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46]

By Root 13177 0
”的政策,像张国焘所描绘的那样。①他的要点是如何使蒋继续抗战,以及假如蒋介石与日本媾和,中共将如何独立战斗下去并赢得这场革命。由于军事力量处于劣势,只有动员群众建立并保卫和扩大根据地,才能确保胜利,从而加速全国范围革命形势的到来。抗日战争的总战略,与以前内战的总战略一样,必须是农村包围城市,以切断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从而把革命引向城市。与此同时,农村的社会革命仍由共产党的军队加以保护,并由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加以指引,不断地取得进展。1937年初,如1936年夏--当时毛泽东与斯诺正在进行系统的谈话--一样,他的战略可能尚未完全形成。但是基本观点都已经有了。毛泽东的许多同志,特别是王明,不同意他的观点,党内仍在继续辩论。同时,有关民族阵线的事态急剧发展,迫使两个主要政党在1937年4月缔结了正式的联盟,距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三个月了。

①《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概况》,第6页;《红旗飘飘》,第3集,第168-180页。

②韦尔斯:《红色尘土》,第75页;美国陆军部军事情报处:《中国共产党运动》,第2355页。

①萧作梁:《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权力关系》,第226页。

②《红星》,1934年7月20日,第1页。

①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第263-269页。在毛儿盖会议上,甚至无人提到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可能性;无人知道《八一宣言》的发表。张国焘文,《明报月刊》第50期,第85页。

②关于第二次统一战线各个方面的讨论,见L.P.范斯莱克:《敌与友: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统一战线》,和片冈铁哉:《中国的抗战与革命:共产党与第二次统一战线》。

③《王明选集》,第1卷,第9-10、11-13、25和53页;范斯莱克:《敌与友》,第53-54页;片冈铁哉:《中国的抗战与革命》,第23页以下。

①何干之:《中国现代革命史》,第1卷,第187页。

②《毛泽东集》,第5卷,第10和13-14页。

③《瓦窑堡会议决议》,《毛泽东集》第5卷各处。

①谢尔登:《革命中国的延安道路》,第103页;片冈铁哉:《中国的抗战与革命》,第35-37页。

②斯诺:《西行漫记》,第370-378页。

③范斯莱克:《敌与友》,第60页。

④何干之:《中国现代革命史》,第1卷,第302页。

①同上书,第1卷,第194页;《红色中华》,1936年5月26日。

②蒋介石:《苏俄在中国:七十概述》,第72-73页。

③董显光:《蒋总统传》,第2卷,第225页。

④同上书,第245页。

⑤查尔斯·麦克莱恩:《苏联政策与中国共产党,1931-1946年》,第79-91页;蒋廷黻教授应蒋介石之请于1934年末访问莫斯科;见查尔斯·利利:《蒋廷黻:在两个世界之间,1895-1935年》。

①斯诺:《红色中国杂记》,第1页以下。

②重光葵:《日本及其命运》,第222-223页。

③1936年12月14日《大公报》社论,收入张炽章:《季鸾文存》(1962年台北版),第222-223页。

④贝特兰:《中国的危机:西安兵变真相》(又名《中国的第一幕》),第170页;片冈铁哉:《中国的抗战与革命》,第46页。

①《王明选集》,第1卷,第168-169页。

②《明报月刊》,第61期,第91页。

①《王明选集》,第1卷,第97-98页。

②同上,第81页。

③何干之:《中国现代革命史》,第1卷,第191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指示(1935年12月15日)》,《毛泽东集》第5卷,第13页。

④《毛泽东集》,第5卷,第63-65页。

⑤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第8-9、12页。

①《明报月刊》,第60期,第88页。

第5章 土地制度

第5章 土地制度

前面几章记述了到1931年为止的中国国际关系,以及直到1937年在南京掌权的国民党政府和其对手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但是,正如本丛书前几卷已阐明的那样,中国的近代史很难只通过叙事来把握;太多的特殊情况(虽然往往鲜为人知)影响了事件的进程,如体制运行、经济和社会条件、领导人及其追随者的思想和抱负等。所以下面几章将讨论农业经济、农民运动、地方政府、高等教育和文学倾向--这些是影响1937年到1949年的戏剧性事件的相关因素。我们从估价这一国土上的普通人的生计入手。

到1912年旧制度结束,中国的农业供养着庞大的农业人口,他们辛勤劳动,必须用精耕细作的方法才得以靠为数不足的土地维持生计。由于缺乏综合统计材料,本章只作定性说明,以勾划出不为大多数欧美人士所熟悉的情景。

费迪南德·冯·列区荷芬于1869年1月旅行到南京时记录了以下情景:

像蜜蜂一样辛勤地耕作,是中国人特有的品质。我了解到一件极令人惊讶的事例……在一座矿井后面,矿工曾把大块的煤矸石倾倒在地里……附近村民筑起阶梯,直达石山顶部,并背来泥土和肥料……用这样的方法,在那块土地上开垦了小块土地。这些地块大小只有几平方米。从下面往上看,只能见到锯齿状的煤矸石向上突出,但是从上面往下看,就只看到构成复杂图案的绿色田野。冬季,农民在上面种小麦,夏季种稻谷。

