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大结局 [49]
调兵,干掉若干人等,若干人等被干掉,又出来了若干更狠的人(比如张献忠、李自成),再调兵,把若干更狠的人又打下去,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正准备一鼓作气……
清军打进来了。
好吧,那就去打清军,全部主力调到辽东,打个一年半载,好不容易把人熬走,后院又起火了,投降的不投降,跑进去的又跑出来。
很巧,又是灾荒,大荒,没法活,于是大家跟着一起造反。
这种编剧思路,很类似于早些年的经典电视剧《渴望》。按照当时编剧的思路,就是找个弱女子,什么坏事、孬事、恶心人到死的事,都让她碰上,整体流程大致是,一棍子打过来,挺住,再一棍子打过来,继续挺住,挺到最后,就“好人一生平安”了。
崇祯的故事就是这样,他挨棍子的数量,估计比《渴望》女主角要多得多,抗击打能力更强,但不同的是,他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的结局。
因为他的故事,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东西,往往都很残酷。
崇祯并非一个温和的人,他很急躁,很用力,用今天的话说,叫用力过猛,但那个烂摊子,不用力过猛,只能收摊。
崇祯很节俭,他的衣服、袜子,都打了补丁。请注意,打补丁的,并不一定很节俭,往往很浪费,比如后来清朝的道光同志,衣服破了,让人去打了个补丁,五十两白银,这哥们全然是败家的,还说特便宜。
而崇祯的补丁,是他找老婆打的,免费。
此外,崇祯还有个特点:走路慢。因为走得快,里面的破衣服就会飘出来——节俭是节俭,脸面还是要的。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据史料记载,大致要干七八个时辰(十四到十六个小时),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着干。
简单地说,崇祯同志干的,是这样一份工作:没有工作范围,没有工作界限,什么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党争),穿得破烂,吃得也少,跟老婆困觉较少,只睡五六小时,时不时还有噩耗传来,什么北边打过来、西边打过去、祖坟被人烧了、部将被人杀了、东西被人抢了等。
这工作,谁干?
最不幸的是,崇祯同志以上所有的不幸,都无法换来一个幸福的结局——他的努力,终究失败。
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简称最最不幸),崇祯知道这点。
知道结局(注:悲剧),也无法改变,却依然要继续,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史料告诉我们,崇祯同志应该知道自己的结局,他多次谈到命数、气数,经常对人哀叹:“大明天下,奈何亡于朕手!”
然而,他依然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到长城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往死了干,直到最后结局到来,依然没有放弃,直到兵临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没有放弃。
一个了不起的人。
结局到来的具体过程,就没必要细说了。我说过,我是个有幽默感的人,很明显,至少对于崇祯而言,这段并不幽默。
我还说过,我是个不喜欢写废话的人,同样,对崇祯而言,这段是废话。
当然,对李自成同志而言,这段很幽默,也不是废话,他从陕西出发,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到了北京。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军队到达西直门(他从西边来),开始攻城。
崇祯同志有句名言:“诸臣误我。”还有一句:“是文臣人人可杀。”三月十七日,事实证明,这两句话很正确。
内阁大臣拿不出主意,连话都没几句,且不说了。守城的诸位亲信,什么兵部尚书、吏部侍郎,压根儿说就没抵抗,全部打开城门投降。
当天,外城失陷,第二天,内城失陷。
崇祯住在紫禁城,就是今天的故宫,故宫有多大,去过的地球人都知道。
这里,就是他的最后归宿。
三月十八日的夜晚
在这个夜晚,发生了很多事,都是后事。
其实后事处理起来,也很简单,就几句话,后妃上吊,儿子跑掉(对于后患,大多数人都不留),料理完了,身边还有个女儿。
这个女儿,叫做长平公主。关于她的前世今生,金庸同志已经说过了,虽然相关内容(包括后来跟韦小宝同志的际遇),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胡扯,但有一点是正确的,他确实砍断了女儿的手臂。
这个举动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实际情况,却比许多人想象中复杂得多。但无论如何,原因很简单,他不希望这个女儿落入敌人的手中,遭受更大的侮辱。
不是残忍,而是慈爱。
我知道,许多人永远无法理解,那是因为,他们永远无需去理解。
处理完一切后,崇祯决定,去做最后一件事——自尽。
自尽,是一件比较有勇气的事,按照某位哲学家的说法,你敢死,还不敢活吗?没种。
但现实是残酷的,而今这个世界,要活下去,比死需要更大的勇气。
但崇祯的死,并非懦弱,而是一种态度,负责任的态度。
我说过,所谓王朝,跟公司单位差不多,单位出了事,领导要负责任,降级、扣工资、辞退,当然,也包括自尽。
崇祯决定自尽,他打算用这种方式,表达他的如下观点:
一、绝不妥协。
二、绝不当俘虏。
三、尊严。
于是,在那天夜里,崇祯登上了煤山(今天叫做景山),陪在他身边的,还有一个叫做王承恩的太监。
就这样吗?
