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剑桥中国史 [1136]

By Root 70986 0
对政府的批评受到彻底的压制,以致“人民不敢也不能讲话”。他警告说,国民党中国正在竭力仿效他的敌人——纳粹德国。①

1945年5月第六次党代表大会——自1938年早期以来国民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变成日积月累的怨恨发泄的讲台。党内有广泛基础的成员,痛斥无所不在的贪污腐化、机会主义、无效能、不顾公众福利,以及党、政府和军队内的道德沉沦。②连共产党的宣传家也发不出比这更辛辣的谴责。

与民主政团同盟的激进领袖们相呼应,地方军阀们也联合起来向中央政府发起挑战。这些军阀们——像云南的龙云,山西的阎锡山,四川的潘文华和刘文辉——是军阀时代的残余。他们在当地的地位已经合法化了,但他们确信,蒋介石正利用战争来取得对他们自己军队的军事优势。1943年4月,一位美国官员报告说,在国民党政府与这些地方军阀之间的“怨恨和对抗在表层下沸腾”。③

共同的利害关系把这些军事指挥官和民主政团同盟集合到一起。云南已经成为小党派成员的避难所。那里的省政府主席龙云聘请了几个民盟领袖,包括潘光旦、潘大逵和罗隆基作“顾问”,他在财政上帮助民盟成员;并且他以限制蒋的秘密警察的活动来掩护他们。民盟成员对中央政府的幻想已彻底破灭,他们确信重庆政权是“毫无希望的,并且……注定要灭亡”。他们哀叹政府不断增长的专制和镇压的倾向。①更有甚者,到1943—1944年,他们已确信蒋介石本人是政府虚弱的根源。克拉伦斯·高思于1944年7月报告,甚至一年前还在坚决支持他的自由主义者,也“看不出在蒋的领导下中国还有什么希望”。②

民盟的一批知识分子和地方军阀们,在一项旨在推翻中央政府的计划中结成伙伴,但并不协调。共谋者们深信重庆处于崩溃边缘,他们希望避免使用武力。他们专注于建立一个继任的国防政府作为替代。为了批准这些计划,他们安排大约于1944年10月10日在成都举行一次国民代表大会——包括国民党(40%)、中国共产党(20%)、民主政团同盟(20%)和其他团体(20%)的代表。与此同时,龙云、潘文华、余汉谋和其他军事长官们商定,他们将不再抵抗日本人,而让日本人消灭蒋介石的军队。③

这一策划最终毫无结果。如美国驻昆明的领事所评论的那样,“确实难以想象,还会有比封建政府贵胄与激进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和实用主义的政客们结成的成分更为复杂的一伙”。④他们没有考虑到蒋介石对其对手用分而制之的政治机智。龙云是全部密谋的关键,他却于1945年1月退出了反蒋运动,以换取足够装备他三个云南师的美国租借法案的补给品。后来,在日本投降后不久,蒋在1945年10月的一次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中,剥夺了龙云在省内的职务,并把他带到重庆,他在那里实际上被囚禁了。

虽然反蒋密谋考虑不周,但它是战争最后一年困扰国民党中国的深刻危机的一个征兆。经济生产已急剧下降,通货膨胀失去控制,军队在日本人面前无所作为,政府腐败,政治上的不满情绪弥漫社会所有阶层。因此,当战争于1945年8月14日结束时,国民党中国是士气低落的和虚弱的。

③ 彭菲尔德致高思:《受到检查的评国民参政会会议的社论》,美国国务院档案 893.00/9—1444,1944年9月14日,附件一,第1页。

① 佩克致国务院电报,美国国务院档案893.00/14339,1939年2月28日, 第1—9页;高思致国务院:《川西康东之行的见闻报告》,美国国务院档案 893.00/14800,1941年9月18日附件,第8页;白修德和贾安娜:《中国雷 鸣》,第11、19页,格雷厄姆·佩克:《两种局势》,第56页。

① 莱曼·P.范斯莱克:《敌与友: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统一战线》,第169、 174—175页。

② 徐乃力:《国民参政会与中国战时问题》,第38—55页。

① 丁徐丽霞(音):《现代中国的政府对于新闻的控制,1900—1949年》,第132- 151页。

① 休·迪恩:《国民党中国的政治反动》,《亚美杂志》第5卷第5期(1941年1 月),第210—213页;丁徐丽霞(音):《现代中国的政府对于新闻的控制》, 第139—141页;高思致国务院,美国国务院档案893.00/15319(1944年3月 14日),附件,格雷厄姆·佩克关于反中央政府的分子联合起来的备忘录,第 6页;萨空了:《两年的政治犯生活》,各处;道格拉斯·罗伯逊·雷诺兹: 《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和战时中国政治上的两极分化,1938—1945年》,第306— 308页及各处。