中国农民掌握了补充土地养份的秘诀,甚至一些地区一年两熟,而另一些地区两年三熟。用美国农学家金在1909年的话说,他们的复种技术使“最充分地利用生长期的每一分钟,和最充分地利用家庭成员的时间来照料庄稼”成为可能。②

但是种植技术和勤劳并不足以使所有家庭都能得到温饱。有些家庭--不知他们占农业人口的几分之一--生活困难,甚至难以忍受。下面的报告记述了19世纪70年代江苏、浙江两省一些农民的困境:

昔日男耕女织,一个农业劳力可种地百亩(6.6公顷),八口之家无虞饥饿。一家有地五亩(0.3公顷),由一位妇女养蚕;七十老妪不难自食其力。今日农家男耕女织,家庭人口一如往昔,拥有土地亦然,却难令一家大小温饱。昔者,鳏、寡、孤、独之人因无家庭供养,诚难免不期而卒;而今日虽父母犹存,亦处于死亡边缘,实无以为生也。今之情景比之昨日何如?③

叙述者没有说明粮食产量是否下降,税收是否增加,或者商品的售价和劳务费用与收入的市价相比是否下降。农村的贫富状况在地区之间,甚至在区域之间有很大不同,随收成的好坏而波动。

然而放在一起看,外国观察者,甚至本国专家关于清朝最后几年农村情况的着作,既未表达产量下降的意见,也没有一次表达粮食或布匹短缺的情况。日本的来访者可能是农业的最为严厉的批评家,他们经常把中国的农业与他们自己国家的农业加以比较。1911年在华中和东南部旅行过的益子呈辅的下列评论堪称典型:

在中国的各个产业部门中,农业生产占国家财富的50%,雇佣了大约70%的人口。此外,各种农业技术已长期发展。尽管在这些方面有广泛的知识,但是在山冈之间有不少地块未加开垦,大量的荒地未加种植。这些改进的可能性完全被忽略了。由于没有结余,农民不能逃脱赤贫的水平。一遇坏年景,他们就陷于饥馑。①

为什么农民没有结余,逃脱不了靠天吃饭的不安定的命运,从未得到说明。这一困难是否起源于土地贫瘠、人口过多,或者农民是否无力缩小潜在产量与实际产量之间的距离,从对这一时期农业的描述看,也从不清楚。

但是有一点似乎是清楚的,那就是有些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他们因丧失优先使农业现代化的机会而蒙受越来越多的损失。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采用有效的现代技术以增加土地和劳动的生产率。葛敬中在1921年为上海主要的报纸《申报》创刊50周年撰文,评价了半个世纪以来国家的粮食状况,发现成绩很差。

稻、麦和其他五种杂粮是我国农业的基本产品。但因为人口持续增长,没有开拓耕地,农业技术未能改进,收成一直不够丰裕。有荒地,人们却不知道怎样去开发。有河流,我们却不知道怎样去治理。多年来生产的粮食不敷国家之需。多年来,我们面对洪水和干旱而束手无策。读者会注意到海关关于粮食进出口的统计资料,会看到出口量仅占进口量的三分之一。我只能说农业史上的近五十年,是令人极其失望的五十年。①

农业现代化方面的失败也不是绝对的。在铁路和新的条约口岸城市中心出现之后,农业逐渐更加商品化。这一过程在北方比南方更快一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许多地区的农村市场体系受到来自外界的供需急剧变化的干扰时,农业状况随之改变。在人口稠密地区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要求重新分配资源,以避免大规模的失业和农村收入的下降。由于国家和地方管理部门未能维护法律和秩序,或提供经济资助,这种市场再调节付出很高的社会代价。但在描述这些农业危机状况之前,概述和阐明这一时期的土地制度是必要的。

①费迪南德·保罗·威廉·冯·列区荷芬:《中国旅行日记》;老原正雄译,第1卷,第139页。

②F.H.金:《四千年的农人:中国、朝鲜和日本的不变的农业》,第233-234页。

③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910页。

①益子呈辅:《中国中部》,第29页。

①葛敬中:《五十年来中国农业史》,载梁启超等:《晚清五十年来之中国》,第210页。

土地制度的状况

土地制度的状况

到1887年中国大约有87%的土地归私人所有。其余的属于满族朝廷、满洲八旗、学校和军事组织,不然就是村里的公地。②在私有土地上,典型的农村家庭并不仅仅务农,它的成员有的修缮房屋和农具,纺线织布,用草缏编织装饰品或日用品,贩运货物,或兜售小商品。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调查表明,每10户中可能只有6户--常常更少一些--的收入有50%以上来自农业。根据这一定义--我将采用这个定义--例如,在泰安县(山东)的老王庄,4户中仅有3户能被称为农民。③同样,在彰德(河南)①的宋庄,10户中有6户是农民。②在华南真正的农民甚至更少一些。哪一种土地制度起了作用而使农村农户的这种变化成为可能呢?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我们从设想农村家庭或农户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从事经济活动开始。产品市场是农户为取得现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