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倚天屠龙记-金庸 [246]

By Root 16562 0
请太师父示下。”张三丰叹道:“我武当门下出此不肖子弟,远桥,那也不是你一人的不幸。这等逆子,有不如无。”
  宋青书突然大叫:“爹爹,爹爹!”想跳出软床,向太师父及父亲拜倒,一用力间,创伤迸裂,头骨破碎,一口气接不上来,就此气绝。张无忌忙抢上前去,双手分别护住他后心丹田,传送真气,以求续命。随即请俞莲舟、张松溪二人接替,自己腾出手来,整治他碎裂了的头骨。但宋青书气息已绝,心跳已止。
  宋远桥抚着爱子尸身,又恼又悲,一时转不过气来,仰天摔倒。张无忌急忙扶起,给他按胸顺气。宋远桥跪下哭道:“师父,弟子疏于管教,累得七弟命丧畜生之手。弟子如何对得起你老人家和七弟?”张三丰道:“此事你确有罪愆,本派掌门弟子之位,今日起由莲舟接任。你专心精研太极拳法,掌门的事务,不必再管了。”宋远桥拜谢奉命。
  俞莲舟推辞不就,但张三丰坚不许辞,只得拜领。
  众人见张三丰革宋远桥、换掌门人,门规严峻,心下无不凛然。张三丰问起英雄大会及义军抗元之事,对张无忌温勉有加。
  赵敏向张三丰跪下磕头,谢过当日无礼之罪,张三丰哈哈一笑,全不介怀。俞岱岩终身残废、张翠山丧命,均与她昔日手下的阿大、阿二等人有关,但其时赵敏尚未出生,终究也怪不到她头上。张三丰听得她甘心背叛父兄而跟随张无忌,说道:“好,好!难得,难得!”
  张无忌在武当山上与张三丰等聚了数日,偕同赵敏前赴应天。
  ★D★O★S★P★Y★
  一路上连得本教捷报,又听得各地义军蜂起,张无忌心下甚喜,与赵敏连骑东行,眼见河山指日可复,只盼自此天下太平,百姓得能安居乐业,也不枉了这几年来出死人生,多历忧患。他不愿多所惊动,一路均未与明教义军将领会面,只暗中察看,但见义军军纪严明,不扰百姓,到处多闻颂扬吴国公朱元璋、徐达大将军之声。
  这一日来到应天府城外,朱元璋得讯,命汤和、邓愈两将率兵迎候,接入宾馆。汤和禀道:“吴国公与徐大将军、常将军正在处理紧急军情,得知教主到来,不胜之喜。只以军务羁身,未克亲迎,还请教主恕过不恭之罪。”张无忌笑道:“咱们自己兄弟,管这些迎送虚文作甚?自是军情要紧。”
  当晚宾馆中大张筵席。酒过三巡,朱元璋带同大将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花云匆匆赶到,在席前拜伏在地。张无忌急忙扶起。朱元璋亲自斟酒,恭恭敬敬地向张无忌敬了三杯,张无忌全都一饮而尽。席间说起各路军情,朱元璋禀报攻城掠地的业绩,言下颇有得色。张无忌大加称赞。
  过不多日,明教众首领纷纷自各地到应天府相聚,杨逍、范遥、韦一笑、殷野王、五散人、五旗使等先后到达。这次明教首脑大会应天,便是意图奉教主张无忌为义军的正式首领,就此称为“明王”,打平天下后登位为帝,建立大明王朝。应天府大多数兵将出自明教,徐达、常遇春等大将,杨逍、范遥、韦一笑、彭和尚等教中首脑人物,对张无忌向来尊崇信服,一致赞同,只朱元璋、李文忠、胡廷瑞等不愿将大好基业奉之于张无忌,然见大势所趋,也不敢示意反对。只因当时局面之下,一表反对,就是“作反”,立时有杀身之祸。
