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178]
日本在控制区域的经济政策及其激起的反应,是浅田乔二着《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之中国--中国被占地区经济之研究》的研究课题。我们对抗战时期的了解仍有很大空白。例如,文化和社会方面,几乎没有被触及,而大有希望用来阐明南京十年的地方史的详细研究,40年代尚未在国民党区域开始。
12.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1937-1945年
本章书目提要不拟重复在本书第4章书目提要或在上卷书目提要中已经提过的书目。也拟避而不提在本书第14章书目提要中论述的毛泽东着作和传记研究专着。
涉及1921-1949年整个时期的大规模文献汇集尚告阙如。康拉德·布兰特、史华慈和费正清着《中国共产主义文献史》是一部最早的探索性着作(1952年),但仍然是一部有用的入门着作。对于赵国俊着《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政策,1921-1959年》,这种评价也大致同样正确。到60年代,薛君度编《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第一卷,1921-1937年;第二卷,1937-1949年)根据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丰富的收藏,提供了利用中文资料的指南。也有用的编着是路康乐等编《中国红军,1927-1963年:有注释的书目》。
党史文献及其他资料在中国已以逐渐加快的速度出版。然而,由于这个主题有许多敏感性,出版物落后于大多数传统学术领域,而且有些书籍限“内部发行”。一部专门的党史定期刊物是《党史研究》。两套不定期出版的丛书是《革命回忆录》和《党史研究资料》。此间在研究中使用的一部跨越30年的八卷文献集是《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类似的资料集有《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三卷。
第二次统一战线的发展是莱曼·P.范斯莱克着《敌与友: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统一战线》研究的课题。第二次统一战线发展中最有戏剧性和决定性的事件--西安事变--当时由贝特兰《中国的第一幕:西安兵变真相》加以报道,最详尽的着作是吴天威着《西安事变:现代中国史的支点》〔也见吴天威载在《现代中国》季刊“第10卷第1期(1984年1月)上的西安事变新史料综述〕。
为系统地提出有关20世纪这第一次大农民革命的理论,查默斯·约翰逊着《农民爱国心与共产党政权:革命中国的出现,1937-1945年》作了开拓性工作。反对约翰逊所持的中国共产党胜利主要基于战争引起的爱国动员而不是基于中国近代社会内的革命需要的论点的,有谢尔登着《革命中国的延安道路》,这部着作从研究陕甘宁边区得出一般结论。阐明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第三部着作是,片冈铁哉着《中国的抗战与革命:共产党与第二次统一战线》;片冈铁哉认为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的基层组织和非政治性的组织网周围加上了“钢框”;而在中国城市,民族主义的责任使蒋介石既不能采取有力的反共行动,也不能与日本媾和。这些早期论述可被认为充其量也不过是部分正确,因而作为全面解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一些研究共产党根据地的着作提供历史观点:斯蒂芬·艾夫里尔着《棚民与长江多山地带的开拓》和《多山地带的革命:江西省共产党运动的兴起》,罗伯特·马克斯着《华南农民社会与农民起义:海丰县社会变迁,1630-1930年》,和琳达·格罗夫着《革命中的农村社会:高阳地区,1910-1947年》。研究各敌后根据地的博士学位论文有:凯思林·哈特福德和卡尔·多里斯研究晋察冀边区,陈永发和格里戈尔·本顿研究华中根据地,和戴维·保尔森研究山东根据地。补充谢尔登的陕甘宁根据地研究的,有彼得·施兰着《游击经济:陕甘宁边区的发展,1937-1945年》和由安德鲁·沃森译为英文的毛泽东着《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1942年)。抗战时期在共产党根据地内及周围的许多观察家的报告,集中在战争头几年,然后集中在最后两年。战争中期最困难的几年,西方人士几乎没有观察敌后根据地,林迈可的着作,特别是《不为人知的战争:华北,1937-1945年》除外。从在中国出版的关于这个时期的大量出版物中,我们在这里只能列举如《彭德怀自述》和薛暮桥着《山东解放区的经济工作》之类的样本。1984年8月召开的抗日根据地研究国际会议将出版更多的着作。
关于在台湾的调查局档案资料的种类和使用指南,见多诺万、多里斯及沙利文着《台湾调查局档案中的中国共产党资料》。官方日本军事史《华北治安战》两卷充满有价值的资料。每年出版一卷的《美国对外关系》载有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资料很多,特别是中共与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关系的资料。詹姆斯·B.里尔登-安德森着《延安与列强: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的渊源,1944-1946年》中的看法,被多萝西·博格和瓦尔多·海因里希斯编《不确定的年代:1947-1950年的中美关系》的几篇论文所沿袭,直写到1949年。
