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142]

By Root 13289 0
直至一年后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为止。

美国为了国民党政府的利益也插手进来,把近50万政府军运到华北、台湾和满洲。在政府军抵达之前,一支53000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占领了北平、天津和北方的其他要地。授权进行这种援助的美国陆军部的命令指示说,不要违反在国共冲突中不介入的原则。但是,既然冲突的双方都把接收日占区的竞赛视为相互对抗的一部分,这一命令就隐含了一种矛盾。就这样,美国从一开始就以这种方式放弃了“不介入”原则,它反映出整个这一时期内美国人在中国所扮演的角色的特征。中国共产党人立即提出抗议,认为美军的驻防及其军队的调动,是美国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①

俄国人的参加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中国几方面的利益冲突进一步复杂化了。1945年8月9日,苏联根据1945年2月11日的雅尔塔协定对日宣战。就在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这一天,苏联军队开始进入满洲。同一天,苏中两国政府宣布缔结两国友好同盟条约。在谈判期间,斯大林向中国代表宋子文保证说,苏联军队将在日本投降三个月后从东北完成撤军。②苏联撤军的截止期限因此定在1945年11月15日。

在俄国人占领东北的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而没用一兵一卒去控制农村的这三个月时间里,中国共产党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在这一时期,共产党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一些部队,乘帆船从山东或徒步从北方若干省份进入满洲,这时政府军则坐着美国运输机和运输船,从他们头上或从他们身旁超过他们。满洲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张学思率领的一支东北小部队与共产党军队汇合,这支部队曾配合共产党人在华北抗击日本人的游击活动。张作霖的另一个儿子是众所周知的少帅张学良,他由于在1936年西安事变中所起的作用,一直被作为国共统一战线的人质而被软禁在国民党统治区内。

没有多少迹象显示,苏联军队在这一时期帮助过中国共产党人。但是,东北70万投降日军的大量武器装备,却直接或间接地到了中共手中。50000446_0829_0①苏联人也在一些要地采取了拖延战术,以阻止美国人帮助政府军在东北的港口登陆。最后,从前穿过边境逃到苏联的周保中及其东北抗日联军的残余部队,在1945年随苏联军队回到东北。这支在1940年以前遭受日本人沉重打击的军队的其他残部,此时也从狱中和地下冒了出来,与来自华北的共产党军队合作,很快开始重新组建。

到11月初,国民党政府意识到,苏联按照计划撤军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东北大片地区的迅速占领。政府尽管得到美国的帮助,但还是在组织对满洲的军事与民事接收工作的竞赛中失利了。于是,中国政府与苏联人进行谈判,后者正式同意延长其停留期限,并允许政府军队从方便的路线进入这一地区。苏联撤军的新期限定在12月初,以后又改为1月初。这一期限又延长了两次以上,后来苏联人呆得过久,超出了期限,不再受到欢迎。实际上,直到1946年5月初以前,他们仍未完成从满洲的撤离。

与此同时,11月15日,蒋介石从南方运来了一批精锐部队,部署在长城一带,并向山海关发起了进攻。山海关是通往满洲的大门,长城就是在这里达于渤海。接着,蒋介石开始设法进入东北,凭借武力去夺取被日本人统治了14年的地区;在这之前它是由大帅张作霖的家族统治,却从未被国民党统治过。在这个地区

的仍然羽翼未丰的中共军队,至此时为止尚无法与美式装备的蒋军相匹敌。蒋接管东北的战略得到美国人的支持,苏联人也不再从中作梗,从而迅速得以实施。

苏联人利用推迟撤离增加了他们的战利品,在撤军的同时,拆除并带走了成吨的满洲最现代化的日本工业设备。①随着活动日益向战场转移,对手们之间的继续谈判看来已毫无意义,周恩来于11月底返回延安。然而这些经济与政治的代价,与战略性的军事错误相比,显得黯然失色,蒋介石本人后来承认,错误在于他把部署在云南和缅甸地区最精锐的美械装备部队直接调往东北,而没能首先巩固对西南与东北之间这片地区的控制。这些军队若是在华北作战,是否比在东北更有成就,肯定永远是一个得不到解答的疑问。但是,蒋介石进入东北的几个精锐师都是一去不回。他让这些部队投入接收这一地区的决定是一个大错误,这一错误像鬼魂一样缠住这位最高统帅,因为正是在东北,随着这些军队与那里的共产党军队作战的失利,导致了他事业的最终失败。②

与此同时,还有其他几幕戏尚需在外交舞台上演完。也是在1945年11月底,赫尔利辞去驻中国大使职务,他大骂美国外交机构的某些官员,据说因站在中共一边而暗中破坏他的调解努力。在麦卡锡时代的反共主张结束之前的若干年内,这些指责一直让人苦恼。③但是,1945年12月,杜鲁门总统直接任命乔治·马歇尔将军为他的特使,继续执行为赫尔利弃置一旁的调解任务。总统布置给马歇尔的任务,是实现共产党人与政府军之间的停火,同时通过召集一次毛和蒋在重庆的谈判期间已同意召开的全国代表会议,使中国达成和平统一。

