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161]

By Root 12182 0
中国的政府与政治,1912—1949年》,重印,纸面装;侯服五的《中国的中央政府,1912—1918年:制度研究》;更近一些的着作是安德鲁·J.内森的《北京1918—1923年的政治斗争:派别活动和宪政的失败》。

这些着作部分地依靠当时的中国报纸,如《顺天时报》(北京)、《申报》(上海)和《时报》(上海),以及在中国的外国报刊。报纸是进一步研究可利用的,并且有极有价值的剪报刊物:波多野乾一编的《现代中国之记录》,这份月刊从1924至1931年每月重印中国报纸上的重要文章约400页。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政治事件,以中国、西方和日本当时人物的回忆录和观察资料来补充报纸之不足是很有帮助的。关于初步的指导书,可看施坚雅等编的《现代中国社会:有分析的书目》。许多重要的事实和一字不变的文件也记载于大体上论述当时中国的着作,如刘楚湘的《癸亥政变纪略》,孙曜的《中华民国史料》和岑学吕的梁士诒《年谱》。

从较少被利用的那些种资料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中国政府机构在很多公报中用文件证明其工作,阐述内阁及其下属政府官员所相信的、希望完成的和实际完成的事情。其中尚存的有许多部的公报、1916—1917年参众两院的公报、各种各样机构如1925年善后会议的公报。此外,政府还出版季刊《职员录》,研究者通过这份刊物可以探索高级官吏任职的连续和变化情况。

外交档案是另一类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料。不管人们是按传统的说法把民国初年的外交看作中国的灾难,还是像本章这样更实际地看作中国和列强如何行动的历史,都需要更详尽地加以考察。关于这个论题,唯一的现代着作是梁肇庭的《中苏外交关系,1917—1926年》。这部书的书目列举了他所查阅的已刊印和未刊印的中国外交部文件。这个部关于中日关系的档案材料,见郭廷以、J.W.莫利编的《中日关系,1862—1927年:中国外交部档案目录》,附有很有用的中国、日本和朝鲜的人名表。已刊印和未刊印的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外交资料也同样重要;每一国资料的简要说明见安德鲁·J.内森:《近代中国,1840—1972年:资料和研究辅助手段概论》。外交报告因其包含中国国内政治的信息,当然很重要。

了解北京政治,需要对思想史、经济史和社会史这些有关的课题继续进行工作。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从晚清开始一直进行到南京十年及其后的宪制争论的具体内容了解甚少。这个课题可以利用政府公报、报纸和《东方杂志》之类的知识性刊物进行进一步研究。多亏张朋园(尤其是他的《立宪派与辛亥革命》、《梁启超与清季革命》、《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和张玉法等人的着作,我们对宪政的基本理论以及提倡宪政的势力的社会和政治性质了解得很多。

金融和政府财政是需要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贾士毅的简明而广泛的《民国财政史》提供了资料,其意义还要充分加以分析;弗兰克·M.塔马格纳的《中国的银行业与财政》是早期的成果,需要后继的作品。大致同一时期的许多日本的分析对这一论题是重要的,包括《支那金融形势》和香川峻一郎的《论钱庄资本》;其他的分析见于施坚雅的《现代中国社会》、费正清等的《日本的近代中国研究》和蒲地典子等的《1953年以来日本对近代中国的研究》。中国的金融杂志《银行周报》和《银行月刊》也透露了很多情况。

对外国学者和中国的研究者来说,派系活动在近代中国史中都是重要的论题。内森的《北京1918—1923年的政治斗争》,对什么是派系活动和派系活动怎样进行提供了一种分析;对20世纪头20年提出稍有不同解释的着作,其中有齐锡生的《中国军阀的政治斗争,1916—1928年》和吴应銧的《现代中国的黩武主义:吴佩孚的生涯,1916—1939年》。还可参看陈志让的《中国军阀及其派系的界说》。要解释这个问题在近代中国为什么如此严重,需要更多地研究传记。除了包华德和理查德·C.霍华德编的《中华民国传记词典》,要特别提出外务省以不同书名出版的一系列词典。

6军阀时代

研究军阀主义的资料,和军阀时期本身一样,非常混乱。迄今的大多数着作都采用个别军阀的政治传记的形式。地区性研究也已开始。当前的需要是查找那些还没有研究的人物的传记材料,和军阀时代专题研究的地方及地区的历史资料。了解资料大致类别的方便方法是阅读斯蒂芬·菲茨杰拉德的文章《关于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资料》,载唐纳德·D.莱斯利等编:《中国历史资料论文集》,以及内森的《近代中国,1840—1972年》。

对军阀主义最全面的研究着作是齐锡生的《中国军阀的政治斗争,1916—1928年》;齐锡生从力量均势方面分析军阀关系,这是有争论的,但他提供了许多有足够文件根据的知识。卢西恩·W.派伊的《军阀政治:中华民国现代化中的冲突与联合》,讲述的内容比书名表示的要少,不过仍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问题。韦慕庭的《民族主义制度下的军事割据和再统一过程,1922—1937年》,提出了有创见的议论。詹姆斯·E.谢里登的《分裂的中国:中国史中的民国时期》,致力于概括论述军阀主义这段历史。

