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165]
周秀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强调资产阶级在现代经济部门迅速兴起中所起的作用。很多资料可见于从纱厂到水泥公司这样一些中国主要厂商的重要档案汇编,这些汇编正在迅速地继续出版,尤其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主持的《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史料丛刊》。其中有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荣家企业史料》。以这些汇编为基础的新近专着,有谢尔曼·科克伦论述烟草业,赵冈论述棉纺工业的中、英文着作,后者分别补充了方显廷和严中平的英文、中文早期着作。这些资料和专着,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文化因素(家族风气、地理上的团结,等等)在组织生产中的重要性。应特别提出的是,例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和研究恒丰纱厂的着作。
虽然传统的行会和其他组织是许多着作的论题,但对商会和商业联合会仍然了解不够,尽管它们在1911至1927年间起了重要作用。詹姆斯·桑福德的《19世纪20世纪初上海中国商业的组织和状况》(哈佛大学1976年博士论文),主要不是研究民国时期。这些组织的大多数出版它们自己的刊物:《上海总商会月报》、《银行周报》、《银行月刊》、《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这些评论性杂志可以补充和修正条约口岸出版的外国报刊如《字林西报》、《密勒氏评论报》、《远东商业公报》登载的资料。中国和外国团体当中的竞争和团结,是一个容易探讨但至今还几乎没有加以研究的问题。
分散得很开但为数很多的20年代期刊,使我们有可能研究条约口岸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作用。了解这个时期的名人要困难得多。现存的传记相当少,但要特别提到朱昌峻的《近代中国的维新人物:张謇,1853—1926年》。对于一个操纵上海华人商业团体几近半个世纪的名人虞洽卿,我们所有全部资料只是方腾的一篇文章——《虞洽卿论》!只有几个商人或实业家仿效穆藕初的例子,出版自己的回忆录。见张謇之子张孝若的《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和张謇的主要文集《张季子九录》;也以穆藕初知名的穆湘玥的《藕初五十自述》;和荣德生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曹汝霖出版的回忆录,包括政府和私营银行的资料。传记集有徐盈的《当代中国实业人物志》;和李新等编的《民国人物传》第1卷出版于1978年,包括记述14个实业人物的12个条目。
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编史工作,新近重要贡献中值得注意的,是帕克斯·科布尔的《国民党政权和上海资本家,1927—1929年》。科布尔的解释——强调1927年以后中国资产阶级的衰落——应当取代那种国民党统治下中国资产阶级胜利的传统的但却是错误的论点。但是这种修正的解释,只是提出了,而没有真正解决30年代资产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最近的评述见M.克莱尔·贝热尔的《“另一个中国”:1919—1949年的上海》。
和原始资料相对丰富相对照,对资产阶级的研究很少,这表明当代历史学家相对来说缺乏兴趣。在革命为其主要领袖叫做农村革命的条件下,20和30年代的商业资产阶级似乎是具有暂时重要性的一个起码的阶级——或者说只是一个集团。毛泽东逝世后中国政策中出现的方向性变化至少可能导致——即使不完全改变判断——重新发生兴趣和出版更多的着作。
① 中文译本名《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