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5]

By Root 13160 0
史的最近论着》,《清史问题》第4卷第7期(1982年6月),第73-90页有综述。又见伊懋可:《中国昔日的模式》;居蜜《地主与农民:16世纪至18世纪》,《现代中国》第6卷第1期(1980年1月),第3-40页;罗伯特·马克斯:《华南农民社会与农民起义:海丰县的社会变迁,1630-1930年》(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78年)第6章;阿里夫·德里克:《中国历史学家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观念:批判研究》,《现代中国》第8卷1期(1982年1月),第105-132页。关于中国早期近代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中美最近成果的概要,见费维恺编:《宋代至1900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美国代表团在中美学术报告会上的报告》。

①全汉昇和理查德·A.克劳斯:《清代中叶的米市场和贸易:物价史论》第59-65页;何炳棣:《中国人口研究,1368-1953年》,第289-291页。

②斯波义信:《宁波与其腹地》,收入史坚雅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397-405页;伊懋可:《集镇与水道:1480年到1910年的上海县》,收入同书,第470-471页。

①史坚雅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213、226、229页的表表明,太平军叛乱后,长江下游人口密度比其他任何大区下降得更多,但是,在1843-1893年期间,和城市化较差的区域相比,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却提高了。华北人口密度在民国时期显着增加,但到1953年尚未达到长江下游的水平。关于中国的大区,见同书第214-215页。关于太平天国造成人口减少,见何炳棣:《中国人口研究》,第236-247页;珀金斯:《1368-1968年中国农业的发展》,第210-211页。

②关于钱庄,见《上海钱庄史料》;安德里亚·麦克尔德里:《上海老式银行(钱庄),1800-1935年》;苏珊·曼·琼斯:《宁波的金融:“钱庄”,1750-1880年》,收入W.E.威尔莫特编:《中国社会的经济组织》。关于押当,见斯波义信:《宁波与其腹地》,第405页。中国习惯法的例子的英译文,载陈张富美和马若孟:《习惯法与中国清代的经济增长》,《清史问题》第3卷第5期(1976年11月),第1-32页;第3卷第10期(1978年12月),第4-27页。

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文集》收入了中国经济史学者关于这个问题的最佳近着。

②这在最重要的农业技术部门是明显的,天野元之助的《中国农业史研究》一书中有详细的研究;例如,关于农具和农械见第697-978页,关于种稻技术见第389-423页。

①低地国家(尼德兰)大致包括今日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北部阿图瓦地区的一小部分--译者。

②若干正在争论的问题见维克托·利皮特等:《中国经济史专题论集》,《现代中国》第9卷第3期(1978年7月)和W.E.威尔莫特:《评〈中国不发达状态的发展〉》,《亚洲研究杂志》第41卷第1期(1981年11月),第113-115页。两类见解均见于珀金斯编:《从历史角度看中国近代经济》,其中卡尔·里斯金的论文最强烈地提出分配论观点,而伊懋可、托马斯·罗斯基及罗伯特·德恩伯格支持技术论观点。有关问题的讨论见于苏珊·曼·琼斯:《误解中国经济--一篇评论》,《亚洲研究杂志》第40卷第3期(1981年5月),第539-558页。分配论者一般认为经济增长受到社会经济不平等以及分配不当、社会政治结构和外国帝国主义等因素的阻碍,而技术论者强调技术水平、人口和对私人资本投资和积累的障碍。以生产关系立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早于这两派论点,而且已被分配论派历史学者引用。事实上,两类论点不必相互排斥,而综合的解释把两者结合起来。

①伊懋可:《中国昔日的模式》,第308页;珀金斯:《1368-1968年中国农业的发展》,第188页。

②彼得·珀杜:《官方目标与地方利益:明清时期洞庭湖区域的治水》,《亚洲研究杂志》第4卷第4期(1982年8月),第745-747页。

③伊懋可:《中国昔日的模式》,第298-318页;伊懋可:《评论》,载于维克托·利皮特等:《中国经济史专题论集》,第329-330页。

①卡尔·里斯金:《现代中国的剩余与停滞》,收入珀金斯编:《从历史角度看中国近代经济》,第64-81页;里斯金:《讨论与评论》,载于利皮特等:《中国经济史专题论集》,第359-375页。

②关于日本学者研究成果的最佳综合评述,是琳达·格罗夫和周锡瑞:《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变化的学术成果》,《现代中国》第6卷第4期(1980年10月),第397-438页;民国时期的研究有卜凯:《中国土地的利用》;陈正谟:《各省农工雇佣习惯及需供状况》。见本书第5章(马若孟着)。

①格罗夫和周锡瑞:《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第408、412-413页;陈张富美和迈尔斯:《习惯法与中国清代的经济增长》,第16-20页;马克斯:《华南农民社会与农民起义》,第76-90页;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年》,第25-33页。