  张无忌却坚不允肯,说道出任教主已大违本意,要任义军首领称王,更加万万不可,各人若逼得急了,连教主也不肯当了。张无忌自从平反不了韩林儿冤死、救不了廖永忠性命,任由朱元璋胡为,心中常自耿耿,自觉才能不够,处理不了大事,久思退位。各人议论不决,张无忌拍案发怒。其时殷天正逝世、谢逊出家,教中已无张无忌信从其言的长辈,殷野王虽是舅舅,但向来遵奉教主号令,见他发火,便也不敢多言,反而附和其意,说道:“教主喜欢逍遥自在,不喜权位,我等应尊重他的意愿,一切从长计议。”
  众人无可奈何之下,尽皆沮丧。周颠胡说八道,徒乱人意。忽然门外教众来报:“波斯总教派了一个使节团,前来参见教主。”张无忌忙率领众人,出门迎接。
  出得门来,只见远远一队人马,穿得花团锦簇,缓缓而来,连马匹上也披红挂彩,喜气洋洋,前导乐队吹起胡笳琐呐、弹着十几只琵琶。几名胡人见张无忌等人出来,便即下马,奔上前来,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礼。一名为首者说道:“波斯明教圣教主谨派在下前来中华,拜见中华明教张教主。”
  赵敏随在张无忌身旁,朗声说道:“贵使远来辛苦,我们欢迎之至,请勿多礼。贵使乃大圣宝树王乎?”那胡人正是大圣宝树王,听赵敏叫出他名字,既惊且佩,说道:“是也,是也!贵女有此神通,竟知敝人小小外号,敝人拜服之至。”
  赵敏朗声道:“敝女非有神通,盖在大海之中,曾见过贵使者也。随贵使而来者莫非智慧宝树王乎?莫非常胜宝树王乎?”智慧、常胜二王正在大圣王之后。智慧王呵呵笑道:“贵女大智大慧,过目不忘。今日得见张教主,又见智慧贵女,幸乎哉,幸乎哉!”赵敏微笑道:“智慧王精通我中华言语,大胜王武功高强,曾和我教张教主斗成平手,佩服哉,佩服哉!”这几句外交言语说过,双方情谊融洽,哈哈大笑声中,张无忌将宾客迎入门中,到大厅分宾主就座。
  赵敏坐在张无忌下首,说道:“三位奉贵教圣教主之命,前来中华,万里迢迢,有朋自远方来,乐乎哉,乐乎哉!”大圣王站起身来,躬身说道:“敝教圣教主命吾等三人,恭奉贵重礼物于张教主。”双手一拍,四名锦衣波斯人抬着一只闪闪发光的白银箱子,躬身放到张无忌身前。箱盖打开,里面锦缎为衬,并排放着六根圣火令。
  张无忌吃了一惊,站起身来。中华明教本有十二枚圣火令,前代教主失却,上次灵蛇岛会斗,张无忌夺回了六枚,由此而得悉古波斯武功的原委,想不到小昭又送来余下的六枚。如此则十二枚圣火令尽归原主,他这教主当得名正言顺,小昭这份礼物,可说隆重之极。他心中一酸,眼眶不由得红了。
  智慧王从辩箱中取出一封锦缎包裹的书信,双手呈给张无忌。张无忌接过,说道:“智慧王请坐。”智慧王见张无忌展读本教教主的书函,便站在一旁恭候,大圣、常胜两位宝树王也站起身来。张无忌摊开信笺,见笺上以中华文字写道:张公子尊鉴:自分别以来,没一个时辰不想念你。你身子安好吗?反蒙的大业顺利吗?奉上圣火令六枚,这本来是中华圣教的东西。你见到圣火令时,请记得万里之外的小丫头小昭。她的命运连这圣火令也不如,因为她不能见到你,不能天天伴在你身边。愿明尊佑护你!我盼望终有一天能回到你身边,再做你的小丫头,那时我总教的教主也不做了。
  信笺下角画了一朵小小的红色火焰,另画了一双纤手,双手之间系有一根细细的铁链,但铁链中间已割断。
  张无忌看着信,怔怔的出了好一会儿神,终于一折信笺,收入怀中,从银箱中取出圣火令,放在中间桌上,高声向众人宣布:“昔年本教不幸,十二枚圣火令遗失,幸而波斯总教代为妥善保管。今此大业克成,上代教主心愿得偿,我教上下,永感总教盛德高义。”从怀中取出先前夺来的六枚圣火令,并列放在桌上,双膝一曲,向桌上的十二枚圣火令跪下。