② 欧俊臣:《战时中国的教育》,第106—111页;杰西·格雷戈里·芦茨:《中 国和基督教院校,1850—1950年》,第386页。

③ 易劳逸:《地方政治与中央政府》,第340—347页;范宣德致国务院:《三民 主义青年团四川代表会议》,美国国务院档案893.408/1(1943年3月17 日);兰登致高思:《昆明中国大学生中的活动》,美国国务院档案893.42/8— 3144(1944年8月31日),第2页。

① 《戴雨农先生年谱》,国防部情报局编,第25页;陈少校:《黑网录》,第102— 106页;董显光:《中国与世界新闻界》,第180—181页。

② 李一叶:《中国人民怎样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第51页;高思致国务院:《中 国的“劳工营”》,美国国务院档案740.0011太平洋战争/3678(1943年12 月24日);萨空了:《两年的政治犯生活》,第91页及各处;《上饶集中营》, 第3、23页。

① 白修德和贾安娜:《中国雷鸣》,第166—178页;谢伟思:《在中国的失机》, 第9—19页;江上清:《政海秘闻》,第157页;美国国务院档案893.00/15251, 附件1(《1943年12月26日国务卿关于西安详情的非正式报告节录》),第 1—2页;哈尔致多诺万:《中国最近的事件和动向》,战略情报局档案,XL2032 (1944年9月4日),第1—2页;赖斯致艾奇逊:《中央军在鲁苏豫皖边区的 征募、待遇、训练和行动》,战略情报局档案116311,第2页。

② 高思致国务院:《一个中国新闻记者的1943年5月湖北战役后鄂西湖区见 闻》,附件第3页。

③ 《湖北省政府报告,1943年10月—1944年9月》,第132页;《胡上将宗南年 谱》,第118—121页;吴鼎昌:《花溪闲笔正续集》,第二集,第194、199页; 谢伟思:《在中国的失机》,第21页;范宣德致国务院:《四川彭县骚乱的处 理》,美国国务院档案893.00/15002(1943年4月26日),艾奇逊致国务院:《贵州省状况:自由中国的动乱》,美国国务院档案, 893.00/15300(1943年 7月27日),附件(约翰·C.考德威尔:《福建省情报告》),第2页。

① 高思致国务院:《孙科博士对于民主政治和计划经济的看法》,美国国务院档 案893.00/15340(1944年4月14日),附件1,第3页:高思致国务院: 《孙科博士批评三民主义青年团现行目标和方法的讲话》,美国国务院档案 893.00/15366(1944年4月25日),附件,第2—4页;高思致国务院:《孙 科博士对三民主义青年团的讲演》(1944年6月7日),载《亚美杂志论文集: 中国灾难的线索》,第1卷,第542页。

② 《复兴中国国民党建议》:战略情报局档案,L57067,1945年5月25日,第1— 4页,《新官场现形记》;易劳逸:《失败的根源》,第101—102,109—124页。

③ 德姆鲁赖特致范宣德:《成都警察与警备司令部部队之间可能发生冲突》, 1943年4月26日,美国国务院档案893.105/93,第2页。

① 张文实:《云南内幕》,第16、42页;兰登致国务院:《中国今后政治的发展: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昆明的活动》,美国国务院档案893.00/7—1444(1944年 7月14日),第2页。

② 《美国对外关系:1944年》,第492页。

③ 易劳逸:《地方政治与中央政府》,第346—347页。

④ 林沃尔特致高思:《拟议中的国防政府》,美国国务院档案893.00/15400(1944 年5月8日),第3页。

第12章 中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1937—1945年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就认为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因为他们的经验与思想体系使他们深信,日本对中国的扩张是由无法改变的势力推动的。中共反复申述,“目前形势的主要特征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殖民地”。中共还认为不应回避这场战争,并在1935年年底以后就要求尽早共同抗敌。毛和他的追随者知道,在一场中日战争中,他们可以作为爱国者要求得到一个合法的、受人尊敬的和自主的地位。他们确实想要求在精神方面起领导作用。除此之外,对他们只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必然把他们排除在外的中日和平,而这种和平可能以牺牲他们为代价。抗战的每一次拖延都使国民党赢得可以用来继续进行剿共战争的时间。每一次拖延也使东京和南京有时间可能达成某种进一步的和解,可能包括共同的反共行动,这正是日本外相广田曾于1936年8月建议的。

人们无须指出,停止内战、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和抵抗日本也都对中共有利,而责难中共的诚意。与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镇压号召相比,中共的政纲更符合中国城市人口的心态,其中包括学生、知识分子、很大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许多工人。统一

笔者要对陈永发和格雷戈尔·本顿精心而有见识的建议表示感谢。战线政策在上述社会集团中,甚至在一些有影响的国民党派别中,都很有说服力,以致蒋介石于1936年12月25日在西安被扣两周获释后所作的停止内战及对日采取较强硬态度的决策中,统一战线也占重要份量。

Ⅰ战争初期,1937—1938年

西安事变后几个月中国共双方代表达成的协议,在1937年8月13日上海开战后于8、9月间公诸于众。这些协议奠定了战争初期国共关系的基础,并在整个战争期间名义上保持有效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