714页。基辛格推测,当中美关系正在改善时, 7月2日,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战斗机试图在中国海岸线100英里以外拦截美国侦察机的行动,可能反映了 北京的内部权力斗争;同上,第697页。鉴于林彪与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吴法宪的密切关 系,这可能是一个合理的推测。
① 中共中央第一个反陈文件于1970年11月16日发布,列举了他的主要错误事实:反党,假 马克思主义者、野心家和阴谋家。1971年1月26日,中央又发布了陈在整个生涯中的“罪 行”材料汇编。2月21日和4月29日,中央发布两个通知,指出了批陈整风的具体实施方 法。见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17—618页;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第406— 409页。有关叶剑英的调查情况,见《萦思录:怀念叶剑英》,第265、294、301—304页。
② “抛石头,掺沙子,挖墙角”,《中国的法律和政府》第5卷,第3—4期(1972—1973年秋 冬季号),第38页;胡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第302页。
③ 高和严:《“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349—350页。
① 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19—620页;胡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 第302页;《中国的法律和政府》第5卷第3—4期(1972—1973年秋冬季号),第38页。
② 《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审判》,第226页。
③ 赫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18页。
① 同上,第618页;胡:《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第302页。
② 参见《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审判》,第117—125页。有关林彪政变阴谋的材料从各种渠道汇 集起来,但实际上都是官方或半官方的描述,由胜利者写的或基于他们提供的证据写的。关 于一位接班人死亡这样重大的事件,有许多理由说明证据一定得经过加工处理的。一旦某一 天中共中央内部档案开放了,不能保证不出现另一种解释。为了解剖当时中国政治的实质, 似乎仍有必要对流行的最可信的说法进行探究。任何经过修改的描述可能都强调了,中国的 命运是由极少数铤而走险的领导人和他们的家庭的野心和阴谋决定的。
③ 同上,第93页。
① 高英茂:《林彪事件》,第90—91页。
② 同上,第92页。
① 高英茂:《林彪事件》,第92—93页。
① 高英茂:《林彪事件》,第93—95页。
② 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第621页。
③ 高英茂:《林彪事件》,第57—61页。
④ 同上,第64页。
① 《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审判》,第96—97页。根据后来采访林彪女儿林豆豆所获得的大量材料,黄永胜于9月5日电话通知叶群。但既然黄永胜打电话时林豆豆不在北戴河,而审判时又出示了电话记录,所以9月6日似乎更可能是黄永胜打电话通知叶群的时间,参见“生活在历史阴影下的林豆豆”,《华侨日报》1988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