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152]
①马占山1946年9月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1947年8月改任松北绥靖公署主任,1948年8月,任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译者。
①钱邦楷:《东北严重性怎样促成的?》,《青岛时报》,1948年2月19日,《观察》1948年3月27日第16页转载。
①张灵甫之死,其说不一,一说自杀身亡,一说中弹身亡,一说为一贪得张手表之解放军战士击毙--译者。
①《中国内战》,第86-99页;又《中国的军事战役》,第139-145页;惠策恩和黄震遐(音):《中国统帅部》,第230-239页;《美国对外关系,1947年》第7卷,第27、58-59、68-69、72-73、171-172、244页。
①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29-1230页。
②毛泽东:《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93页注(一);惠策恩和黄震遐(音):《中国统帅部》,第174-176页;《美国对外关系,1947年》第7卷,第269-270页。
①李子静:《晋南解放区的斗争情形》,《观察》,1948年3月6日,第15页。
①《中国内战》,第144-153页;《中国的军事战役》,第145-152页;蔡辛:《共产党征服中国》,第168-177页;毛泽东:《关于情况的通报》,《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01页注(四)。
②《美国对外关系,1947年》第7卷,第257-258、270-271、287-288、290、298、302、306-308、315-320、356-358、362-363、373-380页。
①《中国问题白皮书》第1卷,第325页。
②惠策恩和黄震遐(音):《中国统帅部》,第312页;《美国对外关系,1948年》第7卷,第340-343页。
③蔡辛:《共产党征服中国》,第177页。
①毛泽东:《关于情况的通报》,《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95-1302页。
②《中国问题白皮书》第1卷,第319-320、331-332页;毛泽东:《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57页注(二)。《中国内战》,第156-157页;《中国的军事战役》,第158-160页;《美国对外关系,1948年》第7卷,第464、467-471、478、480-486页。
①重新评价林彪1949年以前的军事经历,发生在1974-1975年,是全国批林运动的一部分。这方面的批判,见《学习与批判》1974年第9期,第19-26页和1975年第8期,第18-22页;《红旗》1975年第1期,第39-44页;《历史研究》1975年第1期,第24-30页。
①《中国内战》,第124-129页;《中国的军事战役》,第155-157页;毛泽东:《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37-1342页;惠策恩和黄震遐(音):《中国统帅部》,第312-319页;《美国对外关系,1948年》第7卷,第457-458、463、469-470、474、477-487、486-487、501-504、508-509、520、522-525、527-532、537-538、548-549页。
①《中国内战》,第142-144页;《中国的军事战役》,第165-167页;毛泽东:《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67-1371页;《美国对外关系,1948年》第7卷,第532-535、557、592、638-640、643-650、663-673、680-681、691-693、700-705、723-725页;《美国对外关系,1949年》第8卷,第19、30-31、36、44、46-59、71-72、75-77、87-88、98页。
①惠策恩和黄震遐(音):《中国统帅部》,第178-186,240-243页;西摩·托平:《在两个中国之间的旅行》,第24-48页;毛泽东:《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55-1357页;《中国内战》,第157-160页;《中国的军事战役》,第161-164页。
①《蒲立特给对外经济合作(中国)联合委员会的报告》,第80届国会,第二会期(1948年12月24日),第12页,引自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第491页。
①《中国问题白皮书》第1卷,第332页。
国民党政府的倒台和美国政策的失败
国民党政府的倒台和美国政策的失败