  明教群豪纷纷跪下。赵敏未人明教,但人人均跪,自己不便独自站立,也跟着众人跪了下来。波斯明教的使者,自大圣、智慧、常胜三宝树王以下,也都向圣火令跪拜。
  张无忌等行礼毕,又向波斯使者致谢,言词纷繁,波斯使节未能尽解。赵敏朗声道:“总教义气大大的,礼物重重的,各位使者远来辛苦的,感谢哉,感谢哉!”众人哈哈大笑,皆大欢喜。擂鼓奏乐,摆设筵席,款待总教使节。
  张无忌捧出“乾坤大挪移心法”羊皮,郑重包入锦缎,请总教使节带回波斯,回赠总教圣教主。此心法本属总教所有,当年流入中华,总教圣处女黛绮丝、小昭所以来到中华,目的即为取回心法。张无忌已习得心法,此后自可在教中择徒传授,俾心法在中华流传。他将羊皮回赠总教,意义正与总教回赠圣火令相同,使得小昭立下大功。赵敏又取出当年被张无忌以利剑剖损其后补起的金盒,放入曾插在小昭鬓边的那朵珠花,托大圣王送交小昭。
  张无忌心念小昭的情意,不免心头郁郁。智慧王于宴后拿出一个小包,悄悄递给张无忌,轻声道:“这是我们教主私人送给张教主的。”张无忌接了,回到后堂打开一看,里面是两套内衣、一双鞋子,看针线是小昭亲手所做,穿上鞋子,大小恰好合式,不禁泪水潸潸而下。相隔虽久,她仍记得自己的脚样尺寸,平日相思之深,可想而知。
  张无忌将三位宝树王请到后堂,把自己所悟到的“乾坤大挪移神功”以及“圣火令神功”择要传授了一些。三位宝树王大喜,伏地拜谢,宣称来中华此行,领到神功,比什么酬谢都更贵重。
  过了两天,张无忌传授神功已毕,修书回覆小昭,中土明教列队欢送,恭送波斯总教使节回归。张无忌、赵敏、杨逍、范遥、朱元璋等各有大批贵重礼物回赠。
  众人回到应天府明教圣火大堂,教中诸首领站立堂前。张无忌打开一个锦缎包裹,取出阳顶天手书圣火令遗训。当年张无忌命各人进入光明顶秘道时,已让各人阅过。当时局势紧急,各人未及细阅,此时重读,众人见了遗训笔迹,又见到遗训上十来个“阳顶天”的朱印,心下感动,拜伏在地。张无忌双手捧着遗训,朗声诵读道:历代教主传有圣火令三大令、五小令,年月既久,教众颇有不奉行大小八令者,致教规废弛。余以德薄,未能正之,殊有愧于明尊暨历代教主付托之重。日后重获圣火令后,此三大令及五小令当颁行全教,吾中土明教之重振,实赖于此。兹将此祖传之大小八令申述之于后,后世总领明教者,祈念明尊爱护世人之大德,祖宗创业之艰难,并致力重获圣火令,振作奋发,俾吾教光大于世焉。
  他跟着诵读阳教主遗训中所录的“圣火令三大令、五小令”:
  圣火令三大令:
  第一令,不得为官做君:吾教自教主以至初入教弟子,皆以普救世人为念,决不图谋私利。是以不得投考科举,不得应朝廷征聘任用,不得为将帅丞相,不得做任何大小官吏,更不得自立为君主,据地称帝。于反抗外族君皇之时,可暂以‘王侯’、‘将军’等为名,以资号召。一旦克成大业,凡我教主以至任何教众,均须退为平民,僻处草野,兢兢业业,专注于救民、渡世、行善去恶。不得受朝廷荣衔、爵位、封赠,不得受朝廷土地、金银赐与。唯草野之人,方可为民抗官、杀官护民;一旦为官为君,即置草良于度外矣。
  第二令,不得虐民害民:本教以救民护民为宗旨,凡有利于平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