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优秀的中文近代政治史概观——写得很好的主要政治事件的确实可靠的纲要。邓嗣禹和杰里米·英戈尔斯的此书的英译本《中国政治史,1840—1928年》有节略,因而和原着有所不同。注意力特别集中于军阀的着作是陶菊隐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引证史料不严谨,但被广泛利用。陶菊隐的《督军团传》论述军阀时期的早期,着重1917年复辟之前的种种密谋。一部重要的日文着作是波多野善大的《中国近代军阀研究》。

关于军阀时期的军事史,没有令人满意的英文着作。拉尔夫·L.鲍威尔的《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年》截止于民国肇始之时,而刘馥的《现代中国军事史,1924—1949年》,主要致力于民国晚期。基本的中文着作仍然是文公直的《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写于1930年,有许多关于军事组织的很专门的知识。《北伐战史》表明了国民党对与军阀进行斗争的看法。国民党档案馆的《革命文献》包括了与军事事务有关的文件。

包华德和理查德·C.霍华德编的《中华民国传记词典》,有有用的详情,但只记述了为数不多的人物。可以补充这部词典的是伍德海编的《中华年鉴》的传记部分,和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出版的《中国名人录》,1925年版。园田一龟的日文传记词典,由黄惠泉和刁英华译成中文:《分省新中国人物志》。还可参看贾逸君编的《中华民国名人传》。许多中文的小型传记词典,有些专收特殊地区的人物,是民国中期的产物,使用时要当心;其记载往往很粗略,而且有时是错误的。

不少民国初期的活跃人物发表了回忆录。例如,黄绍竑的《五十回忆》,刘汝明的《刘汝明回忆录》,刘峙的《我的回忆》,曹汝霖的《一生之回忆》。徐树铮之子发表了他父亲的传记,即徐道邻的《徐树铮先生文集年谱合刊》。较短的回忆录和其他的传记及自传资料按期在月刊《传记文学》上发表。

对军阀研究饶有兴趣的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口头历史项目中的自传资料。唐德刚编的《李宗仁回忆录》已经出版。《张发奎将军对夏连荫讲述的回忆》(有关军阀时期的部分在某些情况下是坦率的),是率直而非常吸引人的记载。

在英文的政治传记中,唐纳德·吉林在《军阀:1911—1949年在山西省的阎锡山》中详细记述了这位所谓的模范都督的事迹。詹姆斯·E.谢里登的《中国的军阀:冯玉祥的一生》,研究了这位基督教徒将军。吴应銧在上述的着作中,研究了一度是直系首领的吴佩孚。谢文荪在《一个军阀的思想和理想:陈炯明(1878—1933年)》中,论述了这个南方军阀的精神生活。这些人中每一个都留下了一大批作品。关于他们的中文、日文书和论文见上述研究着作的书目。

黛安娜·拉里的《地区和国家:1925—1937年中国政治斗争中的桂系》,研究主要军阀集团中的一系,对近代中国的地方主义和黩武

Chapter_23

主义的性质提出了敏锐的见解。也集中注意力于地区而不是个人的着作,有罗伯特·A.卡普的《四川与中华民国:地方军阀主义与中央政权,1911—1938年》。戴维·D.巴克的《中国城市的变化: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1890—1949年》,研究城市史,但以大量篇幅阐述经济和社会问题。加万·麦科马克的《张作霖在中国东北,1911—1928年:中国、日本和满族人的想法》,研究的不只是最有势力的北方军阀,还有日本在中华民国的活动。

外国外交官、新闻工作者、传教士和旅游者的报道非常有用,即使带有成见或偏见的色彩。英国在中国有庞大的领事网,外交部的档案因而很有价值。外交部档案FO228,包括1834至1930年的领事通信。FO371,包括1906至1932年的政治通信。伦敦国家档案局的许多档案都摄制了缩微胶卷,提供给主要的收藏研究资料的机构,如芝加哥研究图书馆中心。美国国务院有关1910至1929年中国国内事务通信的227缩微胶卷,不那么丰富,但仍然非常有用。日本外交档案是非常丰富的原始资料,大多数研究军阀的着作即使利用了,也用得很少。有两部很有帮助的指南:塞西尔·H.乌叶赫拉编的《日本外务省档案馆目录,日本东京,1868—1945年;1949—1951年为国会图书馆制作的缩微胶卷》和约翰·扬编的《日本陆军、海军和其他政府机构精选档案缩微胶卷复制品目录,1868—1945年》。韦慕庭和夏连荫编的《有关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和在华苏联顾问的文件,1918—1927年:1927年北京搜捕中查获的文件》,包括与军阀,尤其是与冯玉祥有关的文件。

很少有人试图编写可以严格地称为军阀主义的社会史着作。一篇令人感兴趣的作品——“通过大众文学来写社会史”的一次尝试——是杰弗里·C.金克利的《沈从文对中华民国的幻想》,哈佛大学博士论文,1977年。章有义编的资料《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卷所涉及的时期是从1912年到1927年,有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状况的着作、报导、期刊文章和其他资料的摘要。

由于军阀年代的混乱状况,明晰而可靠的年表是必不可少的。郭廷以的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