②关于收租账房(租栈),见村松祜次:《清末民初江南地主所有制引证研究》,《东方及非洲研究学院学报》第29卷第3期(1966年10月),第566-599页;和弗兰克·A.洛耶夫斯基:《苏州租栈:晚清的佃租管理》,《清史问题》第4卷第3期(1980年6月),第43-65页。关于佃租的减免,见洛耶夫斯基着作,第53-55页;马克斯:《华南农民社会与农民起义》,第338、362-363页;赵冈:《中国明清土地所有制模式新资料--研究笔记》,《亚洲研究杂志》第40卷第4期(1981年8月),第733页。关于太平军叛乱的后果,见格罗夫和周锡瑞:《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第417-418页和同时期的新闻报道,如《申报》,1878年3月5日第3版。

①关于土地分配和租佃的估计数字,见周锡瑞:《数字游戏,革命前中国土地分配的一篇笔记》,《现代中国》第7卷第4期(1981年10月),第387-411页。

②河地重造对这个理论的解释在格罗夫和周锡瑞:《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第422-424页有摘要。

①关于方氏、叶氏及李氏家族,见《镇海县志》第26卷,第31-32页;第27卷,第12-13、40-41页;《上海钱庄史料》,第730-734,743-744页;苏珊·曼·琼斯:《上海的宁波帮与金融势力》,载伊懋可和史坚雅编:《两种社会之间的中国城市》,第84-85页;根岸佶:《上海之行会》第142-146页。关于胡光墉,见罗伯特·恩格:《帝国主义与中国经济:广州和上海的丝绸业,1861-1932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78年),第112页。关于秦祖泽,见根岸佶:《上海之行会》,第118-119页。

②叶氏家族和李氏家族的投资是分散经营的例证。关于丝织业,见莉莲·李:《中国丝绸贸易:现代世界中的传统工业,1842-1937年》,第61页。关于在外地经商,见史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流动战略》,载卡罗尔·史密斯编:《区域分析》第一卷《经济制度》,第343-348页。

③王业键:《中华帝国的田赋,1750-1911年》,第128页;第6章各处。田赋负担波动很大,在19世纪中期,负担较重;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通货膨胀负担不断减轻。

①维尔:《18世纪的中国官吏与饥荒》,第97-100页。莉莲·李:《粮食、饥荒与中国政府--专题论集》的《导言》,《亚洲研究杂志》第41卷第4期(1982年8月),第694-699页。

②托马斯·罗斯基:《中华民国经济概论》;托马斯·墨子刻:《论中国经济现代化地历史根源:明末清初经济与行政日益分化》,载侯继明和于宗先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第3-14页。

③墨子刻:《清政府在商业方面的组织能力:两淮盐专卖,1740-1840年》,载威尔莫特编:《中国社会的经济组织》,第23-27页。

①韦庆远和吴奇衍:《清代着名皇商范氏的兴衰》,《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127-144页。

②陈锦江:《剑桥中国史》第11卷第8章;汪熙:《论晚清的官督商办》,《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第95-124页。有学者对清政府所起的经济作用作出积极得多的评价,见马若孟:《中国经济:过去和现在》。

①关于这类观点,见罗伯特·德恩伯格:《外国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840-1949年》,载珀金斯编:《从历史角度看中国近代经济》,第19-48页。

②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1840-1925年》是这类观点的许多实例之一。

③关于不发达的一般理论,见C.K.威尔伯编:《发达和不发达政治经济学》。一种广义的理论出自沃勒斯坦的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经济体系概念(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农业与16世纪欧洲世界经济的根源》及后来发表的专着)。关于如何把这个理论应用于中国的简短意见,见小安格斯·麦克唐纳:《沃勒斯坦的世界经济:我们应如何认真看待它?》,《亚洲研究杂志》第38卷第3期(1979年5月),第535-540页。有显着的迹象表明16世纪以来世界对中国经济各部门的影响(例如,威廉·阿特韦尔:关于银两,对外贸易及晚明经济的笔记》,《清史问题》第3卷第8期(1977年12月),第1-33页),但至今详细研究专着不多。

①谢尔曼·科克伦:《在中国大买卖:卷烟工业中的中外竞争,1890-1930年》,第202-220页。拉尔夫·威廉,许内曼:《龙和铁马;1876-1937年的中国铁路经济》系统地研究铁路的经济影响问题。

②刘翠溶:《韩江沿岸贸易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800-1911年》;马克斯:《华南农民社会与农民起义》,第205-226页。

①赵冈:《中国棉织品生产的发展》,第174-186页;布鲁斯·雷诺兹:《纬纱:中国手纺纱的技术禁区》,《清史问题》第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