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92]

By Root 13283 0
,他只关心他所看到的“日出”前弥漫的黑暗--战争与革命前夜可怕的现实的种种弊端。与鲁迅和茅盾一样,他既无法提出积极的治理措施,也无法提出对未来的具体展望。在《日出》的结尾,女主角引用她已故丈夫①(也是一个诗人)的小说中的话说:“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②

这几行有名的台词是预言。1936年,中国确实处在一场国家大变动的前夜,但新的“黎明”并没有给曹禺的同胞的生活带来多少光明;相反,它引来了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与延续不断的革命的时期。

①这部小说出版后五个月内印刷六次。见塔戈雷:《现代中国的文学论战,1918-1937年》,第71-72页。关于蒋光慈生平和着作的分析,见夏济安:《蒋光慈现象》,载其《黑暗之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研究》,第55-100页。

②冯雪峰:《回忆鲁迅》,第23页。

①关于鲁迅杂文艺术的详细分析,见戴维·E.波拉德:《鲁迅的杂文》。

①关于周作人小品文的分析,见载维·E.波拉德:《一种中国文学风格:与传统有关的周作人的文学价值观》。

①《鲁迅全集》第4卷,第443页。

①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2版,第141页。

②关于茅盾早期小说的分析,见默尔·戈德曼编:《五四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第233-280、385-406页陈雨石(音)、约翰·伯宁豪森和西里尔·伯奇的文章。

③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53页。

①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53页。

①埃文·金(罗伯特·沃德)的《骆驼祥子》英译本以《人力车夫》的书名出版,在美国成为畅销书。但是,埃文·金把他自己的“喜剧结尾”塞进小说。最近的两种英译本保持原作的悲剧结尾,见让·M.詹姆斯译《人力车》和石小青(音)译《骆驼祥子》。

①引自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第1卷,第232-233页。

②关于老舍的研究,见西里尔·伯奇:《老舍:自我幽默的幽默作家》,《中国季刊》第8期(1961年10-12月),第45-62页;兹比格涅夫·斯卢普斯基:《一个中国现代作家的发展》;兰比尔·沃赫拉:《老舍与中国革命》;和胡金铨:《老舍和他的作品》。

③关于巴金的研究,见奥尔加·兰:《巴金和他的作品:两次革命之间的中国青年》。《家》出版以来曾印刷23次(李牧:《三十年代文艺论》,第202页)。又见西德尼·夏皮罗译的《家》的英译本。

①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223页。

②张天翼的这部小说,连同吴组湘的小说《樊家铺》和其他,收入夏志清编《20世纪中国小说》。

①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282-283页。

②关于1919-1949年吴组湘的小说和其他许多作品的英译文,见刘绍铭、夏志清、李欧梵编:《现代中国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1919-1949年》。

③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286页。

①李牧:《三十年代文艺论》,第201页。

②关于沈从文对湘西看法的详细研究,见杰弗里·C.金克利:《沈从文对中华民国的幻想》(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77年)。

①田军(萧军):《八月的乡村》,由埃文·金译成英文,附有埃德加·斯诺的序言。关于萧军的研究,见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浪漫一代》,第11章。

②引自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浪漫一代》,第228页。

①关于这部小说的英译本,见萧红着,葛浩文等译:《中国东北的两部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关于萧红的研究,见葛浩文:《萧红》。

②夏志清教授从事战争小说的全面研究,有两篇论端木蕻良的论文已经完成。

①夏志清:《端木蕻良的小说》,第56-61页。

②朱莉亚·C.林:《中国现代诗歌:概论》,第1章。

③关于徐志摩借鉴英诗的分析,见西里尔·伯奇:《徐志摩诗的英中韵律》,《大亚细亚》新8卷第2期(1961年),第258-293页。

④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18、19世纪之交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诗人--译者。

①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年),英国诗人,哲学家、改革家和散文作家--译者。

②济慈(John keats,1795-1821年),英国诗人、也是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译者。

①这首由许芥昱译成英文的诗载他译编的《20世纪中国诗集》,第65-66页。

②朱莉娅·C.林:《中国现代诗歌:概论》,第82页。

①关于闻一多生平和诗的研究,见许芥昱:《闻一多》和《新诗的开路人--闻一多》。

②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分析,见本书上卷李欧梵着《文学潮流(一):追求现代性(1895-1927年)》章“外国文学的影响”节。

