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lub

Home Category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109]

By Root 12107 0
关系》,第287页。

② 近期两篇有价值的研究是吴天威的《蒋介石的1926年3月20日政变》,载《亚洲研究杂志》,27(1968年5月),第585—602页;《从容共到清党》,第489—494页。韦慕庭和夏连荫合编的《文献集》中(第218—224页)有简要的报道。

③ 蒋介石日益增强的疑心的证据,可以在他1926年1月19日至1926年3月15日的“日记”(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中找到。他4月初期的《致汪精卫的复信》,对汪精卫进行了一系列指责,此信后来发表于文化研究社编:《中国五大伟人手札》,第246—253页。

① 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3月22和23日和4月20日的条目,转载于《革命文献》,9,第1291—1300页,它们提供了蒋介石对这次事件的记载。

① 摘自全体会议的会议记录,引于《从容共到清党》,第504—509页,和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5月15—25日。

② 韦慕庭和夏连荫合编:《文献集》,第222页。

向统一的中国的方向冲刺——第一阶段

向统一的中国的方向冲刺——第一阶段

制订北伐计划

制订从广东省北上至长江的军事征讨计划早就在进行之中。1925年3月和6月,布廖赫尔将军提出了部分计划,9月制订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计划,当时他避开广州闷热的天气(既是气温方面的,又是政治方面的)正在张家口休养。①9月份的计划估计了敌人对重新组合和训练较好的国民党军队的讨伐的潜在抵抗力量,并预言在讨伐中攻占长江中游的武汉三镇以及随后夺取上海不会遇到困难。这是非常有见识的预言。

1926年4月16日,国民党的政治会议和军事委员会联席会议指定蒋介石、朱培德和李济深组成一个委员会,计划北伐。②在鲍罗廷回来并答应支持北伐后,中国和俄国参谋人员制订进一步的计划;当布廖赫尔在5月后期回到广州时,他完善了这一计划,并在6月30日提交军事委员会。③布廖赫尔强调经湖南直趋汉口一路的进攻,并在东面部署兵力,防备福建进攻广东,在北伐军右翼部署其他兵力,防备江西孙传芳进攻。只有当所有部队就位时北伐才能开始,这是因为部队之间简陋的通讯设备使协同作战难以进行。

在准备北伐时,蒋介石组织了最后代替军事委员会(一个由政治军事领导人组成的集体)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作为主要指挥机构。李济深将军被任命为参谋长,白崇禧将军为他的副手。李济深是第4军军长,将作为驻军的司令带领两个师留在广州。白将军是保定军校的毕业生,是统一广西和使广西与广东的国民党政府联合的年轻广西军官中的三巨头之一(另外两人是李宗仁和黄绍竑)。白崇禧是有名的战略家。作为改组的一部分,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置于司令部之下,改名为总政治部。邓演达代替陈公博任主任,郭沫若任副主任和宣传部领导。邓演达是一个热诚的革命者,在保定军校学习过,是1923年送孙逸仙回广州的广东第1师一个团的团长,又是黄埔军校的组织者之一,并担任过该校训练部副主任。1925年,邓到德国,在那里认识了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并曾取道苏俄回国。蒋介石随即任命他为军校的教育长,但他在3月20日政变中与一批共产党员一起被捕,不久就被派往潮州去领导军校的一个分校。邓被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这使一个左派担任了负责职务。郭沫若是着名文人,在五卅运动中很活跃,并曾帮助一个文学团体创造社转变为推动国民革命的组织。郭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徒,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总政治部下面,还有隶属于组成国民革命军的不同的军和师的司令部的政治部门。①

三个军事联盟阻碍了国民党人通过1926年春季一次军事-政治战役实现统一中国的希望。吴佩孚自1925年年中以来,一直试图在湖北、河南和湖南北部组成一个既可打败北方的国民军,又可打垮南方的国民党的联盟。在他直接领导下的师以纪律严明和骁勇善战着称,但他又要依靠许多不可靠的将领。吴的联盟的士兵号称20万以上,这很可能是大为夸大的数字。孙传芳在华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和江西——领导一支“五省联军”。以富饶的长江下游地区为根据地,这个联盟拥有巨大的财政资源,但是它是一个实用主义的联盟。它也号称有士兵20万以上。张作霖领导了一个最难对付的联盟,参加者控制着满洲、山东和直隶的大部分地区。人们认为,这支武器比较精良的部队约有35万士兵。张作霖和吴佩孚虽然是宿敌,却联合起来支持北京政府,并正试图把冯玉祥的部队赶出他们在南口和张家口周围的根据地。俄国以武器和顾问支持冯玉祥的国民第一军。1926年5月,冯玉祥前往莫斯科寻求更多的支援,并派一个代表团到广州,打算与国民党人结盟。在制订战略计划时,华西的其他军事集团必须加以考虑,虽然它们不是强大得足以构成威胁。两支集结在东海岸的海军在战略上可能起重要作用,一支在福州,一支在上海。上海的舰只特别危险,因为它们有可能被利用来破坏长江下游的军事渡江或部队的运送。①

由于李宗仁、黄绍竑和白崇禧三巨头率领的桂军和唐生智率领的湘南一个师新近加入,国民革命军已有扩大;广西部队被命名为第7军,唐生智的师成为第8军。总兵力可能已达到15万人,但是由于许多士兵将不得不保卫根据地,可以用于北伐的部队在开始时可能不到65000人。

