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93]

By Root 12162 0
义的研究》,《清华中国研究学报》,7.2(1969年8月),第40—66页。并参阅哈罗德·沙迪克带有注释的《老残游记》的精彩译本。

② 曹聚仁:《文坛三忆》,第150—151页。关于南社的一般情况,参阅柳亚子:《南社纪略》。

① 王平陵:《三十年文坛沧桑录》,第5页。

① 参看胡适附录在《四十自述》之后的着名论文《逼上梁山》,第91—122页。还可参看他在芝加哥大学发表的英文演讲《中国的文艺复兴》,和1958年在台湾发表的演说《中国文艺复兴运动》,该文收入刘心皇:《现代中国文学史话》,第1—15页。第二手材料有杰罗姆·B.格里德的《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第3章;林毓生:《中国的意识危机:五四时期激进的反传统主义》,关于胡适的一章。胡适在文学革命时期的大多数论文均收入《胡适文存》第1卷。

① 胡适:《逼上梁山》,第112页。

① 这三条原则用的是《文学改良刍议》的序数,即给陈独秀信中的七、一、四——译者。

① 周策纵:《五四运动》,第275—276页。

② 同上书,第266—270页。

③ 同上书,第272页。

① 侯健:《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第32页。

① 侯健对他们的观点作了同情的分析,见上书,第57—95页。

② 周策纵:《五四运动》,第282页。

① 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浪漫一代》,第9页。

① 同上书,第12页。

① 几乎所有权威的中国第二手资料都采取这种两分法。例如,可参阅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第4章;王瑶:《中国新义学史稿》,第40—53页;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第3章。

② 见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浪漫一代》第20页所引周作人的文章《人的文学》。这篇文章最初刊载于《新青年》5.6(1918年12月)第575—584页,当时文学研究会尚未成立,严格地说来,并不能认为是阐明该会的宗旨。

③ 茅盾:《什么是文学?》,见张若英编:《新文学运动史资料》,第312—313页。

① 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浪漫一代》所引,第21页。关于这场文学争论的更全面的概述,可参阅郑振铎:《五四以来文学上的论争》,这篇文章是郑为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二卷写的导言。这套丛书的8篇导言都收集在郑振铎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选集》中。

② 参看《大系导论选集》,第150页。

①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9页。

② 这是“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对五四早期的评论,见《大系导论选集》,第94页。

①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8页。

② 胡适:《易卜生主义》,见《胡适文存》,1,第643页。

① 梅仪慈:《20年代和30年代的女作家》,见马里·沃尔夫和罗克珊·威特克编:《中国社会中的妇女》,第161—162页。

① 关于对丁玲的另一种理解,参看梅仪慈的:《变化中的文学人生的关系:作家丁玲的某些方面》,载戈德曼编:《五四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第281—308页。

② 梅仪慈:《女作家》,第108页。

① 同上书,第108页。

② 鲁迅:《娜拉出走后怎样》,见《坟》,第141—150页。

① 西里尔·伯奇:《中国近代小说的变迁和连续性》,见戈德曼编:《中国现代文学》,第390页。

② 对少数不那么易动感情的作家来说,最富吸引力的短篇文学形式是散文,这种传统文学形式被周作人和鲁迅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关于周作人散文写作艺术的深入讨论,可参阅戴维·E.波拉德所着的《一种中国文学风格:与传统有关的周作人的文学价值观》。

③ 雅罗斯拉夫·普鲁舍克:《中国文学革命情况下传统东方文学与现代欧洲文学的对抗》,《东方档案》,32(1964年),第370页。

① 关于郁达夫的艺术的分析,可参看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浪漫一代》,第6章;安娜·多列扎洛娃:《郁达夫:文学创作的特性》;迈克尔·伊根:《郁达夫和向中国现代文学的演变》,戈德曼编:《中国现代文学》,第309—324页。

①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73页。

② 同上书,第57—58页。

① 转引自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第89页。

② 关于这篇小说的重要性的分析,可参阅雅罗斯拉夫·普鲁舍克的《鲁迅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哈佛亚洲研究杂志》,26(1969年),第169—176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3,第203页。参看威廉·莱尔:《鲁迅对现实的洞察力》。

② 鲁迅:《呐喊自序》,《呐喊》,第10页;英译文载杨宪益、戴乃迭译:《鲁迅小说选》,第24页。

① 夏志清:《小说史》,第32页。夏志清在第42—46页中还对《肥皂》和《离婚》作了深入的分析。

① 林毓生在深刻地分析这篇小说的时候指出,辛亥革命不但没有创造出任何正面的成果,反而使中国社会里受到传统约束的邪恶势力泛滥起来。阿Q这个浑浑噩噩的“革命者”的死指出了一条不可避免的教训:思想革命是中国改革的先决条件;见其《中国的意识危机》中关于鲁迅的一章。