就这样吧。
他留下了最后的遗言:
“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
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
他走向了那棵树。
应该结束了。
按照惯例,每个人的讲述结束时,会有一句结束语,而当这个王朝结束的时候,也会有一句话,最后一句话。
是的,这句话我已经写过了,不是昨天,也不是前天,而是几年以前,在我的第一本书里,朱元璋登基那一段的最后,有一句话,就是那句,几年前,我就写好了。
还记得吗?
所有的王朝,他的开始,正如他的结束,所以才有了这句结束语,没错,就是下面这句: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第二十一章 结束了?
结束了吗?
结束了。
真的结束了吗?
没有。
是的,从技术角度讲,这篇文章已经结束,我相信,很多人都能看出,它不仅是历史。
我所述说的,除了历史,还有很多东西,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
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
足够多了。
现在我要讲述的,是最后一样东西,它隐藏在下面的故事里。
徐宏祖出生的时候,是万历十五年。
在这个特定的年份出生,真是缘分。但外面的世界,跟徐宏祖并没有多大关系,他的老家在江阴,山清水秀,不用搞政治,也不怕被人砍,比较清净。
当然,清净归清净,在那年头,要想出人头地,青史留名,只有一条路——考试(似乎今天也是)。
徐宏祖不想考试,不想出人头地,不想青史留名,他只想玩。
按史籍说,是从小就玩,且玩得比较狠、比较特别,不扔沙包,不滚铁环,只是四处瞎转悠,遇到山就爬,遇到河就下,人极小,胆子极大。
此外,他极其讨厌考试,长大后,让他去考科举,死都不去。该情节,放在现在,大致相当于抗拒高考。
这号人,当年跟今天的下场,估计是差不多,被拉回家打一半死不活,绝无幸免。
然而,徐宏祖的父母没有打他,非但没有打他,还告诉他,你要想玩,就玩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行。
这种看似惊世骇俗的思想,似乎很不合理,但对徐家人而言,很合理。
对了,应该介绍一下徐宏祖同志的家世,虽然他的父母,并非什么大人物,也没名气,但他有一位祖先,还算是很有名的,当然,不是好名。
在徐宏祖出生前九十年,徐家的一位先辈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了一位同伴,叫做唐寅,又叫唐伯虎。
没错,他就是徐经。
后来的事情,之前讲过,据说是徐经作弊,结果拉上了唐伯虎,大家一起完蛋。进士没考上,连举人都没了,所以徐经同志痛定思痛,对坑害了无数人(主要是他)的科举制度深恶痛绝,教育子孙,要与这个万恶的制度决裂,爱考不考,去他娘的。
对这段百年恩怨,徐宏祖是否了解,不清楚,但他会用,那是肯定的。更重要的是,徐家虽说没有级别,还有点儿钱,所以他决定,索性不考了,出去旅游。
刚开始,他旅游的范围,主要是江浙一带,比如紫金山、太湖、普陀山等。后来愈发勇猛,又去了雁荡山、九华山、黄山、武夷山、庐山等。
但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钱。
旅行家和大侠的区别在于,旅行家是要花钱的,列一下,大致包括以下费用:交通费、住宿费、导游费、餐饮费、门票费,如果地方不地道,还有个挨宰费。
我说过,徐家是有钱的,但只是有点儿钱,没有很多钱,大约也就是个中产阶级。按今天的标准,一年去旅游一次,也就够了,但徐宏祖的旅行日程是:一年休息一次。
他除了年底回家照顾父母外,一年到头都在外面,但就这么个搞法,他家竟然还过得去。
原因很简单,比如交通费,他不坐火车、也不坐汽车(想坐也没),少数骑马,多靠步行(骑马爬山试试)。
住宿费,基本不需要,徐宏祖去的地方,当年大都没有人去,别说三星级,连孙二娘的黑店都没有,树林里、悬崖上,打个地铺,也就睡了。
餐饮费,也没有,我考察过,徐宏祖同志去的地方,也没什么餐馆,每次他出发的时候,都是带着干粮,而且他很扛饿,据说能扛七八天,至于喝水,山里面,那都是矿泉水。
门票费也是不用了,当年谁要能在徐宏祖同志去的地方,设个点收门票,那只能说明,他比徐宏祖还牛,该收。
挨宰费是没有的,但挨宰是可能的,且比较敞亮,从没有暗地加价坑钱,都是拿刀,明着来抢。要知道,没门票的地方,固然没有奸商,却很可能有强盗。
据本人考证,徐宏祖最大的花销,是导游费用。作为一个旅行家,徐宏祖很清楚,什么都能省,这笔钱是不能省的,否则走到半山腰,给你挖个坑,让你钻个洞,那就休息了。
就这样,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徐宏祖,穿着俭朴的衣服,没有随从,没有护卫,带着干粮,独自前往名山大川,风餐露宿,不怕吃苦,不怕挨饿,一年只回一次家,只为攀登。
从俗世的角度,徐宏祖是个怪人,这人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业,按很多人的说法,是毁了。
我知道,很多人还会说,这种生活荒谬,是不符合常规的,是不正常的,是缺根弦的,