省籍、过去的历史和近期的政治关系决定了组成国民革命军的军和师的倾向性。第1军最初是从黄埔军校的几个教导团建立起来的。这些团的许多士兵是在浙江、江苏和安徽召募的。还有粤军第2军的部队组成的团和师。第1军军长何应钦是贵州人,日本军校的毕业生。他参加过1911到1912年的革命,是蒋介石的庇护人陈其美的部下。在进入黄埔军校工作以前,他先是黔军的军官,然后任着名的云南讲武堂的监督。在黄埔时,他负责训练组成第1师的几个团。第1军的大部分军官原为蒋介石领导的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生,第1军被认为是他的权力基础。保守的孙文主义学会控制着第1军的政治机关。第1军有5个师,总兵力有19个团,远远多于国民革命军其他的军。

第2军主要由湖南人组成。指挥官为学者-政治家谭延闿,谭在辛亥革命以后几度出任湖南省的长官,还与南方孙逸仙的独立政府合作过。他是孙逸仙去世后统治广东省的联盟的领导成员。该军的实际战地指挥官是湖南将领鲁涤平。在法国受训的共产党员李富春领导政治部,许多团一级的政工人员是共产党员。第2军有4个师,总兵力有12个团。

第3军基本上是滇军,由朱培德指挥。朱将军是一位老革命,曾指挥滇军的几支部队在邻近各省征战,还协助孙逸仙在1923年返回广州;孙博士选他领导自己的私人警卫队。第3军有3个师,由8个团和两个营组成,其中一个是炮兵营。

第4军是从忠于孙逸仙的粤军原第1师建立起来的一支经过战斗磨练的部队。李济深指挥该军,大部分军官与革命有长期的联系。除了4个师外,它还有1个由叶挺指挥的独立团;叶是共产党员,曾在红军学院和东方劳动大学学习过;他从黄埔军校征募了一批共产党学生当排长。第4军的总兵力有13个团和两个炮兵营,可与第1军相媲美。

李福林的第5军主要是广州南部的一支驻军。其中有些部队只在赣南参加过短期战斗。

第6军是在革命根据地组建的最后一个军。军长是程潜。程将军是湖南军官,长期以来从事革命工作,支持孙逸仙。第6军中的国民党代表是林伯渠(林祖涵),湖南人,程潜的革命同事。林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一个领导人。3月20日以后离开第1军的共产党政工人员被分配到第6军。这支相当混杂的部队有3个师,下有9个团和两个炮兵营。

被命名为第7军的桂军按旅而不是按师组成,有18个团和两个炮兵营。李宗仁指挥约占该军一半的参加北伐的部队。它的政治部主任是共产党员黄日葵,他曾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在第二次国民党代表大会以后在国民党青年部任职。但是李宗仁把黄日葵留在后方司令部,而任命曾在法国学习的一名非共产党人士麦焕章负责前线士兵的政治工作。

唐生智的第8军刚刚组成。它很快发展到有17个团的6个师。国民党党代表是刘文岛,他是在中国、日本和法国受的教育,有丰富的革命经验。他在1925年加入国民党。

还有两个由黄埔军校改名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生组成的步兵团,和两个第五期学员组成的团;还有1个负责治安的团和不久成为第14军的赖世璜的独立团。①

有两条路线从南方省份进入北伐的第一个目标湖南省。一条铁路从广州往北约140英里直达韶关,从韶关要艰难地爬高到一个关口,再经30英里联运路线而到湘江的一条支流,这条支流通过湖南往北流至长江。另一条路线从广西北部的桂林通过方便的联运而直达湖南西南的湘江河源。湖南南部的重要城镇衡阳是这两条路线的会合地。它还是唐生智的主要根据地,但是在1926年5月,唐将军对它的控制受到北面另一个湖南将军叶开鑫的威胁。成为北伐的第一个军事行动,是从广西调一个旅,从广东调叶挺的独立团进入湖南,以加强唐生智的抵抗力量。6月2日,唐将军接受了国民革命军第8军军长的职务,6月5日国民党政府任命蒋介石为北伐军总司令。

北伐开始

到6月初期,第4军的两个师——陈铭枢的第10师和张发奎的第12师——已与叶挺的独立团在湖南东南会合,第7军的几个旅也已经进入湖南西南。在长沙南面约50公里,两条河流——西面的涟水和东面的渌水——流入湘江。前沿的指挥官唐生智命令已进入湘江西面和东面阵地的3个军的部队发动一次进攻。第8军的部队渡过了涟水,而第4军则在7月10日夺取了东面萍乡-株洲铁路线上的醴陵。涟水-渌水防线的突破使长沙暴露在敌人面前;叶开鑫经过省城,撤退到湖南北部,唐将军在7月11日进入长沙。当这次战役进行时,蒋介石在7月9日正式发动北伐的仪式上正式接受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于是,稍经战斗,革命军就夺取了湘江流域的大部分。

当吴佩孚开始派几个师南下,当第1军的第2师和第6军作为总后备军被派入湖南,第2和第3两个军奉命护卫右翼以防孙传芳从东面江西进攻时,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但是,广州的国民党人一直在与孙传芳谈判,试图尽可能使他保持中立。他们还正在与西面的贵州省督军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Read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