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1949年1月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这是严厉的八点建议,完全不同于他们1945-1946年的谈判姿态。现在,他们提出要求,其中主要有惩办战争罪犯蒋介石,把蒋介石的残余武装部队改编进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散国民党政府。蒋介石拒绝接受这些条件,但在1月21日辞去了总统职务。副总统李宗仁将军作为代总统继任,正式开始和谈。由张治中率领的政府代表团于4月1日抵达北平,但除了1月14日的八项条件外,他们几乎得不到任何东西,而且规定他们接受这些条件的截止日期为4月20日。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军立即开始渡江作战。
人民解放军利用几个月的间歇时间,进行休整、统一编制和整编。1949年初,野战军为离开他们原来的主要作战地区进行活动作准备,改换了名称。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陈毅的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林彪的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聂荣臻的华北野战军在这一年年底正式撤编。
4月21日,陈毅和刘伯承的部队再次共同行动,沿300英里的防线渡过长江。他们遇到极微弱的抵抗,4月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5月3日攻占浙江省省会杭州;5月22日占领江西省省会南昌;5月27日打下上海。5月中旬,林彪的部队在武汉附近渡过长江,于5月16-17日夺取了这座城市。他的进展在湘南一度受阻,由白崇禧率领的一支大部队从7月至10月在那里阻止了林彪部队的南进。在白崇禧终于被迫在10月初撤离这一战场之前,双方都报道了众多的伤亡。林彪此后的进展较为顺利,分别于10月14日和11月22日占领广州和桂林。但是,直到1950年4月底,林的部队才最后肃清了广西和海南岛的一切抵抗力量。
在华北和西北,山西军阀阎锡山一直坚守省会太原,直至1949年4月24日该城被聂荣臻攻陷。西安在一个月后落入彭德怀之手;当政府在西北的三个主要司令官拒绝共同防御甘肃之后,兰州也在8月底同样易手。
国民党政府在共产党军队进攻之前抢先一步撤退时,发生了分裂。4月23日,代总统李宗仁从南京逃往新首都广州,政府各部年初以来就已迁往那里。可是,就连丧失了北部半壁河山的创伤,也不足以惊醒国民党内各派系,从而合并成一股反共的抵抗力量。蒋介石先是从其退隐的浙江奉化老家,而后是从台湾,继续巧妙地操纵军政事务;1949年7月,他在台湾建立了一个个人的指挥部。大约与此同时,他恢复了对国民党事务的积极控制。在这一年早些时候,他已成功地把国民党的空军和海军、忠于他的若干个残留下来的精锐陆军师,以及政府价值三亿美元的金银和外汇储备转移到了台湾。
蒋介石的计划只是到1949年才渐渐变得明显,即放弃全部中国大陆,撤退到台湾的安全地带,在那里他可以重建自己的力量。他将在那里等待美苏之间不可避免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将使他能够在美国的庇护下打开一条返回他失去的地盘的道路。在从公开职务退隐的半年中,他以很大的决心努力实施这一计划。例如,他对李宗仁及桂系成员白崇禧将军在长江以南组织可靠防御的企图进行暗中破坏。当仲夏之际,白崇禧的部队在湘南阻击林彪前进时,白曾要求蒋介石向他调拨武器、弹药和军费,蒋担心这是对他自己计划的挑战,他们可能继承他的政权,因而加以拒绝。西北提出的类似要求也被拒绝,使那一地区本不统一的防御指挥更加无望。①
10月,当林彪的部队占领广州时,国民党政府已迁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首都重庆。蒋介石于11月中旬重返那里的政府。随着1949年秋季人民解放军第一和第二野战军向西南挺进,蒋将政府残余部分从重庆迁往成都,接着又在12月9日迁往台湾。李宗仁在西南建立独立的抵抗政府的计划化为泡影。当蒋介石到达重庆时,李宗仁离开了那里,并拒绝返回。李去了香港,后于12月初离港治病,流亡到美国。台湾成了国民党约200万支持者的避难所,其中包括50万残存的蒋军部队。
正当蒋介石和他的政府的残余部分逃往一个个城市,寻求最后的停留地时,一个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正在北平筹备。它于9月21日至28日召开,来自中共、民盟、其他民主党派、工人、农民、工商界的66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等议案,并于9月27日确定北平为正式首都,将其名称正式改回北京。四天后,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人民共和国成立。
对于美国来说,它1944-1945年以来的对华政策的明显窘况,现在已经消除。美国的国民党盟友遭到失败,而同新的共产党政府的任何关系的基础也几乎被摧毁。美国官方与中国共产党人最为和解的时期是1946年,当时,马歇尔使团谋求使中共参加联合政府而作了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