马歇尔使团:1946年

马歇尔于1945年12月23日抵达中国。也就在这时,美国为政府军39个师及其空军8又1/3个大队提供的装备交付完毕,实现了日本投降前达成的协议。尽管美国的军需供应行动明白无误地显示了要在中国推动内战的意图,马歇尔的和平使团还是产生了直接的效果。

对召集一次政治协商会议的问题迅速达成一致意见,同时还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以讨论停火。这就是所谓的“军事三人小组”,由担任主席的马歇尔将军、国民政府方面的代表张群将军和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组成。停战协定于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之前的1946年1月10日发布。协定要求1月13日全面停战生效,停止华北一切军队的调动。政府军接收满洲和长江以南日占区的权利,在停战协定中得到确认。一个军事调处执行部在北平成立,以监督停火并立即开始工作。它受代表国民政府、中共和美国的军事三人小组领导。该执行部内设立停战执行组,由人数相等的政府与中共人员组成,美国人只对其起协助作用。

政治协商会议于1月11日至31日召开,它公开宣布会议以寻求和平解决国共冲突为目的。对于这次会议,如果说不是两大《亚美论集》;罗斯·Y.柯恩:《美国政治中的援华院外活动集团》;和斯坦利·D.巴克拉克:《百万委员会:“援华院外活动集团”政治,1953-1971年》。又见肯尼思·W.雷亚和约翰·C.布鲁尔编:《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报告,1946-1949年》。对立党派,那么至少所有其他有关党派都寄予厚望。有一段时间,会议成了公众注意的焦点,而且甚至在希望看起来要变成幻影以后,政府还援引政治协商会议决议的权威性来证明其随后的若干政治行动的合法性。

政治协商会议的参加者,尽管并非民主选举产生,但也得到所有代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主要和次要政治团体的人士的承认。参加者包括38位代表:国民党8人,中共7人,青年党5人,民主同盟2人,民社党2人,救国会2人,职教社1人,村治派1人,第三党1人,其他无党派代表9人。

国共之间所有突出的政治与军事问题实际上都达成了协议。议案涉及如下内容:国民政府的重新改组;一项有关结束国民党训政时期和制定立宪政治的施政纲领;对1936年宪法草案的修改;计划召开国民立宪大会的代表人数问题;在这次大会上将正式通过修改的宪法;在统一军令下对政府军和中共军队进行整编。

政治协商会议规定组成一个军事三人小组,制定出方案来贯彻协商会议要求全面裁军和中共军队统编为国军的决议。这个小组,即军事三人小组会议,由代表政府的张治中将军、代表中共的周恩来以及作为顾问的马歇尔将军组成。他们在2月25日宣布了双方大规模裁减军队方案的协定。这一协定将在18个月内实施完毕,到该日期结束时,政府军计有50个师,约84万人;共产党方面则为10个师,14万人,后者将被统编为国军。关于这些军队的部署也达成了协议。共产党的大多数师应部署于华北,这反映出那是中共军队力量最强大和集中的地区。

不幸的是,并没有上级权威来强制停战,或强制作出军事的和政治的和解。既然这些协议的贯彻只能依赖相互的信任和对手本身的诚意,因此,由马歇尔将军来华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所激起的势头一过,这些协议也就很快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也许两大党派对于制定这些协议都是真诚的。事后来看,这些协议颇像两个对手所共同玩弄的玩世不恭的花招,以便安抚中国舆论和美国伙伴,同时争取时间,以尽可能有利地完成他们的军队部署。事实上,真正原因可能介于这二者之间,因为随后蒋介石和周恩来都指出,关于实现他们之间和解的得失,他们各自的党内这时都存在真正的争论。①今天来看,其言外之意,就是两党在1946年初可能都还未下决心;通过全面战争解决他们分歧的决心,只是随着那时达成的协议被逐渐破坏后才表露出来。

国民党内反对政治协商会议决议的右派,在1946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能够在某些重要问题上修正党的立场。两项最重要的修正是,限制地方自治和规定继续实行总统制,这后一项修正与政治协商会议批准的内阁制是相对立的。随后,国民党还拒绝承认中共及其政治盟友民主同盟在有40名成员的行政院中行使联合否决权,行政院在建立立宪政体之前,将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这两个政党就此声称,国民党既违反了最初的政治协商会议决议的条文,也违背了其精神,并拒绝了承担继续履行决议的义务。国民党政府没有因此而踌躇不前,单方面按照政治协商会议决议进行活动。国民立宪大会于1946年11月召开,目的是要通过1936年宪法的修改草案。1947年1月1日,新宪法正式颁布;第一届国大代表的选举在这一年晚些时候举行,选出的代表在1948年4月召开会议,选举国家总统和副总统。②

与此同时,军队的裁减与统编甚至比政治上的重建进展还要缓慢。在这方面,共产党似乎更不让步,甚至拒绝按照2月25日整军方案的要求提供其军队的名单。然而双方对停战未能实现所进行的指责,似乎都同样地在减弱。例如,马歇尔将军在1月底想寻求双方同意,由执行部派停战小组去满洲的营口港,据报道那里发生了一些冲突。中共方面表示同意,而政府方面先是加以拒绝,而后又游移不定。实际上,直到4月初以前,停战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