① 帕特里克·哈南:《鲁迅小说的技巧》,《哈佛亚洲研究杂志》,34(1975年),第92—93页。

① 鲁迅:《彷徨》,第134页。

① 关于鲁迅在日本时期的早期文学活动,可参阅李欧梵:《一个作家的诞生:关于鲁迅求学经历的笔记,1881—1909年》,载戈德曼编:《五四时代的中国文学》,第179—186页。

② 林纾的弟子朱羲胄说林共译书206种,见他所编:《林琴南先生学行谱记四种》,《春觉斋着述记》,1,第17页。180种的数字是根据周策纵的《五四运动》,第65页。关于林纾的一生和作品的论述,可参看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浪漫一代》,第3章。

③ 见林纾为他所译的的狄更斯的小说《老古玩店》所作的序,收入《春觉斋着述记》,3,第5页。

① 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浪漫一代》,第4章。

①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355—379页;张静庐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第272—323页。

② 邦妮·S.麦克杜格尔:《介绍进现代中国的西方文学理论,1919—1925年》,第256页。关于周作人对古代希腊文化的兴趣,参看王靖献:《周作人对古希腊文化的崇奉》,《译文》,7(1957年春),第5—28页。

① 麦克杜格尔上引着作,第254—255页。

① 麦克杜格尔上引着作,第97页。

② 梅仪慈:《女作家》,第150页。

① 郑清茂:《日本文学倾向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载戈德曼编:《中国现代文学》,第78页。

② 麦克杜格尔:《介绍进现代中国的西方文学理论》,第177页。

③ 同上书,第1895页。

① 柏奇:《中国近代小说的变迁与连续性》,第391页。

① 普鲁舍克和麦克杜格尔一直使用“新浪漫主义”一语,但不见于雷奈·韦勒克:《批评的概念》或M.H.艾布拉姆斯:《文学词语词典》等权威着作。

② 关于波德莱尔在中国的影响,可参看格洛里·比恩的论文《波德莱尔与汉园》(在现代语言学会年会汉语教师学会小组会上宣读,纽约,1976年12月)和《邵洵美与恶之花》(在亚洲研究学会年会上宣读,芝加哥,1978年4月)。

③ 麦克杜格尔:《介绍进现代中国的西方文学理论》,第202—203页。

① 参看方志彤:《新近中国诗歌中从意象主义到惠特曼主义:对失败了的诗学的探索》,载霍斯特·弗伦茨和G.A.安德森编:《印第安纳大学东西方文学关系讨论会论文集》。

② 参看柏奇·西里尔着《徐志摩诗中的英、中韵律》。《大亚细亚》N.S.8.2(1961年),第258—293页。

③ 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浪漫一代》,第112—113页。

① 哈南:《鲁迅小说的技巧》,第61页。

② 同上书,第61—68页。哈南:《鲁迅小说的技巧》,第61页。

③ 道维·W.福克马:《鲁迅:俄国文学的影响》,载戈德曼编:《中国现代文学》,第98页。

① 鲁迅:《野草》。

① 这就是威廉·舒尔茨和已故夏济安所持的观点。参看舒尔茨:《鲁迅:创作的年代》(华盛顿大学博士论文,1955年);夏济安:《鲁迅心中的黑暗势力的诸方面》,载他所着:《黑暗之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研究》,第146—162页。此文对主要表现在《野草》中的文学心态有极精彩的研究。

② 马特依·卡林尼斯库:《现代性面面观:先锋派,颓废派,庸俗作品》,第41页。

① 同上书,第45页。

② 约瑟·奥特加·依·加西特:《艺术的非人性化》,载欧文·豪编:《文学艺术中关于现代的观念》,第85、92页。

③ 欧文·豪:《关于现代的观念》,第17页。

① 有一位文学史家认为这一对“新”的追求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主要标志,而不是使用白话文。参看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第1—13页。

② 参看许华茨:《寻求富强:严复和西方》。

③ 约瑟·奥特加·依·加西特:《艺术的非人性化》,第85页。

① 引自麦克杜格尔:《介绍进中国的西方文学理论》,第262页。

② 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浪漫一代》,第250页。

① 欧文·豪:《关于现代的观念》,第14页。

② 1968年在伦敦,凌淑华在对她的一次采访中说,她最喜爱的西方作家是弗吉尼亚·吴尔芙。但是在现代中国文学中,自我从外界现实退缩并“仔细审视自我内部的动力”的最好的例子是张爱玲的小说。对张的作品的分析,参看夏志清的《小说史》,第15章。

① 夏志清:《小说史》,第536页。

② 欧文·豪:《关于现代的观念》,第13页。

第10章 1927年前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第10章 1927年前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最初由于感情原因而使自己信从一种政治学说,这没有任何根本性的错误。“巴黎数十百万参加革命的人民,都已学会了卢梭的学说吗?……圣彼得堡、莫斯科那数万参加革命的劳动者和兵卒,都已学会了马克思主义吗?……所以卢梭、马克思的思想,人人头脑中都有的,不过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