书目提要 13.1945-1949年的国共冲突
书目提要 13.1945-1949年的国共冲突
前两章分别关于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运动的书目提要已记述到现在为止可利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内战时期研究的主要中文资料。学者可有把握地期望更多的文献和研究着作从南京、台北和其他各地的档案中出现。
1949年以前军事史诸方面的研究着作选已在美国陆军部战史处主办下翻译成英文。这些研究着作原来是在台湾根据当地可利用的军事档案资料写成的。这些着作选可从美国国会图书馆缩微胶卷得到,标题为“英译中文军事研究着作和资料”。
也可从国会图书馆缩微胶卷得到的资料是1945-1949年时期美国领事馆的报刊译文系列资料。这个系列包含若干国民党城市的报刊和共产党控制区的电台广播,但包含这个时期共产党的新闻出版物的材料不多。最重要的共产党新闻出版物是《解放日报》和《群众》杂志。这个系列也没适当地包含新闻杂志。这个时期的最佳英文期刊是《密勒氏评论报》。主要的中文时事评论期刊是上海出版的《观察》周刊,由于该刊的可靠的军事联系,也被认为是这个时期有关战争发展的少数可利用的资料来源之一。上述资料来源,连同美国国务院的《美国对外关系》,反映在国民党城市获取的有关共产党和战争本身的资料不多,这是当代历史的一个事实,后来的历史学家,当他们查完现在可获得的有关这两个题目的大量档案资料时,可能疏忽。
关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对华政策,正如本书目提要2/10指出的,已有大量着作。关于“丧失中国”的历史研究问题,最近的一部发人深思的研究专着是韩德着《特殊关系的形成:1914年以前的美国和中国》,该专着把来华基督教差会、中国人反差会事件、美国排华运动及中美外交关系置于共同的框架之内。关于40年代美国在华战争活动的基本叙述,有查尔斯·罗曼努斯和赖利·森德兰的官方中缅印战区史三卷。关于这个时期的最一般的背景读物,有巴巴拉·塔奇曼着《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年》。一部附有长达60页的关于美国手稿、政府档案、发表文书、情报报告、学位论文、口述历史、文章及着作的书目的着作,是南希·伯恩科普夫·塔克着《屈辱的模式:中美关系和承认的争论,1949-1950年》。
书目提要 14.1949年以前的毛泽东思想
书目提要 14.1949年以前的毛泽东思想
在这个专门主题下,我们拟避免重复本书书目提要4和12提到过的着作。关于这个变化不定的主题,特别是毛泽东着作的全文,可以获得的文献资料,70年代初以来,数量上至少增加了两倍。新历史资料的大量出现,使我们关于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看法。虽然他在1949年以后的政策最受人怀疑,但是,若干更早期的问题也已出现。例如,毛泽东改信马克思主义的年月,他在1930年对李立三路线和在1933年对福建反叛者的态度,在中国学者中,特别是在《党史研究》之类内部刊物中,是极其热烈的讨论的对象。然而,关于毛泽东直到1949年的思想发展的研究,主要变化在于新资料的获得。
在70年代初以前,可利用的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毛泽东思想的资料,主要包括(中文、英文及其他各种文字的)《毛泽东选集》四卷,加上可在中国以外的图书馆找到的从20年代到40年代发表在书籍和期刊上的毛泽东着作。虽然属于第二类的颇大一部分毛泽东着作可在什么地方得到,但是,那些资料分散在各个中心,系统地利用那些资料费时费钱太多,简直不可能利用。第一个大突破是在1970-1971年,10卷版1917-1949年的毛泽东着作在东京出版:《毛泽东集》。可惜,《毛泽东集》印数很少,因而在大的中国学图书馆外不能为学者广泛利用。然而,竹内实教授及与他联合从事这项事业者不仅能照新的版本说明勘正少数错误再次印行原十卷《毛泽东集》,而且开始出版包含全新资料的若干补卷(《毛泽东集补卷》)。载至1984年10月,已出版六卷,以后每隔两个月出版一卷。最后,共出版补卷八卷,不是原来宣布的五卷,另加年表卷,全书将达19卷。①
同时,中国方面已经开始出版一些毛泽东着作,特别是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时期的着作,而且也包括1921-1949年的重要着作。其中有些可在内部发行的如《一大前后》和《新民学会资料》之类编集中找到。然而,在负责编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和陈云等领导人着作的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主持下,为纪念毛泽东90诞辰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及其他以专题编辑的已出版或将出版的书信选集内,有许多极使人感兴趣的以前不为人知的书信。
这些情况至少部分地使全部原有的毛泽东研究着作(甚至包括最近出版的着作)陈旧过时。然而,尽管文献应用上出现空白,但是,许多作者已经以使人思考的方式理出基本问题,并且勾画出对指导今后研究有很大的价值的假说。下面是一小批精选的具有某些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