③见诗人痖弦访问李金发记,《创世纪》,第30期(1975年1月),第5页。又见刘心皇:《现代中国文学史话》,第687-688页。

④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年),法国现代派诗人--译者。

⑤魏尔兰(PaulVerlaine,1844-1896年),法国最纯粹抒情诗人之一--译者。

①马拉梅(Stéphene Mallarmé,1842-1898年)法国象征派诗人--译者。

②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第1卷,第201页。

③朱莉娅·C.林:《中国现代诗歌:概论》,第153页。

④引自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第1卷,第200页。

①这首英译诗引自朱莉娅·C.林:《中国现代诗歌:概论》,第165-166页。关于戴望舒诗集,见痖弦编:《戴望舒卷》。

②朱莉娅·C.林:《中国现代诗歌:概论》,第166页。

③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第1卷,第201页。然而,自1981年以来,戴望舒的地位得到重新评价,他的作品在中国重新出版。

④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年),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译者。

⑤奥登(W.H.Auden,1907-1973年),美籍英国诗人--译者。

⑥艾略特(T.S.Eliot,1888-1965年),英国诗人--译者。

⑦这个词是由刘西渭用英文造的,引自张曼仪等编:《现代中国诗选,1917-1949年》第1卷,第709页。

①邦妮·S.麦克杜格尔泽编:《梦中的路:何其芳诗文逊,第223-224页。

②邦尼·S.麦克杜格尔译编:《梦中的路:何其芳诗文逊,第228页。

③邦妮·S.麦克杜格尔译编:《梦中的路:何其芳诗文逊,第126页。

①莱蒙托夫(Mikhail Lermontov,1814-1841年),俄国第一流的浪漫派诗人、小说家--译者。

②同上书,第169页。

③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第1卷,第208-209页;许芥昱:《20世纪中国诗集》,第277页。

④然而,这种现代派传统已经重新流行,如今在台湾和中国城市以“朦胧诗”面目兴旺起来。

①《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长篇小说,林纾在1901年把它译为中文,译名为《黑奴吁天录》,以后春柳社的欧阳予倩把它改编成话剧《黑奴恨》上演--译者。

②胡耀恒:《曹禺》,第16页。

③易卜生(HenrikIbsen,1828-1906年),挪威戏剧家--译者。

①田汉、欧阳予倩等:《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1907-1957》第1集,第151页。

②胡耀恒:《曹禺》,第21-22页。

①刘绍铭:《曹禺:契诃夫和奥尼尔的不情愿的追随者,文学影响研究》,第6页。

②拉辛(Jean Racine,1639-1699年),法国唯一理解真正的悲剧色彩的剧作家--译者。

③奥尼尔(EugeneO'Neill,1888-1953年),美国戏剧家--译者。

④刘绍铭:《曹禺:契诃夫和奥尼尔的不情愿的追随者,文学影响研究》,第10页。

①这句话的英译文引自胡耀恒:《曹禺》,第54页。

②由于内容狂放,这一幕在演出时往往被删去,很使曹禺懊恼。

③刘绍铭:《曹禺:契诃夫和奥尼尔的不情愿的追随者,文学影响研究》,第6页;胡耀恒:《曹禺》,第24页。

①《日出》剧本中对陈白露以前的丈夫的生死未作明确的交待--译者。

br style=②曹禺:《日出》,第236页。关于曹禺剧作的英译本,见A.C.巴恩斯译的《雷雨》和《日出》,克里斯托弗·C.兰德和刘绍铭译的《原野》。

战争与革命,1937-1949年

战争与革命,1937-1949年

“民族抗战”的英雄传奇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引发了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也将文学活动推向高潮。文学界知识分子的空前团结,取代了30年代早期的宗派主义。曾使左翼文学队伍严重分裂的“两个口号”的论争,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所有的口号,都被淹没在“抗战”这个响亮的号召之下。各种组织自发地建立起来,并且发表了抗日宣言。最终,在1938年3月,也就是日本人于1月侵入上海①以后不久,一个广泛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老舍担任会长②,不久在20个主要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

这个协会发起了一系列的活动来推进抗战工作。它组织作家们加入“战地访问团”,前往军事防御阵地慰问部队官兵,并撰写具有感情色彩的通讯。协会还建立起一个“文艺通讯员”网,缺乏经验的年轻作家们--其中有些人在农村地区,被组织成地方小组,接受协会分支机构指导。他们时常聚会,讨论协会布置的主题,并撰写有关当地文艺活动的通讯。这些通讯连同他们的创作样本,被送交协会中的上级评论和修改。在广东省,仅在数天之内就组织了三百多份原始的文艺通讯;上海地区数量不相上下。甚至在华北的农村地区,成员据称达五六百名。这些通讯员大多是学生,但有些是店员、工人或地区政府中的小职员。③

除作家访问团和文艺通讯员的活动外,协会起先还组织了5个宣传队(每队包括16名成员)和10个演剧队(每队30名成员)。通俗剧团竞相出现,据统计,到 1939年有 130000人从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